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映侗
摘 要:我國經濟的發展加快了我國城市化的進程,在城市發展的同時,自然災害的出現也屢見不鮮。自然災害波及的范圍較廣,影響的領域多,災害影響的綜合性和全面性特征也越發的明顯。因此,政府要高度重視災情的影響,要做好防災減災的工作,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制定相關的應急指揮中心,做好防汛、防火、抗震救災等重大救援工作,減少因災害帶來的相關損失。本文將立足于災害的特點,分析防災減災的應急系統的發展現狀,提出相關應急智能化系統方式。
關鍵詞:防災減災;應急指揮;智能化探討
我國是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尤其是地震災害最嚴重的國家,我國大部分城市都受到了地震的影響,同時,我國沿海城市常年受到洪澇災害的影響,加上人為造成的災害,給我國的經濟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因此,為了防災減災,政府需要采取相應的措施來預防、控制以及救援,減少災情發生時造成更多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
一、災害的特點以及出現的原因
災情分為自然災害和人為災害,對于自然災害受大自然的影響很大,人為災害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類本身造成的。例如,自然災害中的地震、洪水等,人為災害中的火災,地震在發生的時候不受人為的控制,但在日常生活中火災可以被人類所預防[1]。自然災害給人類思想認知上認為是不受人為的控制,是大自然運行過程中的一種現象,但事實上自然災害的發生也是與人類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政府在對自然大肆開發,工程建筑的選址不合理都是導致自然災害頻發的重要原因。此外,洪水所造成的災情也是摻雜著人為因素在內,洪水帶來的災情除了其本身威力巨大外,還與人類不能及時進行泄洪治理有關。由此看來,自然災害也可以視為人為災害的一種。
二、人類在防災減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災情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傷,人類在防災減災的過程中也逐漸認識到了災情的共性,一定程度上推進了對災情的科學管理,同時能夠給政府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未來的社會發展中能夠面對災情的到來做好相應的應急措施。我國政府高度重視災情給社會發展和經濟所帶來的影響,也為此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然而對災情的后續分析沒有進行統一的管理,只是將災情進行單個的分析,沒有將災害中的共性進行綜合的探討,導致災害管理部門辦事效率低下,缺乏統籌安排的制度[2]。長此以往的不科學管理模式,將會造成政府在資金上的浪費。
三、防災減災應急指揮中心的智能化系統以及具體措施
完善災情應急指揮系統需要建立應急指揮系統的基礎設施、建立完善的數據庫、應急快速響應系統以及采取相應的輔助政策來掌握災情的綜合情況,從而制定相關的政策展開救援。應急指揮系統基礎設施可以提供災情指揮平臺,對災情最快作出評估和決策。
1.預防為主,提高全民的防災減災意識
自然災害的發生是不為人類所控制的,要想減少因才、災害帶來的損失,需要在日常的生活中增強對災害的防范意識。針對春汛、夏澇等自然災害做到防范的準備,在災害來臨時能夠沉著應對,提高全民的防災減災意識。在現實生活中,仍有部分人對災害的發生存在僥幸的心理,沒有強化自身的防災減災意識[3]。因此,政府需要加大對群眾防災減災意識專業知識的培訓,將防災減災意識作為一項重點工程來抓。同時,電視、報紙等媒介要發揮自身的輿論作用,傳播一些防災減災的相關知識,促進全民參與防災減災的工作中去。
2.尊重自然規律,加強相關工程建設
防災減災首先要尊重自然發展規律,其次是要調動人們參與防災減災的工作積極性。防災減災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減少災害給社會和人類造成的損失,因此,要做加強防災減災指揮中心的構建,政府發揮指導作用,制定科學的政策和預防災害的方案。相關部門要做好對自然災害的防范準備,運用科學的智能化系統方法對災害進行監測。
3.依照科學技術,實施生態治理
防災減災工作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工作中要依靠科學的技術,采用智能化的監測系統對災害進行預防和控制[4]。對于洪澇災害,相關部門要做好生態治理,恢復部門農田,增加綠化的面積,從而減少因雨水天氣帶來的洪澇泥石流災害。對于干旱天氣,要做好南水北調工程的建立,防止我國部分地區因干旱而給人類造成的災害,從而造成人身傷害和經濟上的損失,從根本上落實好防災減災工作。
四、結語
我國的災害頻發,政府部門需要采取好相應的政策對災害進行評估、分析,從而采取良好的救援措施。政府部門為有效展開災情救援,需要建立好防災減災應急指揮信息系統,對已經發生的災情進行原因上的分析,整理好相應的數據,對人員上的傷亡、經濟損失做好相應的工作。從根本上提高我國整體的災情應急指揮工作,減少社會經濟上的損失,同時提高我國對災害的快速反應能力、災情的監控能力以及應急指揮反應能力,從根本上做好防災減災應急指揮信息系統的建立。
參考文獻:
[1]侯俊東,李銘澤.自然災害應急管理研究綜述與展望[J].防災科技學院學報,2013,01:48-55.
[2]周萍.理清減災體系建設思路提高天津綜合減災能力[J].中國減災,2013,21:20-23.
[3]張帆.發揮規劃特長營造安全城市——以北京為例探索城市綜合防災減災規劃的編制方法[J].城市規劃,2012,11:45-48+66.
[4]唐彥東,于汐,劉春平.北京市民防融入城市應急管理體系障礙性因素分析[J].災害學,2014,03:197-201.
(作者單位:佛山市公安局禪城分局指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