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香嚴寺散頁

2016-07-04 22:34:12劉忠獻
躬耕 2016年6期

劉忠獻

1.一座以“香嚴”命名的古寺

正如世上有重名重姓的人一樣,佛國禪林之中,也有名稱完全相同的寺廟。譬如號稱“中原四大名剎”之一的淅川香嚴寺,在全國范圍內,就至少還有山西柳林香嚴寺、陜西榆林香嚴寺、浙江臺州香嚴寺等3座比較有名的佛寺,與其名號完全一樣。其中的山西柳林香嚴寺,與河南淅川香嚴寺,同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A級景區,可謂伯仲之間,堪稱北南雙璧。

三五位、七八個或一大群人,盡管同姓同名,但他們的籍貫、容顏、履歷、身份、稟性、氣質、蘊涵卻各不相同。4座香嚴寺,雖然名號毫無二致,可是其卜吉、肇始、規制、沿革、地位、影響、聲譽亦各個有別。

山西、陜西和浙江的香嚴寺,我多年心向往之,迄今卻尚無緣朝拜。其名稱,想必自有來歷和淵源;其法門,也一定會各具玄妙和氣象。

位居河南省淅川縣順陽川白崖山黨子谷的這座香嚴寺,始建于唐玄宗開元二年(714年),乃禪宗六祖惠能五大弟子之一慧忠的卓錫之地。慧忠于此講經說法,“四十余祀不下山,道行聞于帝里”,唐玄宗、唐肅宗先后兩次下詔將其迎至京城。后又被肅宗、代宗兩朝敕封為國師。唐代宗時,香嚴寺奉為國家設置,御賜長生田萬頃,并頒旨敕護。尤值一提的是,唐宣宗李忱稱帝前,為躲避政敵加害,曾遁跡此地削發為僧達7年之久,為香嚴寺賦予、增添了種種傳奇故事和層層神秘色彩。至今,該寺還有“宣宗皇帝殿”這一獨特而聞名的建筑。明代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恩準建香嚴寺。彼時,其規模宏大,田產居萬頃,號稱“十方長壽大香嚴禪寺”,由附馬都尉沐昕題寫所有匾額。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憲宗朱見深敕賜香嚴寺“顯通”之名。清代順治至乾隆年間,香嚴寺再度中興,規模超過明代,達至鼎盛。時有房舍437間,院墻700余丈,寺僧600余人,占地3萬多平方米,堪稱中州一大名剎。

千余年間,香嚴寺孕育了代代杰出高僧。繼慧忠這樣“戒行精專,佛法造詣高深”的一代大師后,著名禪師還有耽源、無住、智閑、司空、仁山、太虛、如意、宕山、顓愚、照熙、華禪、道乘、科參、慧燈、樸錄、慈秀等。其中,臨濟正宗共有六世九位高僧大德于此主持法席。這,更使淅川香嚴寺光耀佛國、名揚叢林。

河南淅川的香嚴寺,乃唐、明、清三朝敕封的不折不扣的皇家寺院,更是名副其實的臨濟祖庭、伽藍勝地!

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可能有乳名、小名、大名甚至雅號。一座佛寺,在發展歷史上,也完全有理由擁有各式各樣的名號。淅川香嚴寺的名字,就經歷了長壽寺、香煙寺、香嚴寺、顯通寺等幾次變更。盡管“長壽”、“顯通”是分別由唐肅宗、明憲宗兩位皇帝恩準、敕賜的正式名稱,但這座寶寺名剎,還是遴選了“香嚴”之名,并最終確定下來,直至在《五燈會光》等佛教典籍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香嚴寺開山之名得于慧忠,其后的正宗之名亦緣于慧忠。唐大歷十年(775年)十二月,慧忠于長安圓寂。代宗賜其“大證禪師”封號,并按其遺愿,歸葬白崖山。慧忠入塔時,高官送葬,人流如潮,香煙繚繞,經月不散。人們驚奇于香煙百里氤氳這一神異現象,便稱該寺為“香煙寺”。幾年后,慧忠國師的嗣法弟子耽源應真等認為“煙”太俗,為了尊佛敬師,便以《愣嚴經》中的“香光莊嚴”一詞,將“香煙寺”改作了“香嚴寺”。也許,與“一代大師”慧忠結緣太深之故吧,這座深藏于淅川白崖山的精藍梵剎,在歷史的長河中,依然模糊淡化了貴比天子的明代帝王的題額,以“香嚴寺”之名而盛傳古今。

“香嚴(嚴)寺”,曾一度寫作“香巖(巖)寺”,并引起許久激烈爭論。原因是寺碑中出現有“香巖寺”的寫法。究竟是撰文、書丹、鐫刻者的失誤,還是歷史上真的同時有“香嚴寺”“香巖寺”兩種名稱?我大膽猜測,“嚴”寫作“巖”,可能是出于某位法師充滿禪思、機趣的授意,也可能是來自某個高士極富詩意、浪漫的才情。簡化字“嚴”、“巖”,字形差別很大,可是繁體的“嚴”、“巖”,惟一的區別在于一“山”字。“嚴”字頭上加“山”,就成了“巖”。有“山”的“巖”,用于寺的稱謂,不僅點明突出了“香巖寺”古剎藏于深山的地理特征和幽致意境,還暗合了“山門”、“山林”、“山房”、“山寺”等與佛有關的詞語,可謂切中題旨——如此說來,“香嚴(嚴)寺”寫作“香巖(巖)寺”,不只別具深意,而且是絕妙升華了!

我還覺得,“香巖寺”三字,實屬“香嚴寺”之名的注腳。試想當年,慧忠國師佛骨歸葬白崖山(也作“白巖山”)時,“異香百里,經月不散”。神奇靈異的香煙彌散、充溢在宏偉寶剎之內、茂盛林木之間和巍峨山嶺之上,使得“山石螢白若縞素”的白崖山的一塊塊山巖,都熏染、沁透了令人聞之舒爽、暢快的馥郁香氣——連周圍群山的一塊塊、一重重山巖,都奇幻般變成了“香巖”,這是多么神秘靈妙的事情!而一座被一塊塊、一重重“香巖”簇繞、環擁的佛寺,該是一處多么香氣四溢、魅力四射、法力無邊的因緣殊勝之地啊!

