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小聰
摘 要:作為經營貨幣這一特殊商品的商業銀行,其通常存在較高的負債比例。因此,擁有良好的信用是其持續、穩健經營的基礎。信貸業務是我國商業銀行的主要業務,所以,化解各種金融風險的關鍵就在于有效地防范由于信貸業務產生的風險。信貸關系從法律上可以理解為借款人和商業銀行作為雙方當事人之間達成的,以一定債務為標的到期還本付息的合同關系,所以從法律角度對信貸風險進行防范是題中之義,這也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
關鍵詞:商業銀行;信貸業務;法律風險
一、商業銀行信貸業務法律風險的概述
1.商業銀行信貸業務法律風險的概念
商業銀行信貸業務是指商業銀行將社會上的閑散資金集中后利用銀行的信用中介職能將資金借貸給需要資金的企業使用并收取一定利息的業務。商業銀行既是經營貨幣的特殊企業,也是經營和管理風險的特殊企業,由于其客戶對象的廣泛多樣性、與經濟環境的聯系緊密性以及與客戶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信貸資金存在著市場風險和信用風險,這種風險既可能帶來損失,也可能帶來收益。但是由于信貸業務法律風險的自身性質,如果管理不當只能給銀行造成損失而不可能帶來任何收益,因此必須加強管理。風險認識水平決定了風險管理水平,但究竟何為商業銀行信貸業務法律風險、它包括哪些種類,對此國際、國內銀行界和監管層并未形成統一的共識。
2.商業銀行信貸業務法律風險的范圍界定及內容
根據商業銀行信貸業務法律風險的來源一方面是操作法律風險;另一方面是外部環境法律風險。
所謂內部操作法律風險是指商業銀行在信貸業務的經營管理過程中,因內部操作因素而產生的、未能通過有效內控措施加以防范和化解法律問題的風險。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情形:一是信貸合同缺乏成立要件可能被確認為無效。如借款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等;二是信貸合同被認定為可變更或可撤銷合同,且其結果對銀行信貸資金的安全造成潛在威脅;三是信貸客戶行為能力欠缺使信貸合同的效力處于待定狀態。
所謂外部環境法律風險是指非銀行自身的原因,而是因法律的變化對商業銀行先前發生的信貸業務具有不利的影響而產生的風險。此類風險單個銀行不可控制,但有些風險可以預見,商業銀行應通過緩釋技術將其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降低到最低水平。具體包括以下四種類型:①有關法律、法規等的制定、修改或者廢止;②有關國家機關依法作出的法律解釋;③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判決;④海外分支機構所在的國家或者地區法律制度的改變。
二、商業銀行房地產信貸的風險來源
1.政策風險
房地產行業在我國的經濟發展中的地位逐漸上升,我國對房地產行業給予了政策性的傾斜保護。我國房地產信貸行業在寬松的政策性支持和宏觀調控領域中得到了飛速的發展,但是房地產在這些優惠的政策下沒能健康的發展,所體現出來的問題是我國監管體系所不能及時應對的。許多投資房地產的企業和個人,面對國家對房地產行業的扶持,投機房地產行業。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迅速,物價不斷抬高,房地產市場的成本也相對提高,商業銀行房地產信貸風險也逐步增大。
2.房貸過程不規范的風險
房地產項目是我國商業銀行最具盈利性的項目之一,許多商業銀行為了利益放松對放貸者的要求以此來吸引貸款者。他們甚至超出法律的規范來進行違規放貸。另一方面,銀行的工作人員由于工作的疏忽在進行放貸時沒能按照國家對商業銀行放貸的規定,或者信息核對方面出現了漏洞,由于個人原因對商業銀行房地產信貸造成的影響也會是不可預知的。由于這些信貸風險來自于工作人員個人原因,那么只要讓工作人員加強對業務的熟知程度,在放貸之前嚴格遵守審慎原則,規范程序,加強監管這類風險是完全可以預防和規避的。
3.商業銀行對房地產信貸行業自身的信用風險和經營風險
許多房地產開發商在投機房市中出現了嚴重的虧損,他們從商業銀行里貸的款根本無法如數償還。這就導致銀行不能收回原來的成本,信用風險隨之產生。我國的房地產市場需求量大,房地產行業的經營條件也基本成立,并且也初步形成了法律政策的保障基礎及房貸的寬松貸款環境并將步入專業化經營。但是,我國目前的房地產行業融資渠道只限于商業銀行,只要房地產企業受到某個方面的威脅,必將引發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所以說對房地產面臨的信用風險和經營風險也是商業銀行房地產信貸風險之一。
三、控制我國商業銀行信貸業務法律風險的途徑
1.完善我國社會信用制度體系
加強信用立法建設和信用執法力度。可以參照美國的《公平信用報告法》,立法機構盡快出臺有關信用信息方面的法律法規,以法律的形式規范公共信息、個人信息征信數據的取得和使用程序,同時從法律層面界定信息數據公開和個人隱私保護的界限。尤其是在原始征信數據提供方面,設置專門的法律條款,對提供不真實數據的單位或個人予以法律上的懲罰。
2.健全存款保險和最后貸款人制度
存款保險是指銀行存款人以將來的損失的可能性為保險標的與特定保險機構簽訂合同,一旦存款損失,銀行存款人就可以獲得賠償的保險制度。實質上,存款保險制度所指向的風險正是銀行“破產”,出現擠兌或者存款損失的情況。存款保險制度作為保護存款人利益、穩定金融秩序的重要防線,能夠有效地避免由于局部銀行信用危機對全局的沖擊。
3.建立貸后管理的風險實時監控,健全風險預警機制
貸后管理的一個重要機制是要建立信貸風險的實時監控。貸款發放后,對貸款質量的監控將涉及到商業銀行客戶部門和內部的貸款檢查理部門。早的發現貸款的風險信號,進行及時地處理。風險實時監控中可能出現的貸款違約早期跡象主要有:企業現金水平下降,應收帳款回收速度減慢,應收帳款比例增加等多種財務風險信號。
4.注重擔保條件的審查,確保第二還款來源
信貸客戶的經營收入或現金流量是保證貸款安全的第一還款,而擔保條件作為對信貸風險的保障。因此,對信貸業務擔保內容的法律審查是信貸法律審查的一個重點。
參考文獻:
[1]艾迪·凱德.著.王松奇等,譯.銀行風險管理[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4年版
[2]馮祿成.商業銀行貸款風險管理技術與實務[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4年版
[3]趙啟宏.商業銀行風險管理[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
(作者單位:西北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