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時
摘 要:近年來在國家政策及財政的大力支持下,古村落的保護與發展得到空前的重視,各類各具特色的古村落雨后春筍般的發展起來,但同時也不斷暴露出其中的一些問題:如“重申報、輕保護”、“重旅游開發、輕文化保護”等等,導致古村落“大拆大建”的“建設開發性破壞”在延續等諸多問題。本文立足于對視覺生態協同發展做研究,促進古村落的保護與發展。
關鍵詞:“婺州南宗”櫸溪村;視覺生態;協同發展
國內人文與哲學社會科學界的視覺文化研究,主要有兩股力量,一是美術界的,二是美學與文學界的。后者承接的是文化研究的余脈,未能擺脫后現代玄學的影響,因此不在研究范圍內。本文所研究的是美術界視覺傳達設計方向的視覺設計研究。在研究在學科視野上立足地方民俗文化資源的特點,研究“婺州南宗”櫸溪古村落有別于其它古村落的特性,對完善浙江地方文化品牌構建添磚加瓦,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市場化,一是以其帶動地方文化的經濟,二可增強軟實力的建設,迎合十八大精神促進櫸溪儒家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的實踐教育作用。
一、“婺州南宗”櫸溪村
1.“婺州南宗”櫸溪村概況
“婺州南宗”也稱作“婺州南孔”,地址在浙江省金華市磐安縣盤峰鄉櫸溪村,舊時叫“桂川”。櫸溪村是孔子后裔南方最大的聚居地之一,被稱為“孔子第三圣地”。 “婺州南孔”僅800多年的歷史,現在已有2萬多人口,遍布于祖國東南各地。
2. “婺州南宗”的來源
根據《磐安縣志》和明清《金華府志》、《永康縣志》,以及《孔氏家族族譜》的記載,南宋建炎四年,也就是1130年,金兵占領了山東,兗州陷落,曲阜孔林遭受了兵禍。孔子第47代裔孫、大理寺評事孔若鈞和他的哥哥孔若古、侄子孔端友、兒子孔端躬等,護送高宗皇帝趙構離開山東南渡。到了臨安,孔若古、孔端友等前往衢州,后來定居在三衢西安菱湖,歷史上稱為“孔氏衢州南宗”。而孔若鈞、孔端躬父子一家仍然護送高宗皇帝前往臺州。到了臺州章安鎮后,他們辭別皇帝,想到三衢與孔端友會合。當他們經過櫸溪時,孔若鈞由于長時間爬山涉水,不勝勞累,不幸生病而逝。他的兒子孔端躬等,看看櫸溪山清水秀,風景優美,覺得是天意,就在這里長期隱居,后人稱為“婺州南宗”。
3.櫸溪古村落現狀
櫸溪村村內保留著除山東曲埠孔廟、衢州孔廟之外的全國第三處孔氏家廟,村內的其它古建筑是基本上晚清時建造的,除家廟外還有18個“明堂”,意思是說十八座三合院四合院之類的大型建筑。每年清明節或孔子誕辰日村里都舉行 “祭孔典禮”儀式,此儀式傳承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同時在傳統節假日非定期的舉行一些象征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動:戲班唱戲、“翻九樓”、“十八蝴蝶”、“踩高蹺”、“三十六行”、“蓮花落”等。
由于近年來國家對古村落的保護與開發的大力扶持、結合生態旅游的發展,櫸溪村也取得了相應的成就:2006年5月,櫸溪村孔氏家廟成為全國第6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12月,櫸溪村成為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景區;2014年7月,櫸溪儒家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對外開放;2014年12月,櫸溪村成為金華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展示基地。
4.國內古村落現狀概況