香嚴寺周邊皆山。東亙龍山,西矗虎山,北依清風嶺,南拱面山,其勢狀如一朵盛開的蓮花,寺院恰恰處于蓮花中間。作為一朵終歲綻放、盛開不敗的蓮花,它永遠散發著一種清香、醇香、馨香甚至異香吧。香嚴寺,一座名字中含“香”凝“香”的古寺,其香,其令人陶醉沉醉的香,可否有許多正來自于這朵美麗奇異的蓮花?

我,一個塵世中人,一個凡塵氣多于清逸氣、銅臭氣濃于書卷氣、鄙陋氣重于雅致氣的俗人,懷著一顆虔敬之心,來香嚴寺這座香剎、這處香地,朝山,禮佛,期冀能沾染些許香氣——沾染香嚴寺的香氣,就是沾溉、濡染香嚴寺的佛氣、靈氣呀!

2. 香嚴三橋

香嚴寺東有龍山拱衛,西有虎山守持。這方虎踞龍蟠的風水寶地,有奇山,必有異水。

果然,在寺院西南約300米處的山崖下,就有一眼日夜涌流、澄澈透明的山泉,名曰“珍珠泉”。其泉水與山澗的眾多細小溪流一道,匯成一條形如玉帶的小河,繞著寺院,眽眽流淌。

出入香嚴寺,須跨越這條寺前小河。于是,橋,應運而生。

香嚴寺有三座橋:三里橋、迎春橋、待月橋。

小橋,對于一座氣象莊嚴、殿宇恢弘、樓堂參差的寺院而言,當然不像山門、天王殿、彌陀殿、鐘鼓樓、大雄寶殿、觀音殿、法堂、藏經樓、禪堂、僧堂、佛塔等必要元素那樣,不可或缺;絕大多數的香客、游人,對其更是忽略不計或熟視無睹。然而,在規劃、構建寺剎的高僧禪師看來,它雖不屬題中應有之義,但也決不是蛇足之筆!至少,它是重要的補白——準確地說,是精彩的補花。它也是一件看似不起眼、實則頗有用途的道具;它還可能是一個雖無多少精彩臺詞和唱段卻根本無法刪減的小角色。

香嚴三橋中的三里橋建于元代至元四年(1338年),距今677年,由千峰、性圓二位禪師主持修建;迎春、待月二橋筑于清代雍正年間,距今280余年,乃一代高僧顓愚謐禪師擘畫筑就。三座橋與周遭的河谷、流水、山巒、茂林融于一體,巧妙和諧,不動聲色。它們最直接、簡單、明了的作用就是方便交通。當初,禪師們在謀劃修砌他們時,一定頗費躊躇,用盡心機。因為,這三座小石橋的選址、布局、形態乃至功用,都深藏內蘊,暗寓玄機。

三里橋位于寺前小河下游大約3華里處。以數量詞為石橋命名,除了實指外,還有為長途跋涉、舟車勞頓的香客游人們指示路程、提神慰藉的作用吧?香嚴寺東面的青龍山,伸展身軀,夭矯騰躍,回顧有情,一頭扎入小河中,狀若吸水。三里橋剛好架在龍嘴以南河流轉彎的地方,緊鎖水口,留住水脈。因而,三里橋便成了關乎香嚴寺法運沉浮、香火興衰的一座意義非同尋常的風水橋。清代,顓愚謐禪師細察山川形勢,詳勘陵谷脈理,深感意猶未盡,于是天賜神授般分別在距山門東南、西南200米的小河扭身處,再建迎春、待月二橋,以守緊山門上下的水口,關鎖寺院內外的堂氣。

小河的水口,猶如門闕;拱券式單孔青石小橋,形似舊式的銅鎖。一把鎖,想必有把守不牢之虞;三里橋、迎春橋、待月橋這三把鎖,同時鎖住水口、鎖住門闕,香嚴寺的一代代僧人們,就可以放心無憂,進而安禪傳戒、演教弘宗了吧?

三里橋的名字通俗、樸實、淺易,其含義一目了然,明顯是現實主義風格;而迎春橋、待月橋的稱號雅致、唯美、含蓄,則屬典型的浪漫主義特色。可是,三里橋的“三”,這個奇數、吉數,除了與里程巧合外,是否還寄寓、暗含著某種神秘美好的期許?策劃營建迎春橋、待月橋的顓愚謐禪師,佛法精深,學識淵博,才情卓犖,“迎春”、“待月”這樣詩意充盈、興會盎然的典雅名稱,我想,一定出自他的非凡靈思與神來之筆。“斗柄東指,天下皆春。”(《冠子·環流》)“東方者春。”(《禮記·鄉飲酒》)漢代時,有于立春之日“迎春于東郊,祭青帝句芒”的禮儀。香嚴寺的迎春橋,剛好筑于山門以東稍稍偏南的道路入口處,于此橋“迎春”,恰逢其地。與迎春橋相呼應,待月橋自然修在山門之西略微向南的入寺石階前。頗具詩情畫意的“待月”二字,巧妙暗示了橋的方位。“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分明訪賢東閣,已成待月西廂”。看來,待月,只有在西、西廂,才能與那種情韻幽婉、詩興翩然、浪漫美妙的心境與情調相適宜、相契合,進而,待到一輪皎潔、圣潔的圓月……

“春”、“月”,都是漢語里面十分美好的字眼,亦是人們生活之中非常喜愛的物象,極易令人聯想到各種瑰麗奇異的畫面和意境。別出心裁、情思搖曳地以“春”、“月”為小石橋命名,大概是要與寶剎內慣常看到的天王殿、韋馱殿、彌陀殿、大雄寶殿、法堂、藏經樓等殿堂樓閣相映襯,以收到婉約與豪放共生、陰柔與陽剛兼容的效果吧?看來,莊嚴、靜穆、渾涵、神秘的蘭若名剎,也有飄逸、清新、纖秾、塵俗的一面啊!

