蔡紅玲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要求:學會獨立思考,體會數學的基本思想和思維方式。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增強應用意識,提高實踐能力,獲得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方法,體驗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發展創新意識。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
為實現課程總目標,桑植縣教育教學在《中國教師報》的指引下,著力探索“先學后教,教師引導”的課堂改革之路。定向自學成為課堂最基礎的一步。所謂“定向自學”就是教師在每堂課授課之前,給予學生一份導學案,根據本堂課的學習目標預設自學內容。學生通過獨立思考、查找資料、動手實踐等途徑自主學習。定向自學是學生學習新知的階梯,是一堂課成功的基礎。只有定向自學有效,才能實現課程總目標。我認為有效的定向自學應努力養成以下幾個好習慣:
一、明確目標、積極參與的習慣
學習目標是一堂課的中心和靈魂,課堂上的一切活動都應緊緊圍繞學習目標進行。學習目標的達成情況,是課堂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只有明確了學習目標,學生才會有前進的方向,才會針對學習目標進行有效思考,激起學習數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從而積極主動地去探索新知。例如,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筆算兩位數乘兩位數》的教學,學習目標是學會筆算兩位數乘兩位數的方法。首先讓學生齊讀學習目標。第二步讓學生說一說我們這節課要研究什么問題,并找到關鍵字。第三步讓學生在課本中圈一圈、畫一畫。
二、認真審題、自主探索的習慣
“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不是單純的記憶、模仿和訓練,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每個人由于學習能力、學習方法、學習經驗各不相同,學習同樣的知識理解方法也各不相同,教師要讓學生充分獨立思考,留出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經歷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逐步感悟數學思想。有效的定向自學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認真審題。審題就是了解題意,弄清題目中所給的數據信息、運算符號、已知條件和問題,明確題目的要求。審題有利于學生形成做事細心的品質,養成嚴謹的習慣,幫助學生靈活地選擇正確合理的計算方法,提高做題的質量與速度。學生根據導學案的提示了解要學會什么內容,與學過的哪些內容有密切的聯系,自己理解的是哪些,不理解的是哪些,可運用雙色筆把存在的問題做標記,自己嘗試解決問題,確定不能解決的問題再小組合作,之后全班交流。
2.給學生留足自學的時間。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導學案學習,首先是復習舊知,喚醒已學舊知,讓學生學習新知聯系舊知,找到新知的“生長點”和“延伸點”。可能學生一下子想不起來,不會運用已學舊知解決新知,教師需耐心等待,靜待花開。相信學生,全面依靠學生,你的課堂一定會有很多精彩的生成。
3.盡量課內完成導學案。導學案是學習新知的線路圖,我們主張導學案在課前十分鐘左右發放,利用一堂課的前十五分鐘進行自學。教師要進行巡查、輔導,及時發現問題,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力求做到“堂堂清”。
三、善于思考、創造性學習的習慣
創新意識的培養是現代數學教育的基本任務,應體現在數學教與學的過程中。學生自己發現和提出問題是創新的基礎;獨立思考、學會思考是創新的核心;歸納總結得到猜想和規律并加以驗證,是創新的重要方法。學生學習數學這一活動,歸根到底是思維的活動。只有勤于動腦,善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形成數學能力。小學數學中的創新意識體現在解決問題的多樣化。
如:人教版三年級下冊,銀行的營業時間是上午9時到下午5時,銀行一天的營業時間是多久?有的學生的算式是:
12-9=3(小時)
3+5=8(小時)
當我問有沒有不同的想法時,有一個學生說他的算式是:
5+12=17(小時)
17-9=8(小時)
我讓學生說說為什么自己這樣列式,通過問題的解決讓學生體驗了解決問題的多樣性,發展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四、大膽質疑、善于請教的習慣
問題是數學教育教學研究的直接出發點。學生要敢于大膽質疑,善于利用身邊一切資源為我所用,解決問題。對于自己不會的問題要認真地查閱資料、請教同學或動手實驗。交流時要認真傾聽同學的想法,對他人的觀點做出必要的質疑和補充。這樣生生互動,合作探究,以生教生,以兵帶兵,以智慧啟迪智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只要在悱憤處加以適當點撥,新知就在解決問題中學會了。
例如,在教學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時,教師先拿出兩個等底等高的圓錐和圓柱,讓學生大膽猜測它們之間的關系,學生通過實驗,結合圓柱的體積公式可以推出圓錐的體積公式:
圓錐體積等于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
即,圓錐體積=底面積×高×。
V=Sh
總之,我校數學教學在“先學后教,教師引導”的道路上探索了六年,總結了一定的經驗。實踐證明定向自學要做到有效,離不開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編輯 徐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