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川町位于日本關西崎埠縣,是1589年成立的城下町,四周環(huán)山,中間有河流,是個防衛(wèi)型都市。從1615年開始,武士全部遷往高山市,所以古川町只剩下一般平民居住,并未留下太多珍貴而特殊的古建筑,算不上歷史文化名城,社區(qū)規(guī)模也不大,人口一直維持在16000人左右。與晚一年建立的,今已成為日本著名觀光景點的高山市相比,古川町顯得不足為奇。但是,與高山市相當的是,古川町也深受飛驒工藝的影響,有集中的傳統木造建筑群。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這些古建筑的維護與改造,成了古川町社區(qū)營造的起點與重點,并在近年來,給古川町帶來了新的發(fā)展機遇。
古川町的“云”樣式繁多,是匠師們的獨特簽名。居民能通過對云飾的辨別,判斷出作品的創(chuàng)作者,這使得匠師們之間衍生良性競爭,而古川町的房子也越建越好。
上世紀六十年代,古川町居民開始意識到環(huán)境的重要性,借用當地行政組織町公所提供的各類清理工具,自發(fā)清理河流。這條河流名為瀨戶川,流經市區(qū),但因常被排放工業(yè)污水與傾倒生活垃圾,形同臭水溝,嚴重影響周邊居民生活。1968年,古川町居民響應當地報紙《北飛時報》發(fā)起的瀨戶川鯉魚的放養(yǎng)活動,由地方團體與人士捐贈的三千條鯉魚,暢游在逐日清澈的小河里。借由瀨戶川的清理與保護,居民開始意識到古川町整體景觀保護的重要性,而且他們是可以靠社區(qū)力量與創(chuàng)意來大幅改善周遭環(huán)境的,而這也正是社區(qū)營造最關鍵的體認。
1.經過清理后的瀨戶川,成了古川町一抹獨特的風景,纏綿的河水似乎在輕語著古川町的歷史。2.“飛驒工匠文化館”由古川町當地的工匠設計、建設而成的,建筑本身就是飛驒技藝的最佳范本,展示了數百年的木匠工藝。館內展示了工匠的工具,也設置了童玩區(qū)。3.雪中的古川町街景,排放整齊的器物別致而又有趣。
而最直接的,與居民相關的議題,就是他們生活的建筑及其周邊環(huán)境——
4/5.瀨戶川的鯉魚成了大家的愛,吸引了眾多游客。而在冬天的時候,居民還會合力將鯉魚撈起來,集中在特殊保溫的水池里過冬。
古川町居民的住宅,是以古法建造而成,所有結構通過榫頭銜接,不用釘子輔助,即為著名的“飛驒工藝”(中國的榫卯工藝)。從木造房屋的造型到出檐、窗戶、格柵、斗拱,層次豐富。再者,屋頂的椽頭與斗拱的面街面上,會涂上白漆,“白壁土藏”風格明顯。另外,在建筑物的出挑木下有被稱為“云”的雕刻部分,以白色涂料裝飾。云飾紋樣是匠師發(fā)揮創(chuàng)作的焦點,據東京大學教授西村幸夫的統計,古川町有云飾169種,355形,是匠師們的獨特簽名。
這種木構架露明的飛驒街屋,是居民所認可與熱愛的,在社區(qū)營造協會與町公所的推動下,1989年古川町獲國家補助,建立了“飛驒工匠文化館”。古川町素有“工匠的故鄉(xiāng)”之稱,每130人里即有一位工匠,而在文化館的建設中,全町160名工匠中就有三分之二的人參與進來。文化館建筑本身成了飛驒技藝的最佳范本,展示數百年的木匠工藝,吸引日本各地建筑師及工匠前去取經。
6.親鸞圣人像,位于古川町三大寺廟之一的本光寺里。
