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紅
“古人云,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可見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會犯錯。但是我們有些教師,卻不允許學生犯錯誤,一道題沒做對,一個詞語沒有寫好,我們就要讓他們寫幾遍,有的老師也許還會讓學生寫十幾遍,反復地進行著懲罰,還理直氣壯地說是為了學生好,美其名曰是讓學生加深印象,避免他們再錯,難道學生就不可以犯錯誤嗎?學生犯錯誤就必須要接受懲罰嗎?愛迪生發明燈泡的時候,失敗了8000多次。曾有人譏諷他說:“你失敗了8000多次,真了不起!”愛迪生卻坦然地說:“先生,你錯了,我只不過是證明了7600多種材料不適合做燈絲而已。”經過多次失敗后,愛迪生終于取得了成功,成為舉世矚目的人。他犯了這么多的錯誤,最后還是為人類帶來了光明。人們可能會說這不是一回事,愛迪生是在搞科研,是在試驗,試驗是可以犯錯誤的,學生學習是有老師教,就不可以犯錯誤。是這樣嗎?發明家是在探索未知,難道學生不是在知識的海洋里探索嗎?學生不也是從未知到已知嗎?道理是相通的,只不過教師和家長太急功近利了,沒有把目光看得長遠。我們偉大的鄧小平同志曾說過“改革開放我們是在摸著石頭過河”,可見我們的領袖也是在探索中不斷的糾正著自己。可是我們的學生,正在成長的幼苗,卻不能犯錯,犯錯誤就一定要接受嚴厲的懲罰,這難道不是一種摧殘嗎?
看到這里很多人一定會問,那就允許孩子犯錯誤嗎?我們可是為了學生好,哪個老師不希望自己的學生學習好,哪個家長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自由思想大師弗里德里克·海耶克曾說“通往地獄之路,通常是由善意鋪成的”。所以善意不一定會有好的結果,我們必須要有好的方法,才會有好的效果。
錯誤是有雙面性的,我們要從錯誤的表面看到內在,應不應該犯錯,犯錯以后用什么方式去改正,用什么態度去面對,這才是重要的。錯誤是對以前認識的一個短暫的總結,錯誤是對新事物認知的開始。所以當學生犯錯時,不必大驚小怪,興師動眾地進行懲罰,而應該進行正確的引導,培養學生的興趣,我們都知道興趣是學習的源泉,有興趣才會讓學生主動地、自發地學習,而過度的懲罰只會讓學生對學習產生反感,失去興趣。
作為一名教師,我深深地感受到培養學生不只是為了學習,而是為了以后能更好地為社會、為國家作貢獻。要想讓我們的學生將來成為出色的人才,就讓我們一起杜絕懲罰,從培養學生興趣做起。
編輯 徐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