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本身所具有的優勢,仲裁已經成為解決國際商事糾紛的一種常用的手段。現代國際商事仲裁的主導觀點認為,仲裁庭有權對當事人提出的管轄權異議作出裁定。這在理論上被形象地稱為自裁管轄權原則。本文試圖通過討論仲裁的產生和本質來闡述自裁管轄權原則的本質、實踐和對我國仲裁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仲裁協議;管轄權;自裁管轄權
一、仲裁庭自裁管轄權的產生
英國1889年率先頒布了第一個仲裁法,其中涉及到國際商事仲裁的相關內容。英國自此以后的相當長時期內并不禁止當事人之間通過訂立仲裁協議的方式解決他們之間的爭議以及執行根據此協議作出的裁決,但法院有權撤銷仲裁協議。民間自治中,私權的過度發展無疑對國家權力的順利實施構成了嚴重阻礙和威脅。民族、國家發展和強大之后,國際商事仲裁隨后被國家權力“收編”。英國出現了一種較為普遍的看法,認為仲裁協議的簽訂“剝奪了法院的管轄權”,容易被認定為違反公共政策。根據法院管轄權不容剝奪的原則,一般法院對法律問題的管轄權不得通過當事人之間協議予以排除。
進入20世紀,國際商事交往更加頻繁,仲裁制度發展迅速,成立了大批常設性國際商事仲裁機構,使其成為解決國際商事爭端的主力軍,早期的國際商事仲裁多為臨時仲裁。如今,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國際商會等民間商會組織都相繼成立了常設性的仲裁機構,制定了各自的仲裁規則。仲裁規則逐步走向統一,擴大了國際商事仲裁范圍,促使仲裁方式多樣化。例如網絡仲裁的出現,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在線仲裁機制等。此外,像《紐約公約》等國際公約的締結推動了仲裁的國際合作。
二、仲裁管轄權和自裁管轄權原則
仲裁管轄權是依據仲裁庭依據當事人授權和法律授權所享有的,對當事人之間的商事爭議進行審理并作出有約束力裁決的權力。仲裁管轄權是由仲裁的自治性所決定,是由雙方當事人通過協議賦予的,仲裁庭對案件的管轄權來源于當事人之間的仲裁協議,仲裁管轄屬于自愿管轄。一旦當事人提出管轄權異議,仲裁機構或者仲裁庭是否擁有管轄權則是仲裁程序能否順利進行的條件。仲裁管轄權包括仲裁庭的管轄權,仲裁機構的管轄權。
國際商事仲裁庭“自裁管轄”學說的產生為仲裁庭對其自身管轄權的確定提供了理論上的基礎。該學說的核心意思是:仲裁庭享有對其自身的管轄權包括對仲裁協議的存在或效力等問題作出裁定的權力,而不需要事先的司法決定。由于該學說解決的是“對管轄權的管轄權”問題,因而被稱為管轄權原則。該理論最初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的聯邦德國,至今已發展成為國際商事仲裁的基本理論之一,已被有關國際商事仲裁的國際條約和世界各國的仲裁立法所普遍接受,目前已經成為國際商事仲裁法的一項基本原則。
仲裁自裁管轄原則是指在仲裁程序中仲裁庭有權裁定當事人提出的管轄權異議,以確定自己的管轄權。而不是指在任何情況下,仲裁管轄權都應由仲裁庭來決定。而且,仲裁庭的管轄權決定不是終局的,必須接受法院的審查。這并不意味著自裁管轄權原則無足輕重,正如《示范法》起草者公認的那樣,采用該原則的關鍵不在于是否賦予仲裁庭的決定以終局效力,也不在于是否完全排除法院確定仲裁管轄權的權力,而是在于限定法院干預仲裁管轄權的時間和條件,從而避免法院過早地干預仲裁過程,以利于仲裁庭提高效率。
自裁管轄權的裁決范圍主要包括:仲裁庭是否有管轄權、仲裁協議是否有效。1961年《歐洲商事仲裁公約》第五條第三款同上規定了仲裁庭可以決定上述兩項內容,1966年歐洲統一仲裁法第十八條第三款也規定了仲裁庭可以決定自身的管轄權,并且可以審查仲裁協議的有效性。1985年《聯合國國際商事仲裁示范法》的規定也是如此。在上述的這兩項權利中,仲裁庭決定自身的管轄權是屬于程序上的權利,仲裁庭決定仲裁協議的有效與否則是實體上的審查權。由此可見,仲裁庭的自裁管轄權原則不僅僅是一種程序上的權力,也包含了實體上的審查權力。
仲裁庭自裁管轄權與仲裁協議獨立性原則在立法和仲裁規則中常常被規定在同一條文,反映了二者之間的密切關系。獨立性原則強調仲裁協議的效力獨立于其所屬合同,而自裁管轄權原則進了一步即仲裁程序中決定仲裁管轄權的是仲裁庭,獨立性原則是仲裁庭應適用的指導性準則。顯然,自裁管轄權原則是程序法原則,而獨立性原則是實體法原則,它擴大了前者的有效范圍。二者相輔相成,共同完善了仲裁管轄權,使仲裁程序成為一個相對自足的程序。
目前的國際商事仲裁立法和實踐普遍采用了自裁管轄權原則,《歐洲國際商事仲裁公約》第5條、1966年《歐洲統一仲裁法》第18條、1965年《解決國家和它國國民間投資爭端公約》第41條等即如此規定,英國《1996年仲裁法》第30條、法國《民事訴訟法典》第1466條、瑞士《關于國際私法的聯邦法》第186條等國內法也采納這種作法,美國仲裁協會、倫敦國際仲裁院、香港國際仲裁中心、新加坡國際仲裁中心等世界知名仲裁機構的仲裁規則及《UNCITRAL仲裁規則》、《示范法》也規定了這一內容。
中國也應順應這一國際趨勢,嚴格按照“自裁管轄”理論本質,弱化仲裁機構在決定仲裁管轄權方面的作用,進一步強調仲裁員(仲裁庭)在決定仲裁管轄權上的決定作用,最終更好地體現仲裁獨立的原則。
參考文獻:
[1]宋連斌著《國際商事仲裁管轄權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2]黃進主編《國際私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3]趙健著《國際商事仲裁的司法監督》,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4]黃進主編《國際私法與國際商事仲裁》,武漢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5]李雙元主編《國際經濟貿易法律與實務新論》,湖南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作者簡介:
翟思琪,西北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
(作者單位:西北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