正是由于對古建筑的熱愛及其形制的理所當然化,古川町居民內部形成不成文的“老規(guī)矩”——町內新建或改建的建筑物高度不得超過古川町的三座寺廟,建筑物的材料及顏色不標新立異,與相鄰的房子一致等等。而正是這種老規(guī)矩,維護了古川町的古色香韻,甚至,本地的觀光協會以營造古川特色為目標,于1986年創(chuàng)設了“景觀設計獎”。
但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帶來了外來的投資,也導致老規(guī)矩的岌岌可危。1992年,古川町車站前的常茂惠旅館改造,在居民的熱烈討論下,最后旅館改六層為五層,采外露木構造的外觀設計作為折中。而在兩年后,一棟更高的旅館的出現,更是震驚到當地居民,旅館的建筑設計與古川町建筑風貌完全相悖。老規(guī)矩無法阻止外來投資者的突兀設計,于是在居民的討論中,誕生了“古川町都市景觀基本方針”,1996年在該方針的基礎上制定了《飛驒古川故鄉(xiāng)景觀條例》——規(guī)劃了“歷史性景觀地區(qū)”、“車站前景形成地區(qū)”“田園·農村景觀保存地區(qū)”等六種地區(qū),特別是對古川的景觀核心“歷史性景觀地區(qū)”,制定了建筑物的設計協議基準、補助標準、補助對象標準范例等。“老規(guī)矩”的成文化,居民對建筑保護意識的建構及政府部門實質補助、監(jiān)管計劃的多管齊下下,飛驒街屋得以更好的保存與維護,也讓傳統飛驒技藝有更好的發(fā)展舞臺。
除了對居民住宅風貌的維護與統一,古川町還對房屋進行合理的利用與活化。1995年開幕的“味處古川”餐廳——位于飛驒工匠文化館后的印刷廠,原計劃改造為停車場,為了避免設在市街中心的停車場招致更多的小車進入,也為了維護整體街區(qū)的景觀,社區(qū)營造協會與町公所共謀對策,由町公所租下該地,興建成別具一格的地方風味餐廳,并交由社區(qū)營造協會經營,而后協會培訓了當地人來經營該餐廳。另外,古川町還建設地下通道代替天橋,節(jié)省街區(qū)空間,又維護景觀,地下通道出入后為兩棟完全配合四周環(huán)境的傳統木造房屋,并整合了步行區(qū)、休憩空間、公廁等功能。
古川町對古建筑的維護,對歷史街區(qū)休閑空間的規(guī)劃,加上對本町的三大傳統祭典——三寺參拜、飛驒古川祭及神岡祭的文化營造與宣傳,讓居民逐步產生和凝聚了社區(qū)意識,增強了自豪感與認同感,并創(chuàng)造了社區(qū)營造的典范,于1993年,榮獲“創(chuàng)造明天的日本”協會頒布的“故鄉(xiāng)營造大獎”。
飛驒古川祭
每年4月19、20日的春祭,是古川町居民最大的慶典節(jié)日。古川祭有日本三大裸祭之一的起太鼓祭。第一天晚上,一群赤裸著上半身的男子抬著大鼓在町內游行,其他男子則手持小鼓涌向城樓,并且相互激烈地擠撞。第二天,人們則會抬著九臺“屋臺”(形狀像房屋的活動平臺),在街道上巡游,有的屋臺上還會上演兒童歌舞伎、木偶戲等等。
三寺參拜
每年1月15日,外出務工的女孩返鄉(xiāng),會穿著漂亮的和服,沿著瀨戶川,走向圓光寺、真宗寺和本光寺進行三寺參拜,在瀨戶川放燈,祈求良緣;還可以看到瀨戶川邊及街道上設置的一千座高兩米的“雪蠟燭”,古川町的冬日充滿了浪漫與夢幻。
神岡祭
4月份的最后一個周六,可以欣賞到繪書卷、笛子演奏、獅子舞等多種形式的文化祭,在夜晚,古川町的居民會手持火把,排列在參拜道路兩側,等候神轎經過,神秘而別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