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軍
寶萬之爭從跨年大戲延續到目前仍未見結束跡象,作風強悍的王石未能將寶能“趕走”,反而引起與前第一大股東華潤的對立。接班王石多年的郁亮在帶領萬科取得業績增長之后,能否扭轉乾坤,平衡各方化解這場危機?
由“寶萬之爭”引發的萬科控制權之爭歷時半年多,進入第二季變成原第一大股東華潤集團與萬科的“對撕”。萬科管理層的抗爭從討伐寶能到引入深圳地鐵集團,與華潤“翻臉”。
去年上半年還在微博曬著國外游學、登山,過著“半退休”生活的王石重回大眾視野,每一舉動都能引起媒體的關注與解讀。相比之下,早已扛下萬科大旗的總裁郁亮則低調得多,更多時候是隱藏在王石的身后,做一名蟄伏者。如果說陽光照射下來,人們看見的都是王石,那么,郁亮就是活在陰影中的那個人。
王石曾經說過,他與郁亮的性格鮮明反差:自己火爆、生硬,郁亮則細膩、踏實。郁亮“重劍無鋒”的穩健性格,使得萬科的調整有條有理,紋絲不亂。對于和王石的區別,郁亮此前則表示,“王石是英雄,而自己只是普通人。”事實上,從6年前,萬科就進入“郁亮時代”,他帶領萬科實現了20億元到2000億元的跨越,業績斐然。
在此次“寶萬之爭”萬科管理的諸多舉措上,郁亮的位置如同6月12日,萬科與深圳地鐵達成戰略合作時現場的表現,王石拋頭露面,而他選擇站在王石的身后。
龍湖董事長吳亞軍評價:“郁亮內心很強悍。”雖然外表看起來溫文爾雅,內心卻堅硬如鐵,情商極高。從此次事件也能看出,郁亮善于藏鋒。甚至有分析人士認為,和王石一直以來強硬的姿態引發公眾的“粉轉黑”不同,真正決定結局的,或許是負責萬科整體工作的郁亮。
風口浪尖之上
王石與郁亮的不同風格在“寶萬之爭”之中展現得淋漓盡致。有火爆脾氣的王石在前,郁亮的表態與報道并不算多,但凡對外他均“力挺”王石。他表示:“(萬科的)重大時刻總有跟王石總在一起的照片。比如,B轉H的喜悅,共同的磨難,2008年的捐款門等,我們都過來了。我們沒有任何理由在重大問題上不保持完全一致。”
王石直言“不歡迎寶能”、指出后者“信用不夠”,郁亮向寶能的喊話則相對緩和,在去年年底的媒體答謝會上,郁亮以物業與業主的關系為喻,表示股東不能影響其他股東利益,就像業主“不能隨便改燃氣管道,不能亂搭建”,“影響別的業主利益”。
無論是大股東,還是事業合伙人,郁亮對能與萬科“共擔”責任者表示贊譽,他愿意看到的是“股東與管理團隊共同創造價值的狀態”,同時“不能讓任何人去侵害”萬科最有價值的品牌和信用。
在寶能不斷舉牌為第一大股東之后,郁亮第一時間拜訪原第一大股東華潤集團,但華潤對萬科管理層的請求未作回應。在王石找到深圳地鐵集團合作,華潤即將成為“棄子”,華潤開始強烈反對萬科的重組,據了解,在發布重組預案的董事會前兩周,郁亮又一次拜訪了華潤,但最終雙方不歡而散。
此次和深圳地鐵集團的合作,在一次延遲之后,最終以論壇的形式呈現出來頗耐人尋味。萬科方面向《投資者報》記者表示,萬科管理層選擇與深圳地鐵集團合作,將極大拓展未來獲取土地儲備的渠道,加快向“城市配套服務商”轉型,推動產品和業務升級,實現長期盈利能力的提升,讓全體股東都能分享地鐵經濟紅利。
而雙方合作的背后,是萬科重組引入深圳地鐵集團為大股東對抗寶能。
此前,萬科持股方比例為:寶能占股24.29%、華潤占股15.29%、安邦占股6.18%、萬科管理層占股4.14%、劉元生持有1.21%。深圳地鐵的引入必然稀釋原有股東的股權比例,新股權結構變成:深圳地鐵占股20.65%,寶能占股19.27%,華潤占股12.10%。
結果第一個跳腳的反倒成了華潤。對于此次萬科的危機,很多人將原因歸為萬科股權過于分散,當年王石主動放棄了股權,創始人沒有了控制權,公司容易易主。郁亮則認為,“股權高度分散的公眾公司是治理體制的優勢,具有天然的革命性。”
此前,他以匯豐為萬科在公司治理結構方面的單項對標公司。“1865年成立的匯豐,經歷了鴉片戰爭,兩次世界大戰,其中好幾任CEO受到戰爭影響淪為難民,還有的CEO死于獄中,即便如此,匯豐始終沒有倒下,一步步從彈丸之地香港擴張到全球,成為世界級企業,這正是萬科需要學習匯豐的地方。”
個人烙印不鮮明
1990年,郁亮加入萬科,從一名普通員工做起,幾乎做遍所有部門。1993年,郁亮被提拔為萬科財務顧問公司總經理,第二年任萬科公司董事,經歷了萬科第一次股權之爭,王石擊退君安的收購。據悉,財務出身的郁亮在投資決策、企業管理方面頗有見識。1996年又晉升為萬科副總經理。1999年,郁亮出任萬科常務副總經理兼財務負責人,2001年2月升任萬科總經理。