古村落保持著極其豐富的歷史記憶及豐富的文化遺存,是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之一,被譽為“藏在深閨中的瑰寶”。在全國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古村落的保護與開發也是其中的一項重點工作。近年來在國家政策及財政的大力支持下,古村落的保護與發展得到空前的重視,各類各具特色的古村落雨后春筍般的發展起來,但同時也不斷暴露出其中的一些問題:如“重申報、輕保護”、“重旅游開發、輕文化保護”等等,導致古村落“大拆大建”的“建設開發性破壞”在延續等諸多問題的產生都有待政府機構與廣大學者及國人的關注與解決。
二、視覺生態
1.視覺生態定義
視覺生態來源于21 世紀初流行的“綠視率”理論,該理論認為: 綠色在人的視野中達到25%時,人的感覺最為舒適。據統計,世界上長壽地區的“綠視率”均在15%以上,不難看出,綠視率與人的壽命是何等密切相關。這就提出了一個新的生態概念問題,即“視覺生態”問題。而本文的“視覺生態”在深度與廣度上又有新的拓展,這里的視覺生態是指: 對更好的挖掘“婺州南宗”櫸溪古村落的視覺傳達符號元素設計推廣、民俗活動文明的健康展現方式等研究。
2. “婺州南宗”櫸溪古村落視覺生態存在的問題
“婺州南宗”櫸溪古村落視覺生態呈現在公眾面前仍雜亂無章,現代鄉村的居住環境與適宜的鄉村視覺生態環境尚存在較大差距。具體存在的問題有:
(1)櫸溪古村落視覺設計元素混亂。在古村落文化建設前提下結合旅游開發的工作中,視覺展現內容設計的不協調。在經濟發展的起步階段:沒有統一的規劃與設計,村落沒有統一形象(LOGO);導向指示牌沒有統一設計的風格、統一材質等;基本上處于雜亂無章的狀態。通過近些年發展的現階段:雖然村內環境布局都有了規劃,但視覺設計往往把各種視覺語言混搭在一起,視覺元素提取毫無依據性、沒有提煉本村的歷史文化特性尤其是孔氏文化的特性的傳承問題。同時也出現原始古村落村貌被破壞,其本身所具有的自然視覺生態韻味因為暴力式的保護挖掘而不復存在。
(2)櫸溪古村落村貌視覺美學要素不和諧。視覺美學要素中的線條、形態和質地是古村落視覺生態最重要的元素,但是櫸溪古村落近些年建設中由于未能捕捉廣大村民的審美心理,未能運用美學要素的表達為櫸溪古村落設計賦予特有審美感情,使得原本樸素生態的櫸溪古村落美學要素不復存在,出現了視覺生態的不和諧感。
(3)櫸溪古村落村民俗活動開展缺少統籌安排、視覺展示內容有待斟酌。櫸溪古村落每年舉行的“祭孔典禮”儀式中,除了樂、歌、舞、禮四種儀式外,還結合了一些當地民俗活動。這些民俗活動由于隨著長時間的發展,再加上活動創作比較自由不受外在條件的約束,導致內容上和視覺展示形式上都有改變,包括:服飾、配樂、化妝、言詞等,其中不乏有一些低俗言行融入活動中,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取樂大眾,這樣的活動內容有悖于在社會文明建設。
三、“婺州南宗”櫸溪古村落的視覺生態要素分析
營造“婺州南宗”櫸溪古村落視覺生態過程中,要全面協調、處理好視覺生態的自然、人文、生產、生活等要素,使櫸溪古村落新舊環境景觀得以融合并發揮得恰到好處,在沉淀孔氏文化歷史的同時抓住時代的脈搏,創造科學合理的視覺生態要素會使人得到一種在自然與傳統歷史景觀中徜徉漫步的體驗。
1.櫸溪古村落視覺生態的自然要素
自然環境是櫸溪古村落視覺生態設計中最基本的設計要素。櫸溪村位于金華市東部偏南山區,自然環境優美,森林覆蓋面積大,有著天然氧吧的名譽,特別適合人類生存。在古建研究資深學者洪鐵城教授的《沉浮櫸溪》一書中有這樣一段描述:“村莊的平面形狀因山水格局的限制,呈中腰粗、兩端尖且往北微彎的餃子狀。”這獨特的形狀無疑是一個重要的視覺生態的自然要素。
2.櫸溪古村落視覺生態的生活要素
特定的自然環境形成了符合人民生活習慣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在某種意義上決定了特有的生活場所。這種特有的場所視覺生態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內容密切相關。櫸溪古村落民風淳樸年長者還依然保持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方式,大部分年輕力壯的村民懷揣夢想到大城市謀發展,這也是當前國內整個大環境下一個鮮活的寫照,和其它的古村落沒有本質上的區別,但也有部分有為年輕人回歸村里為村里的發展做貢獻。