我甚或想,三里橋的“三里”,當有提示、警醒的深層用意。不論是文臣武將,還是黎庶百姓;不論是朝山參道的香客,還是探奇訪勝的游人,凡至此,即表明皇家寺院香嚴寺已近在眼前,必須彈冠振衿,整衣理襟,持端莊之姿,懷恭謹之情,方能繼續前行,徐徐進入香剎禪林的境域。

“迎春橋“、“待月橋”里的“迎”、“待”,我揣摩,迎接、等待的不惟“春”、“月”,更有從東南、西南兩個交通要道上朝著香嚴寺迤邐而來的僧俗兩界的人們——也許,在大慈大悲、普渡眾生的佛祖心里,在以“弘法利生、祝國福民”為神圣使命的高僧禪師眼中,一切善良的蕓蕓眾生,都正如美麗的“春”、“月”那樣,需要盛情迎接、傾心等待呀!

此刻,過了三里橋,我正恭敬地向著香嚴寺一步步走著。平庸凡俗的我,當然不能以“春”、“月”自比,但我以春天般明媚的心地,以明月一樣皎潔的襟懷,到香嚴寺這方禪苑圣地,虔誠地參禪禮佛,也一定會受到佛的熱情歡迎和誠心接待吧!

3. 古寺題目

題者,額頭也;目者,眼睛也。

人美在目,文美在題。可見,題、目——額頭、眼睛之重要。

在古漢語中,“題目”一詞有“書籍的標目”、“題識、標志”、“詩文的命題”等幾個引申義項。其實,題寫在古建筑物上起著“題識、標志”作用的匾額,就如同一個人的額頭和眼睛。因而,一座古建筑上高懸的匾額,或可稱之為“題目”。

大凡宮殿、衙署、官邸、豪宅、佛寺、道觀、祠堂、園林等,其主要的建筑設施都懸掛著各式各樣的匾額。作為歷受唐、明、清三代敕建、敕封、敕賜的皇家寺院和臨濟正宗的主要道場,香嚴寺自不例外。

一座古建筑,或者莊嚴、恢宏、堂皇,或者典雅、玲瓏、妙麗。但倘若沒有匾額的題識、點綴、裝飾,必然像一個眉額黯淡、眼睛呆滯的人一樣無精打采。同樣是這座建筑,如果配之以材質上乘、制作考究、書藝精湛的匾額,則會眉宇生輝、瞳眸炯炯、神采飛揚!

一方匾額,除了起到題識、標記作用外,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增輝添彩、畫龍點睛。

千余年的歷史上,香嚴上下兩寺的山門、天王殿、過廳、接官廳、韋馱殿、大雄寶殿、鐘樓、十王殿、柏子庵、法堂、藏經樓等殿堂樓閣,當然懸掛著各種匾額。用以“十方長壽大香嚴禪寺”的題目,這些匾額,想必非同尋常、出類拔萃、妙絕群倫,也一定會令人反復品賞、過目難忘、嘆為觀止!

那么,在歷史上,為香嚴寺之“龍眼”點睛者,究竟是誰呢?毋庸置疑,題寫匾額的人理應具備這樣的條件——要么地位顯赫,要么書藝超卓,最好是二者兼具。因為,題匾者這種條件越高,往往就越能顯示題匾對象的品位、格調、境界和影響——從某種意義上說,匾牌即招牌!

在香嚴寺的有關書籍材料中,我仔細閱讀了介紹匾額碑刻的章節,竟發現了兩位極其重要的歷史人物——明代的沐昕、清代的沈荃。

沐昕(1386—1453年),字文英,安徽定遠人,明代開國功臣西平侯、黔寧王沐英第四子,永樂元年(1403年)尚明大祖朱棣之女常寧公主,封附馬都尉。50余年間,歷事永樂、洪熙、宣德、正統、景泰五朝,屢掌南京后軍都督府事,署掌宗人府,還曾專職負責孝陵的四時祭祀,可謂位高權重的勛臣貴戚。與沐昕同朝的大臣楊榮在《清樂軒記》中說:附馬都尉沐公:……為國勛威而能忘乎富貴之勢,日接賢士大夫。”屢命掌行后軍都督府事,施設有序,上以公為才,下以公為惠,而時論重焉。”又在《沐附馬像贊》中稱:“侯門華胄,皇家懿戚。秉德廉虛,小心翼翼。資兼文武,志樂書詩。煌煌勛業,光照鼎彝。有峨其冠,有偉其服。允矣君子,其溫如玉。”

永樂十年(1412年)七月,沐昕與隆平侯張信等一道奉旨營繕大岳太和山(武當山)宮觀。在把總提調工程的9年中,朝夕經營,勤于其事,績用有成,受到明成祖的肯定和嘉許。

“資兼文武”的沐昕,不僅是一位優秀的工程指揮者和軍隊統帥,還是一位杰出的書法家和詩人。出身于“悅禮樂而敦詩書”的王侯之家,沐昕熏陶漸染,一生“志樂書詩”。這從他督建武當山工程時所作詩歌《大岳太和山八景》和所題匾額碑刻中,便可窺得一斑。永樂年間,朝野間整個書壇流行端莊穩健、婉麗飄逸的“臺閣體”。而沐昕翰墨功底精湛、造詣非凡,其雍容端雅、方正圓潤的書法風格頗得“臺閣體”神髓,深受皇帝青睞。于是,他天經地義成了題寫武當山宮觀匾額碑刻的不二人選。當時,“積工鉅萬”、“起廢為新”的香嚴寺與武當山浩繁工程同時進行,同屬沐昕督建。永樂二十年(1422年),香嚴寺修復工程竣工,其匾額的執筆人,理所當然非沐昕莫屬。刻立于清代雍正十三年(1735年)的《淅川香嚴禪寺中興碑記》記載:“明文皇時,隆平侯張信、附馬都尉沐昕、大司寇金純、考功郎郭進、司農主政王和,奉敕修太和山宮觀,奏請創建殿宇,以奉如來,以棲禪真。特邀俞允與武當功程俱舉。山門銀榜璇題,則沐都尉手書也。”事實上,沐昕題額的不只山門。刻于明代宣德二年(1427年)的《重修十方長壽大香嚴禪寺記》就明確稱:“……寺之額匾則皆沐公之所書也。”

香嚴寺距武當山僅百里之遙,“朝夕經營,勤于其事”的沐昕,在同時督建這兩處敕命工程的9年之中,想必很多次到過此地吧?賞讀沐昕《大岳太和山八景》詩之《天柱凌云》《玉虛環翠》《五龍披霧》《九渡鳴泉》《南巖削壁》《紫霄層巒》《雷洞發春》《瓊臺曉霧》,不禁為其豐沛卓異的詩歌才情所深深折服。百尺茂林,千竿修竹,紅分日剎,綠繞云房,“雄材巨設,參差映帶,登臨者無不暢懷”的香嚴寺,定然使公務之余的沐都尉詩情洋溢、詩思噴薄,揮就一首首寫景抒懷的清雅典麗之作。

——這些詩作,連同高懸于殿宇樓堂的匾額,增色梵剎,添彩寶相,生輝巖谷!