從2001年王石逐漸淡出萬科管理,郁亮被提拔為萬科總經理,接手萬科的日常工作,外界對他的評價是踏實、低調,更多時候地位是“王”背后的男人。而郁亮曾自我評價:“我有摩羯座的認真,也有射手座的熱情。我也很熱衷于冒險,在本命年48歲去登珠峰,這不是一般人能干的事。”
王石選擇了與自己性格截然相反的郁亮作為自己的接班人,看中的就是他的“穩”。在郁亮的帶領之下,萬科回到企業經營的兩個原點:客戶與市場、股東與員工。萬科調整了產品結構,“做有人住的房子”成為基本策略。
從數據來看,2015年萬科實現營業收入為人民幣1955.5億元,同比增長33.6%;實現凈利潤181.2億元,同比增長15.1%,依舊領跑國內房地產行業。
對于繼承者,既能夠帶領企業奔跑,又能擺脫原來領導者的烙印才算完成真正的接替。不過從當前來看,“萬科教父”王石的影響力依舊遠遠大于郁亮。
此前郁亮曾宣布萬科新戰略,公司未來將加大商業地產的投入,并將陸續推出養老物業、酒店及商業配套等多種物業類型。隨后,王石則強硬的指出:“如果有一天,萬科不走住宅專業化道路了,我即使躺在棺材里,也會舉起手來反對。即使哪一天中國不需要建商品住宅了,我希望,城市里最后一套住宅是萬科造的。”
郁亮隨即解釋:“萬科做商業地產,是為了進一步做好住宅而做商業,并不是為商業而商。”萬科的轉型之路擱置,郁亮與王石的關系也變的“微妙”。
幾年前,郁亮介紹,王石負責萬科不確定的事情,他負責確定的事情,分工靠默契。自王石前往美國、英國游學之后,他同時肩負起了確定的和不確定的事情。萬科內部人士評價郁亮為“懂得平衡,深諳萬科精神,善于管理。”萬科在其帶領之下,取得跨越性發展。
在王石明確回來主持大局之后,郁亮立即退后一步,將決策權讓出。據悉,雖然王石對外言論遠多于郁亮,但是他很多事情會問郁亮的意見。比如,此前深圳“海沙樓”事件中,王石詢問郁亮要不要代表行業趕緊表態,郁亮則認為,事情已經由深圳市政府出面推動,且大股東華潤牽涉較深,萬科積極表態不妥。王石接受了他的建議。
萬科的一位員工也曾表示:“王石脾氣很大,罵過很多人,但是從來沒有罵郁亮,他對郁亮非常給面子。”
充滿變數的未來
當前的萬科在業內已經沒有可對標的企業,以后的努力都是在超越自己。早在2015年年初,郁亮提出:“未來10年萬科要做到萬億大市值。其中住宅只占50%,另外50%都來自新業務。”萬科將通過物業、物流、教育、萬科驛、海外業務五大支柱實現單一業態向多業態轉型。
是住宅還是商業?萬科的轉型方向在引入深圳地鐵之后也已明晰。萬科方面表示,“軌道+物業”的發展模式,有可能成為未來企業以合理價格獲得土地的最重要的渠道之一,未來深圳地鐵和萬科的合作有望在全國復制推廣。
這一點和萬科新的10年戰略“要實現從住宅開發商向城市配套服務商的轉型”不謀而合。
萬科方面介紹,在房地產的白銀時代,住宅開發依然是巨大而且可持續的產業,未來10年住宅仍是萬科最具優勢的業務。
另一方面,在傳統的住宅業務以外,萬科計劃加大在度假物業、服務式公寓、新型商用中心、社區商業等消費體驗地產;創業產業園、物流地產等產業地產;以及物業服務、裝修與智能家居、建筑產業化等地產延伸業務方面的探索力度。希望在10年后,新業務能取得和住宅并駕齊驅的地位。
然而,當前的股權之爭讓萬科的未來充滿變數。有分析人士指出,不論是寶能還是深圳地鐵集團成為萬科的第一大股東,未來都很難像此前的華潤一樣給予管理層充分的自由。
6月23日深夜,始終未表態的前海人壽發布公告稱,反對萬科的重組預案,隨后華潤進行了回應表示:“關注內部人控制公司治理問題”,劍指萬科管理層。
對此,有分析人士指出,華潤和寶能的意圖很明顯,萬科管理層站到了股東的對立面,不適合代表股東的利益。寶能華潤聯手,反對重組的持股比例達到39.58%,未來不排除股東提出召開股東大會改組萬科董事會,屆時事件進展將更加撲朔迷離。
去年年末,郁亮在“寶萬之爭”的白熱化階段迎來50歲生日,他在微信朋友圈感慨道:“人的潛能是無限的,只要心存夢想,堅守信念,勇于接受挑戰,青春隨時再出發。個人如此,企業亦如此。”
從25歲加入萬科,已過知天命之年的郁亮迎來職業生涯的最大一次危機,此前,他曾經表示,希望“寶萬之爭”中沒有輸家,王石的強悍并沒有讓事情得到解決,接下來如何應對或將考驗郁亮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