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軟法思維在自然人網店監管中的運用
【軟法之道】

成協中北京大學法學院軟法研究中心副主任
2010年國家工商總局發布《網絡商品交易及有關服務行為管理暫行辦法》,做出了“自然人網店可以不經工商登記”的特別規定。2014年出臺的《網絡交易管理辦法》,除了要求自然人網店應當向第三方交易平臺進行實名登記外,也重申了這一規定。業界普遍認為,這是一項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監管改革創新,極大地鼓勵、激活了自然人網絡創業,推動了中國互聯網經濟的崛起和繁榮。阿里總裁金建杭明確提出,“自然人網店準入是一項偉大創新。”近日,工商總局網監司在《中國工商報》發表題為“自然人網店無須辦照特殊規定不宜長期延續”的文章,引起不少電商經營者的擔憂和媒體、學界的多方關注。
要求自然人網店強制進行工商登記,強調“線上線下規則應當平等”,實際上是將自然人網店納入傳統的監管體制,即傳統上以硬法思維為主要特征的監管模式,強調政府作為主要甚至是唯一的監管者,以事前審批為主要監管手段。這種監管模式在傳統的工商經濟形態下已不堪重負、挑戰重重。自然人網店是互聯網時代的一種新型經濟形態,對它的監管必須創新監管思維,重視軟法在自然人網店監管中的作用。
首先,應當反思工商登記作為一種硬法監管方式本身的正當性。在經濟領域,公權力的介入并不具有天然的正當性。工商登記作為一種公權力部門強制推行的事前監管措施,它的設定和實施應當首先遵守輔助性原則和謙抑性原則。在通過市場機制、社會自治等非國家機制能夠實現監管目標時,國家應當審慎介入。在能夠通過事中、事后監管方式實現監管目標時,不得通過事前登記或許可的方式進行監管。在面對網絡違法亂象時,監管部門應當抑制權力沖動,全面評估市場、社會等非國家力量在監管方面的能力和空間,切忌一遇到問題就想通過增設許可、增加編制等傳統方式來解決。
其次,應當全面認識和評估自然人網店經營中存在的問題和原因。不能僅僅看到自然人網店經營中存在的諸多違法亂象,更要看到第三方交易平臺在打擊違法交易方面所具有的獨特優勢和取得的成績。也不能僅僅看到自然人網店未經工商登記可能造成的監管難題,更要看到未強制工商登記在激發市場活力、繁榮市場、滿足多元化市場需求等方面產生的巨大績效。自然人網店經營中產生的假冒偽劣、侵犯知識產權等問題,并非網店經營所獨有,也不可能通過事前審批解決。
最后,應當充分順應互聯網經營的信息留痕、開放互動、交易便利等特點和優勢,建立軟硬并重的多元監管體系。實體領域通過強制工商登記、行政檢查、行政處罰等手段,都屬于依靠國家強制力保障的硬法機制。硬法機制作用的有效發揮,受到執法信息、執法手段、執法規范等多方面的約束,在面臨體量龐大、交易方式靈活、交易對象分離等為特征的自然人網店時,這種監管往往難以奏效。相反,第三方平臺通過實名認證、開戶保證金、信用評級、投訴處理、先行賠付等軟法機制,能夠最大程度地調動個人創業的積極性,有效平衡經營者與消費者的利益。當然,自然人網店經營中的不少違法亂象,需要進一步創新和完善軟法機制,并創新政府監管方式,建立軟硬并重的多元監管體系。比如針對網絡經營維權困難等問題,除了可以通過行政檢查、行政處罰等硬法機制外,還可與第三方交易平臺聯合,通過提高開戶保證金、設立先行賠付基金、多種形式的商業保險等軟法機制,切實降低網絡消費者的維權成本。
面對中國經濟結構的深度轉型,工商管理部門應當創新監管思維,尤其要克制以傳統硬法手段進行監管的動機,全面分析網店經營中存在的問題與根源,科學評估市場、社會等非國家機制在網店監管方面的實效,建立軟硬并重的多元監管體系,引導、培育和鼓勵市場、社會等非國家機制發揮作用,推動國家、市場、社會等多元共治格局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