豈料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盛夏,一場罕見的特大洪水將丹江岸邊下寺的山門、鐘樓、天王殿、韋馱殿、十八羅漢及附屬設施悉數吞沒。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張獻忠率軍攻破淅川縣城。由于義軍大滅佛教,香嚴寺僧大半逃亡。強盜地霸乘機侵占寺院田產,并縱火燒寺,使得200年前苦心經營起來的香嚴寺頓時“焦土赭垣,黔壁落落”(《香嚴禪寺中興碑記》)。

可以想像,沐昕當年濡筆揮毫為香嚴寺所題寫的眾多珍貴匾額,在明末這兩場天災人禍中,或者隨滔滔洪水汩沒江流,或者伴熊熊烈焰化為齏粉。因而,今天,我們在香嚴寺尋不見沐昕的吉光片羽,賞不到沐昕的墨痕書跡。但是,沐都尉的題匾畢竟在香嚴上下兩禪院的門楣之上高懸了200余年——其間,日精月華耀光映輝,春風秋雨布恩施澤,寶寺名剎錦上添花,高僧大德引以為榮,文人墨士心慕手追,香客信徒瞻仰拜讀……

作為后來者,我們慶幸尚能從劫后余生的兩方古碑中,感知明代香嚴寺的那種輝煌和榮耀。也許,在周圍峰巒山巖草木的記憶里;在唐代柏樹、銀杏樹、皂莢樹,宋代桂花樹、紫薇樹,元代石榴樹的年輪上;在繞寺修竹的印象中;在殘存碑碣的肌理間;甚至在香嚴禪剎的魂魄內,還貯存珍藏著沐都尉題匾墨寶中的神韻、靈氣、情致和德澤吧?

沈荃(1624—1684年),字貞蕤,號繹堂,別號充齋,江蘇華亭人。清順治九年(1652年)探花,授編修,累官詹事府詹事、翰林院侍讀學士、禮部侍郎。卒謚文恪。著有《一研齋詩集》十六卷、《充齋集》、《沈繹堂詩》等。

沈荃頗有詩名,為“清朝八家”(王士禎、士祿、施閏章、宋琬、陳廷敬、沈荃、程可則)之一。沈荃擅書法,書宗米芾、董其昌,極得其風神。史載,圣祖(康熙皇帝)嘗召入內殿賜坐,論古今書法。凡制碑版及殿廷屏障、御座箴銘,輒命荃書之。或自作大書,命題其后。每侍圣祖書,下筆即揩其弊,兼析其由,圣祖深嘉其忠益。所賜御書、鳳管、裦蹄、貂裘、文綺、茗饌之屬,至不可勝紀。其以是名動天下,與趙孟頫、董其昌相埒。

任是貴為天子的皇帝都如此倚重、賞識、喜愛沈荃書法,朝野上下當然更為風靡盛行。康熙時期,“上自元公鉅卿碑版之文,下至遐陬荒徼琳宮梵宇,爭得公書以為榮。”(方苞《望溪集外文》)可見,作為宮廷御用書法家、康熙帝書法代筆人的沈荃,其書跡的高貴珍貴寶貴程度,有時,甚至可以說,沈荃書法,就等同于康熙御筆!

香嚴寺二進院之東北隅,挺立著4通高大古碑。其中一通正面刻著《香嚴寺創修鐘樓記》;背面正中豎刻“香嚴古寺”4個擘窠大字,左邊題款“康熙癸亥秋日華亭沈荃”字樣。特別是“香嚴古寺”4字,胎息米、董,大楷中參以行書筆意,腴潤中顯雄健,渾穆里透清新,欹側間見沉穩,雍容華貴,端莊秀麗,筆勢俊邁,神采超逸,才情并茂,技藝驚絕。

這極其難得的題字,究竟是康熙癸亥年(1683年)秋天沈荃親臨香嚴寺所書,還是寺院高僧在創建鐘樓時專程赴京城恭請沈荃賜翰?此事史籍闕略,真實情況不得而知。但沈荃為千年古剎香嚴寺親筆題名,卻是千真萬確、不容置疑的。可想而知,沈荃所題的“香嚴古寺”,作為清代以來最具經典性、最有恒久價值的題名,如同一塊金字招牌,必定為這座寶寺名剎,贏得了無上榮光!

坐落在翠峰環拱的白崖山中、碧波蕩漾的丹江岸邊的香嚴千年梵剎,是大地山水間的古寺;而沈荃題寫的“香嚴古寺”四字,乃這位名垂百代、身份非凡的書法大家,以漢字的點、橫、豎、撇、捺,墨色的焦、濃、重、淡、清,筆法的輕重、快慢、偏正、曲直,運用卓躒才思,構筑在檀楮云肪之上的古寺——或許,惟有沈荃營構的紙上香嚴寺,才能與靈山秀水間的皇家香嚴寺相侔相襯吧!

如今,“香嚴古寺”四字,以其獨領風騷的書法藝術、冠絕群倫的翰墨作者,被這座古寺名剎奉為至寶,并成為其名稱上不可替代的書法藝術形式,廣泛應用于香嚴寺AAAA級景區的鈐名設施和門票、宣傳頁上,由書法藝術符號升華為形象宣傳標識,從而,使香嚴古寺名噪禪林、譽滿九州!

