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新藝
摘 要:刑法分則中規定有單位犯罪的罪名的多達120有余,占刑法總罪名的四分之一強。但是相應的,在刑法總則和分則中卻沒有關于單位自首的認定和量刑原則的規定。本文擬對單位自首相關問題進行闡述。
關鍵詞:單位犯罪;自首;單位自首
一、單位自首的概述
自首從理論上講,應該包括犯罪的自然人自首和犯罪單位自首。它是指犯罪人或犯罪單位犯罪以后自動投案,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或者被采取強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或犯罪單位、被告人或被告單位以及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實供述司法機關還未掌握的本人或本單位其他罪行的行為。結合《刑法》第67條以及《解釋》和《意見》的規定也可以給單位自首下個定義。即單位自首是指犯罪單位犯罪后,經單位集體決定或者單位負責人決定而自動投案,如實交代單位的犯罪事實的,或者單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自動投案,如實交代單位犯罪事實的,或者被采取強制措施的犯罪單位,如實供述司法機關還未掌握的本單位其他罪行的行為。
二、單位自首的構成要件
1.實施了自動投案,如實供述的行為
根據刑法條文第67條的規定,自首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以后能夠主動向有關司法部門投案。投案以后對自己的罪行能夠如實供述,如果是共同犯罪的要交代其所知道同案犯,如果是犯數罪的,僅對交代的罪行予以成立自首。對于成立自首的罪行,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作為單位其主要是一些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和機關團體,它們進行一定的行為需要相應的意思機關或者能夠代表其意思的自然人來做出行為。也就是說如果要單位構成自首,那么需要有相應的意思機關如董事會、股東大會、全體成員或者代表單位意志的主要負責人等,以單位的名義向司法機關自動投案,表示愿意接受法院的裁判,如實供述單位的犯罪行為,爭取從輕減輕的處罰。
2.代表單位自首意志
認定代表單位自首的意志,也是需要一定的規范才能認定的,并不是任何成員都可以做出的,不同的成員之間應當有不同的要求,如民事合同的簽訂如果是法定代表人則不需要經過公司的授權,如果只是其他員工則需要經過公司的授權才能簽訂相應的合同。作為單位的成員,其是否能夠代表單位意志筆者認為應當分情況討論,例如由單位集體做出的,通過單位某一成員代為實施的。這種需要單位集體通過,以少數服從多數的形式或者其他集體決定的形式,然后再以單位名義授權某一特定的成員實施,其程序要求相對嚴格。有些則是由單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來實施,他們的行為可以說間接地代表了單位,其個人即單位的執行機當其以單位的名義實施自首行為時,其意志也就代表了單位的意志,其所形成的效果無異于單位集體決定。
3.如實供述單位所犯罪行
自然人投案后,必須如實供述自己罪行,才能成立一般自首。同樣,單位投案后也應如實供述單位犯罪的罪行,才能認定為自首。但是由于單位犯罪的罪行是由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共同實施的,因此不同于自然人單獨犯罪,如何認定單位自首時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存在一定的復雜性。筆者認為,單位自首時,只如實交代主要犯罪事實即可。對于“主要犯罪事實”概念的界定,刑法界的觀點是“足以使偵查人員憑以查明該犯罪之真相為已足,并不以完全與事實相符為必要。”或“即能據以確定犯罪性質、情節的犯罪事實”,后者也是目前大多數學者所贊同的觀點。據此筆者認為,單位投案后,如實供述能確定單位犯罪性質及犯罪情節的主要犯罪事實,即視為如實供述單位所犯罪行。實踐操作中,應要求參與實施單位犯罪的單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負責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或者是經該單位決策機構或決策者授權委托的其他責任人員代為自動投案后,如實供述能確定單位犯罪性質及犯罪情節的主要犯罪事實,這里的犯罪事實包括以上人員自己實施的犯罪事實和知道的其他人員的犯罪事實,才能認定為如實供述單位所犯罪行。
三、單位自首的處罰
在認定單位犯罪自首成立后,應依照《刑法》第六十七條和《解釋》所規定的“對自首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對于犯罪較輕的,可以免除處罰”的處罰原則,分別情況對自首的犯罪單位和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判處恰當的刑罰。單位犯罪自首的從寬處罰,應是單位犯罪主體作為整體刑罰的“可以從輕或減輕”,或者“免除”。單位犯罪是一個犯罪,一個犯罪主體,一個刑罰主體,這個犯罪主體是單位,其中的自然人只是單位這一獨立主體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單位是唯一的受刑主體,單位中的自然人承擔刑事責任,只是作為單位受刑主體的有機組成部分去分擔單位犯罪應受全部刑事責任的一部分而受刑罰的。單位自首導致單位刑罰整體趨輕,因此導致其組成部分的單位與自然人各自的刑罰都趨于輕緩。單位犯罪中自然人刑罰的從寬是基于單位刑罰整體的從寬,所以對其從寬處罰只能是相對于單位沒有構成自首的情況下其中的自然人本應承擔的刑罰,而不能以其作為純粹的自然人的獨立犯罪所應受的刑罰為參照。
在認定單位自首后,單位直接負責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能夠如實交待主要犯罪事實,以自首論。在單位犯罪中,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既可以適用自由刑,又可以適用罰金刑,但多數情況下適用自由刑。在認定單位自首后,如果對直接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也認定自首,可以根據自然人自首的規定,對其從寬處罰。同時,根據最高人民法院回復湖北高院《關于單位犯信用證詐騙罪案件中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是否劃分主從犯問題的請示》的內容:“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可不區分主、從犯,而是按照其在單位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判處刑罰。”因此,在對單位的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從寬處罰時,應對照依其在單位犯罪中所起的作用應當判處的刑罰相應的從寬判處。
參考文獻:
[1]曲新久等主編,《刑法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版
[2]高銘暄著,《刑法原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3]徐志強、王彩玲,《論單位犯罪的自首》,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2年第6期
[4]劉樹德、陳德福,走私普通貨物案——犯罪單位的自首如何認定,刑事審判參考,法律出版社,2002年
[5]劉凌梅,單位犯罪自首的理性研究,河南社會科學,2003年
(作者單位:西北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