3.櫸溪古村落視覺生態的人文要素
孔氏文化在櫸溪古村落源遠流長,在這個特殊人文歷史熏陶下的櫸溪古村落,構建了別具一格人文環境。尊崇孔氏祖訓“崇儒重道,好禮尚德,務要讀書明理”,踐行務實的“善良、勤勞、孝順、好學”的村訓。村民都做到不忘祖本,與家人相處中秉承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和睦原則,并慎戒不幸再婚再嫁的子孫。而在個人修為方面,在功名和利益前做到勿嗜利忘義、管理公務時要秉持克己秉公的原則。
4.櫸溪古村落視覺生態的民俗要素
民俗,即民間風俗,是指一個地區或村落中由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大眾生活文化。它起源于生活的心理需要,在特定的聚居群體、時代進程和地域空間中形成、擴大、演變,成為民眾固定的精神與靈魂的信仰。村里民俗活動不定期的開展著,活動視覺展示形式相對以往都有較大的改變,隨著時代的變遷,新理念、新技術的與傳統民俗活動緊密結合。這些都賦予櫸溪古村落視覺生態多樣化的特征及精神。
四、“婺州南宗”櫸溪古村落的視覺生態協同發展的原則分析
1.注重自然與人文的統一
自然生態是一個古村落賴以生存的基礎,擔負著古村落的認知功能,形成古村落的生活形態和文化本質,構成古村落印象,一個自然生態環境遭受破壞的古村落就背離了作為古村落的物質基礎和文化內涵。人文生態是本地居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過程中逐步形成的、與農民精神生活息息相關的鄉土文化、風土民情和宗教信仰等。在進行鄉村視覺生態開發設計時,要緊緊把握當地的自然與人文生態,立足保護、傳承與發展,使自然生態與人文生態得到有機統一,使視覺設計既有人文的歷史厚重感,又有自然的秀麗感,而不是只重其一,有所偏廢,最終導致不協調。
2.注重與生產生活的和諧
古村落建設包含物質形態和精神文化兩個方面,物質形態上要提高古村落的生活環境品質,營造良好的古村落人居環境; 精神文化上要展現與他們精神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化、價值與信仰等。
3.注重視覺形象與行為心理的協調
視覺形象的創造要具有顯著的地域人文特征,形成特有的視覺識別碼,這樣有助于記憶與傳播行為心理是對人的生存活動方式的反映,視覺形象要充分滿足人們自身的各層面需求。這兩者的協調,是由內而外的心理過程,即心理情感外化、投射為一定的視覺形象,進而通過由外而內的過程,讓人的心理得到美的享受與熏陶,內外協調,心理與行為相輔相成,從而實現傳播效果的最大化。
總之,以視覺生態觀審視“婺州南宗”櫸溪古村落建設,是一次從自然生態到人文生態、從視覺到心理、從生產到生活全方位的整體策劃與設計,其設計實踐必將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積累寶貴的經驗,提升古村落建設的科學水平。
參考文獻:
[1]洪鐵城.沉浮櫸溪——婺州南宗 第三圣地:建筑創作,2006.
[2]鄭軍德.村落更新應留住鄉村特色——對浙江中部地區村落更新的思考[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4(4):105-108.
[3]施俊天.鄉村景觀色彩營造的提煉與置換[J].文藝爭鳴,2010(14):134-136.
[4]毛靚,李桂文,何建清.農村鄉土特色景觀保護策略研究初探[J].小城鎮建設,2008(8):49-52.
(作者單位:金華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