——沐昕、沈荃,兩位分別與明代永樂皇帝、清代康熙皇帝有著特殊關系的詩人書家、高官信臣,他們遙隔260年、于明清盛世為香嚴寺的題額、題名,如畫龍點睛一樣,給香嚴古剎這條“龍”點上了光彩熠熠的眼珠。從而,香嚴寺,就有了最剴切精當、蘊義深廣的題目——這樣的題目,令人反復咀嚼、再三涵泳,欲罷不能,并吸引、引導遐邇古今、四面八方的人們,進入到香嚴寺這篇美文佳構的無限勝境之中……

4.寺中老柏

杜甫《古柏行》中有“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的佳句,以夸張的藝術手法,形容夔州孔明廟前老柏的粗壯、高大,其出色的描繪更是生動形象、精準熨帖。事實上,借用這兩句杜詩來摹寫千年古剎香嚴寺內外的老柏,也十分貼切。

香嚴寺的老柏,大多是唐柏、宋柏,共計10余株。而這些數量不多的老柏,都是劫后余生、僥幸存留的。

據資料記載,歷經唐、宋、元、明、清、民國無數次天災、兵燹,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香嚴寺院內和周圍依然頑強生長著許多蒼翠蔥蘢、遮天蔽日的千年古柏。最堪痛惜的是,文革時期“破四舊”,淅川航運公司為建造大型木船,趁勢伐掉了香嚴寺大批古柏,還由此引發了當地的伐樹高潮,致使蔚為大觀的名剎古柏損毀慘重。

如今,香嚴寺歷歷可數的千年古柏,主要有二進院韋馱殿后的幾株唐柏宋柏,三進院大雄寶殿西檐前的兩株宋柏,四進院法堂前甬道左右的兩株唐柏,靜養院門前東側的一株唐柏,以及藏經樓東、靜養院西的又一株唐柏。

在這些唐宋古柏中,最能引人注目、最富傳奇故事、最具神秘色彩的,當數顯豁于法堂院中的這兩株唐柏和潛隱在藏經樓東、靜養院西的那一株唐柏了。

法堂前的兩株唐柏,位居寺院南北中軸線兩側,不僅處于法堂院即四進院核心位置,更大體矗立在整個寶寺的顯要處所,傳說是1300多年前慧忠國師親手所植。也許是受到慧忠國師英靈的護佑,遭遇千余年無數次天災人禍的二唐柏,依舊生機勃發、繁茂昌盛。

唐代僧人智閑久久為溈山靈祐禪師給他出的“母腹觀己”這道禪宗史上有名的難題所困擾,百思而不得其解。之后云游長江以北,定居香嚴寺,潛心修禪。在一次鋤草勞動中,智閑遇到“擊竹頓悟”的奇跡,終于參透玄機,成為一代高僧。智閑禪師任香嚴寺住持期間,經常在這兩株柏樹下為僧眾講經說法。

最值得一提的是東側的這一株唐柏,其悠邈樹齡、蓊郁枝干、滄桑面目、偉岸姿態、豪邁氣勢、歷史影響等,都完全稱得上是香嚴寺的“柏王”。倘若推舉寺中古柏作為這株千年名剎的象征或代言,毋庸置疑,這株“柏王”,將是最佳選項。與智閑禪師有關的著名禪宗公案——“香嚴上樹”,其中的樹,就指的是這株唐柏。因而,這株香嚴“柏王”,更是聲傳遐邇、名播禪林!

千百年間,香嚴寺的歷代高僧禪師繼承傳統,或于法堂之上,或于古柏樹下,向廣大僧人弘法布道。于是,莊嚴肅穆、幽靜雅致的四進院便成了神圣的“露天法堂”。而這兩株古柏由于積年累月地浸淫于講經說法氛圍之中,漸漸通靈起來。更兼代代名僧大德的手澤、足跡、音容、氣息早已附著、貫注、融會于古柏,自然,這古柏便不知不覺間具有了高僧的精神、魂魄、法相乃至法力。久而久之,這兩株唐柏,便被僧眾、香客們稱譽為“樹禪師”,并受到虔心膜拜。

唐宣宗李忱即帝位前,為躲避政敵加害,潛隱于香嚴寺,拜在智閑禪師門下作沙彌。智閑禪師為教導激勵李忱,與其一道在藏經樓東、靜養院西這方幽僻之地,栽下一棵極富象征意義的柏樹。這棵柏樹仿佛得到某種加持一般,迅速茁壯成長起來,并神奇地躲過了歷次劫難。令人驚奇的是,它的狀貌顯示出非同尋常的異相:蒼碧葳蕤的枝葉層層疊加,竟如同朵朵蓮花。歷史上,香嚴寺的方丈、住持和高僧們經常聚在這株柏樹下頌經講法。每每此時,有青蛇在樹枝上盤臥纏繞,凝神靜聽,仿佛參加法會一般。僧人們認為是青龍顯靈,遂口誦“阿彌陀佛”,朝拜敬奉該樹為圣靈之樹,并稱其為“伏龍樹”。

審視香嚴寺的這些唐宋古柏,我發覺它們樹干的皮色、紋路竟十分相似,且具有一些共同特點:即正面、陽面樹皮呈明晰端正的豎紋狀,顏色亮白;而背面、陰面的皮紋則明顯模糊,樹皮以灰黑色為主,間以暗綠或蒼碧色的苔痕。我思忖,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差別,主要是因為古柏的正面、背面接受日曬、風吹、雨淋的時間長短和程度強弱不同而引起的。

這就類似于一架山的陽坡、陰坡,一座舊房子的面容、背影,一個中老年人的前胸、后背——大自然的陰晴、冷暖、風雨、霜雪,塵世的炎涼、榮辱、順逆、禍福,都會給一株樹、一架山、一座房、一個人的身影、體貌,帶來不同的影響、記下異樣的印痕?

環繞香嚴“柏王”和“伏龍樹”,我或者緩步輕走,或者凝眸沉思,或者撫樹長吟。在它們豪氣干云、滄桑雄壯的身體中,必定蘊蓄著古寺千余年的春風秋雨、夏暑冬寒,也必定潛含著古寺千余載間興衰沉浮的記錄,甚至臨濟正宗曲折跌宕的歷史!

毫無疑問,年輪,是樹木成長的足跡。一圈年輪,標注了一株樹在時光的路徑中走過的距離;千余圈年輪,則標明了一株古樹于歷朝歷代的征途上邁出的里程。而千百圈年輪以同一圓心、在同一平面上環環相繞,可否構成了一張平放的“碟盤”?其中,理所當然存貯著這株古樹自童年至今極其寶貴、豐富的信息……

輕撫、注視唐宋古柏身軀上一條條規整有序的皮紋,我恍如看到了一冊冊、一卷卷立置、豎排的經書或史籍——關乎臨濟正宗或香嚴古寺的一冊冊經書、一卷卷史籍。閱讀佛典經文,了解香嚴歷史,自這幾株寺中唐宋古柏入手,也許,是一種功效上乘的途徑?

此時,我頓悟到,自己面對的決不是尋常的唐宋古柏,也不是一般意義的“樹禪師”,而是一個個懷抱經卷、胸藏佛經的高僧大德了。

一陣陣和風吹來,拂過古柏翠綠的枝梢,接著又拂過我粗糙的面頰——大慈大悲的佛,正借春風之手,撫慰我這個疲于奔波、心力交瘁的塵世之子?

正愜意處,一聲聲、一串串飽滿、圓潤的鳥鳴,從古柏的枝柯間,滴淌、滑落在我的頭頂、雙肩和襟袖上——這來自于古柏的悅耳鳥鳴,可是一種幻化了的講經說法?

我,一個愚魯遲鈍的凡夫俗子,一個赤心向善的虔敬香客,一個與佛有緣的紅塵中人。因而,一代代的高僧大德們才愿意以這種獨特的方式,對我予以教誨、開示……

5.藏經樓院墻外的樸樹

千年古剎香嚴寺不只藏在深山中,更藏在繁盛蔥蘢的古樹名木里。

香嚴寺內外有許多種古樹名木,比如柏樹、銀杏樹、皂莢樹、桂花樹、紫薇村、石榴樹、香櫞樹、椿樹、女貞樹、橡樹、合歡樹、楷樹、山榆樹、紫檀樹、松樹、蛾槭樹等。其中,樹齡最長的達1300多年,最短的也在200年以上。寶寺名剎與古樹名木,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因而,到香嚴寺朝山禮佛、尋幽覓勝,觀賞這些各具情致、各領風騷的珍稀古樹,實為題中應有之義。

星散于寺內外的200余株古樹中,柏樹、銀杏樹、皂莢樹、桂花樹、石榴樹、香櫞樹等,大都是當初選定位置有意栽植的;而紫薇樹、椿樹、女貞樹、橡樹、合歡樹、松樹、楷樹、山榆樹、紫檀樹、蛾槭樹等,則多為自生自長的。它們絕大多數地處寺院引人注目的關鍵位置,或者位居人們輕易即可看到的顯豁地帶,如主道邊、院落中、曲徑旁、竹林側。所以,它們不僅可看可觀可賞,還可觸可摸可親近。也許是耳聞目睹得較多吧,這些樹木,通常都廣為人們所熟知。

但是,在香嚴寺,還有一株極稀有的樹——樸樹,人們聽得少,見得更少,一般都很陌生。這株遐齡800余年的樸樹,不僅珍稀,而且特別。它生長于香嚴寺第五進院即藏經樓院西墻外十分幽僻之一隅。此地樹木翳薈、竹林蓊勃,實可謂人跡罕至。故而,一般人根本不會注意到它;即使偶爾發現它,也只可遙遙觀賞,不可貼近褻玩。加之院墻阻隔、禪堂遮蔽、修竹掩覆,它總是芳容隱約、豐姿閃爍——顯然,在香嚴寺眾多的古樹名木里,這株樸樹,是一個另類、一個隱者。

毋庸置疑,這株獨特的樸樹,屬于自生自長型。可它為何選擇藏經樓西院墻外這偏僻一角?

樸樹的“樸”,令人容易聯想到“樸實”、“樸素”、“樸直”、“誠樸”、“厚樸”等詞語。樸樹也的確是一種名實相符的樹。無論樹干、樹冠、樹形,還是樹皮、樹枝、樹葉,都給人以質樸的印象。隱身遁形于僻靜一偶,含蓄蘊藉,謙遜低調,不事張揚,自然有一顆誠樸的心。

也許,只有堅守樸素無華之身、秉持樸厚篤誠之心,才具備資格臨近、靠近寶寺重地藏經樓?

在香嚴寺的五進院落里游走流連,于風姿各異的古樹名木間盤桓賞玩,我漸有所悟:名目繁多的珍奇古樹與布局嚴謹的殿堂樓閣之間,似乎存在著一種隱秘的內在聯系,甚至對應關系——

假若,橡樹對應石牌坊,合歡樹對應山門,皂莢樹對應韋馱殿,楷樹對應鐘樓,銀杏樹對應大雄寶殿,柏樹對應法堂,石榴樹對應文殊殿,桂花樹對應普賢殿,香櫞樹對應觀世音殿,紫薇樹對應地藏王殿,那么,這株800多歲的古樸樹,則一定對應著藏經樓!

我進而想,按照某種次序、格局,或暗合某種規制、準則,組織排列擺布的各種珍樹古木,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彼此響應、密切協作,是否構成了一座樹木形態的古寺名剎?

——果能如此,這株大美不彰、大美若樸、大樸歸真的樸樹,幽處一隅,與藏經樓比鄰而立,就順理成章地擔當了樹木中的藏經樓之角色!

一位年過七秩的老師父稱,這株樸樹在距離地面三丈許的樹干處,主要枝條向四面八方伸展,自然長成一蓮花寶座形態。他親手指示給我們看,言語中透著驕傲,臉上更充溢著自豪之情。我們審視有頃,連呼神妙,這是樸樹靈性使然?還是造化匠心安排?抑或是佛祖妙手點化?

香嚴寺四周群山環繞,東蟠龍山,西峙虎山,北靠清風嶺,南拱面山,整個地形狀若蓮花,寺院恰處蓮花中間。清代香嚴寺住持、著名禪師顓愚謐在《春感五詠》之五中用“四山迤邐削芙蓉”的詩句,形象描繪寶寺名剎所處地理特征,極言這方天造地設的浮圖之地。

龍山、虎山、面山、清風嶺,巧妙擁圍,乃神奇壯麗的丹淅大地開出的一朵以山巒為花瓣的巨型蓮花(芙蓉),清新、圣潔,盛開億萬年,芳菲滿九州。一株生長在香嚴寺、緊貼于藏經樓的樸樹,其東西南北的繁盛枝柯,完全靠本能,簇聚為一朵高舉于風中的蓮花(芙蓉)——這朵蓮花,在這株歷經800余個春秋的樸樹上,以青灰粗壯的樹干為蓮莖,生生不息,已至少綻放800年了吧?

兩朵盛放的蓮花,分別以蒼莽大地上的靈秀山巒、奇異樸樹上的茁壯枝條為花瓣,含蘊著大自然的霞光、煙嵐、虹霓,草木的醇露、芬芳、呼吸,人世的風云、冷暖、甘苦……因而,佛更愿居于其中。

——肅立藏經樓前,矚望院墻外的這株樸樹,我想,倘若我側舉雙臂,散開十指,連同現今還算茂盛的頭發,可否能組成一朵蓮花——一朵盛開于軀干之上的清芬蓮花?

6.香嚴詩僧

“寺”這個漢字,倘若加上左偏旁“讠(言)”,就構成了一個全新的形聲字——“詩”。因而,“寺”、“詩”,這兩個或具體或抽象的字眼,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實則存在著某種隱秘聯系。

具體到千年叢林、中原名剎香嚴寺這座“寺”,更是與“詩”結下了不解之緣——這座群巘拱衛、風景絕佳的古寺,孕育、催生、成就了諸多優美的詩篇;而這些詩篇又增輝、添彩、揚名了這座古寺。

千百年來,香嚴寺之所以名播禪林、聲震佛國,除了其殿宇雄勝、規模宏大、氣象莊重外,清秀的山水、蔥郁的林木、悠久的歷史、傳奇的故事、神秘的軼聞等,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這些圍簇其身或附麗其表的元素,共同為香嚴寺織就、披上了一件華美、華貴的袈裟。從而,在香嚴寶剎的周身,就散發、閃爍著一種暉彩熠熠的霞光、佛光。

而圍繞古寺這個題材,吟詠、揮灑的歷代詩章,為香嚴寺博得了卓犖品位、平添了高雅氣質,更使其法名遠揚、流芳千古——這些內涵豐富、風格多樣的優秀詩章,應當是香嚴寺霞光、佛光中,最璀璨、瑰麗的一束吧!

奇山異水孕名寺,名寺寶剎出高僧。在香嚴寺的高僧大德中,天賦異稟、才情超絕的詩僧,代不乏人。

《香嚴寺歷代住持名錄》中,清晰記載著自唐至民國79位住持的法名、俗名、時代、任職時間。尤值一提的是,79位住持中,就有臨濟正宗六世九位高僧大德,分別是清代的宕山、顓愚、照熙、華禪、道乘、科參、慧燈、樸錄、慈秀。

這些天賜慧根的僧人們幾十年浸淫、疏瀹于佛學經典中,朝夕鉆仰,黽勉精進,漸成禪門龍象。同時,他們大都飽讀詩書,博涉經史,學問淵玄而精藻。

幽棲白崖下,靜對丹江濱。在修行悟道、講經說法之余,禪師們“游思竹素園,寄情翰墨林”,吟哦并題寫下一首首清新俊逸的詩歌。其品類主要有偈詩、禪詩、景觀詩、抒懷詩、唱酬詩等,題材繁多,詩藝精湛。

元、明兩代,香嚴寺毀于兵火,損失殘重。上世紀50—70年代,由于庫水淹沒,香嚴下寺被拆除;文革時期破“四舊”,上寺內的佛像、法器、經卷、碑林、塔林、鐘樓、繪畫、雕刻等有價值文物大都遭到毀壞。因而,香嚴寺千余年間積累下來的珍貴信息,許多都散佚、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可以想象,香火盛百代、梵唱傳千秋的香嚴寺,定然法師云集、才僧輩出。翻檢現有的有限資料,查看碩果僅存的有關碑刻,但見香嚴寺主要的詩僧有唐代的智閑,宋代的月舟、如壁,清代的宕山、刁文、寶林、顓愚謐等,其中智閑、如壁、宕山、顓愚謐四位尤其突出。

智閑,青州(今山東益都)人,唐代香嚴寺住持,世稱“香嚴閑禪師”。在宋代著名畫家梁楷的《八高僧圖》中,位居第四。智閑是唐宣宗李忱即位前潛隱香嚴寺的剃度師父。那首著名的《吟瀑》詩:“穿云透石不辭勞,路遠方知出處高。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就是師徒二人合作而成。

智閑法號中含一“閑”字,又號稱“閑禪師”。事實上,他卻是一個勤勉做事、不辭劬勞的忙碌之人,而且,總是以身作則,從不以住持自矜。在《八高僧圖》中,他就是以跣足捋袖、持帚掃地的形象出現的。他正是在勞碌中“擊竹悟道”,日就月將,終成一代高僧。看來,智閑的“智”,屬大智若愚;智閑的“閑”,乃大忙若閑。他忙中取閑,修禪、悟道,吟詩、作偈,閑出了200余首傳世作品。

如壁,撫州臨川(今江西臨川)人。宋徽宗宣和年間香嚴寺住持。博學能文,尤工于詩,其詩入“江西派”。陸游推其為當世第一詩僧。因有偈句“閑攜經卷倚松立”,故自號“倚松老人”。有《倚松老人集》存世。

遙想宋代,香嚴寺一株鐵干虬枝的蒼翠古松下,一位老僧,白發蒼髯,睿眉智目,手握經卷,神思翩然,一首醞釀已久的詩,漸次浮于腦際,并和著婉轉的鳥鳴,吟詠而出……

宕山,西蜀達州人。清代康熙初年,任香嚴寺住持、方丈。他是臨濟正宗第36世傳人,也是香嚴寺臨濟正宗六世九位高僧中的第一位。正是自宕山始,香嚴寺真正贏得了在禪宗界的顯赫地位。這位澡身浴德的法師,沉潛于禪室法堂之內,心游經卷,精騖釋典,造詣非凡。禪悟修煉之暇,仰熙白崖上,俯澡丹水間,探幽覽勝,尋詩覓句。膾炙人口的《題本寺八景偈》:《無根二柏》《水簾垂洞》《珍珠涌泉》《無縫寶塔》《璇臺絕頂》《瀑布飛泉》《大峪洞天》《丹江環繞》,正是他的一組得意之作。

也許,在宕山禪師的法眼中,香嚴寺云門之外、山房周圍的奇絕幽致山水,就是一座無形的梵剎;而適時地留連、沉浸其中,賞景,吟詩,亦是一種習經、悟禪。

顓愚謐,山東昌邑(今山東金鄉縣)人,康熙六十年(1721年)春,任香嚴寺住持。他以“香嚴再興”為己任,經過9年的苦心經營,使香嚴寺的營建工程達到了史無前例的規模,寺院雕梁畫棟,金碧輝煌,各類建筑達437間,院墻700多丈,全面進入興盛時期。顓愚謐法師德高學深,一生著述頗多,有《語錄》二冊,《竹窗策進錄》一卷,《禪余集》《草堂頌古》等書刊行于世。

顓愚謐乃清代著名佛學大師,同時,還是才情卓躒的一代詩僧。品讀其描繪香嚴寺明媚春天旖旎風光的七言律詩《春感五詠》,實覺唇齒留芳、漱口猶香;而賞閱其摹寫“香嚴十景”的五言絕句《勝景小題》,頓感心馳神往、意蕩情迷!

香嚴寺東北的蒼筤竹林中,屹立著一座國內其它禪院罕見的七級六棱法云塔,塔身上布滿了精致繁復的人物、動物石雕圖案,塔下瘞埋著顓愚謐的法身靈骨。巍巍佛塔掩映于亭亭翠竹之間,構成一種妙絕的意境、詩境。一竿竿身姿娉婷、意趣高雅的竹,可否是顓愚謐禪師揮寫的一行行豎排的詩句?而精美瑰奇的七級石塔,恰是顓愚謐禪師畢生吟就的最為經典的一行七言名句吧!

禪如花開,詩如泉涌。中國傳統文化里有“詩禪一家”的說法。清初杰出詩人、學者王士禎深諳此理。他在《香祖筆記》卷八中說:“舍筏登岸,禪家以為悟境,詩家以為化境,詩禪一致,等無差別。”

試想,“坐老菩提樹,翻殘貝葉經”的一代代高僧們也有困乏、煩悶之時,他們也需要步出祇園精舍,觀白云,沐清風,聞花香,聽鳥鳴,弄山泉,戲游魚……隨月出山去,尋云相伴歸。“歸來掛衲高林下,自剪芭蕉寫佛經”。其實,題寫在芭蕉葉上的,也不全是佛經,多數時候,更可能是禪詩吧?

到香嚴寺覽勝拜佛的游客信士中,歷代不乏詩人。宋代的范仲淹,元代的楊載,明代的于榮、方九功、李芳先、李蔭、李袞,清代的彭始熹、周華林,民國的張縵云等,都在香嚴寺印下興致盎然的履痕,也吟出了各領風騷的詩章——這更印證了“詩”與“禪”、“寺”的關系。

“寺”加上“讠”——寺旁之言,即為詩。我不是詩人騷客,僅是一個凡俗之人、一介普通的香客,但我踏著歷代詩人們的足跡,圍繞香嚴寺,或者于香嚴寺旁邊,說出的話語、記下的零碎文字,盡管稱不上詩,可我相信或希望,其中,包含了幾多詩意、融注了幾許詩情。

“掩關人跡外,得句佛香中”。在香嚴寺歷代詩僧們的襄助、惠賜下,我也會得到稱心如意的句子吧?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中文字幕手机在线第一页| 91精品国产一区自在线拍| 国产主播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美女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亚卅精品无码| 欧美成人精品高清在线下载| 香蕉eeww99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西瓜tv| 草草线在成年免费视频2| 58av国产精品| 白浆免费视频国产精品视频 | 久久国产精品麻豆系列|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视频 | 亚洲爱婷婷色69堂| 99ri国产在线| 99无码中文字幕视频| 99尹人香蕉国产免费天天拍|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不卡的视频|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软件| 日本成人福利视频| 久久国产高清视频| 亚洲国产中文精品va在线播放| 婷婷亚洲视频| 久久亚洲综合伊人| 亚洲黄色片免费看| 亚洲成人网在线观看| 全部无卡免费的毛片在线看| 国产91麻豆视频| 国产人人射| 香蕉久久永久视频| 91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 久久青草免费91观看| 日韩福利在线视频| 欧美日韩国产系列在线观看| 欧美a在线视频| 伊人久久福利中文字幕| 无码视频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综合香蕉| 久久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看| 国产97视频在线| 99国产精品国产| 久久中文无码精品| 91免费精品国偷自产在线在线| 2020最新国产精品视频| 免费观看欧美性一级| 成人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91视频免费观看| 啦啦啦网站在线观看a毛片 | 国产精品自在自线免费观看| 亚洲有无码中文网|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app| 91黄色在线观看| 97无码免费人妻超级碰碰碰| 国产福利一区在线| 97无码免费人妻超级碰碰碰| 毛片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午夜精品福利影院| 免费观看精品视频999| 极品尤物av美乳在线观看| 国产97区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嫩草国产在线| 欧美亚洲日韩中文| 91福利在线看| 美女免费黄网站| 性欧美精品xxxx| 国产91丝袜在线播放动漫| 欧美自慰一级看片免费| 国产91小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美女主播一级成人毛片| 成年人国产视频| 欧美成一级| 噜噜噜久久| 国产欧美日韩另类| 呦女亚洲一区精品| 国产成人AV综合久久| 亚洲无码A视频在线| 四虎永久免费网站| 97久久超碰极品视觉盛宴| 毛片手机在线看| 亚洲视频免| 999在线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