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輝
摘 要:寬嚴相濟的形勢政策是當前我國社會中一種基本的形勢政策,主要是在懲罰犯罪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實踐中不斷摸索出來的,同時也是一種經(jīng)驗的積累。符合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fā)展的要求。該政策在刑事立法上起到了一定的指導作用,立法寬嚴應該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立法取向和指導思想。
關鍵詞:和諧社會;寬嚴相濟;實現(xiàn)
在新的歷史時期,在構建和諧社會理念之下,我國提出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使其成為我國的基本刑事政策。依據(jù)有關權威性解釋以及大多數(shù)學者理解,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基本內容可以概括為:針對犯罪的不同情況,區(qū)別對待;該寬則寬,當嚴則嚴;寬嚴互補,寬嚴有度;審時度勢,以寬為主。從以上內容來看,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由“寬”和“嚴”兩部分組成,其中,“寬”主要是針對輕罪,其表現(xiàn)為非犯罪化、非監(jiān)禁化和非司法化,而“嚴”的對象是嚴重犯罪,是對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相對嚴重、主觀惡性較深,且具有較高人身危險性的犯罪人,一定要堅持“嚴打”,對其予以采取嚴刑。
一、構建和諧社會及其對于刑事政策的影響
長期以來,由于強調法律是專政的工具,因而導致“嚴打”政策在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主導著我國的刑事立法與刑事司法,使我國在懲治犯罪上出現(xiàn)了重刑化傾向,并且“從重從快”的要求也不可避免地影響了對人權的保障。因此,這種單向度的“嚴打”政策也一直受到人們的質疑和檢討。令人欣慰的是,通過長期的司法實踐和理論探討,我國現(xiàn)階段的刑事政策正在逐步調整和完善。2006年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的工作報告均明確提出我國今后將實行“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其中《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指出“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主要內容是:“堅持區(qū)別對待,對嚴重刑事犯罪堅決嚴厲打擊,依法快捕快訴,做到該嚴則嚴;對主觀惡性較小、犯罪情節(jié)輕微的未成年人、初犯、偶犯和過失犯,貫徹教育、感化、挽救方針,慎重逮捕和起訴,可捕可不捕的不捕,可訴可不訴的不訴,做到當寬則寬。”可見,該政策包含兩部分內容:①對嚴重刑事犯罪繼續(xù)適用嚴厲的刑事政策;②對主觀惡性較小、犯罪情節(jié)輕微的未成年人、初犯、偶犯和過失犯等輕罪適用輕緩的刑事政策。
這就要求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道路上,應該用現(xiàn)有的刑事政策的實際力度來應對復雜變化的犯罪現(xiàn)象,使現(xiàn)代科學的刑事政策觀念能夠有效運用在預防和控制犯罪上,減小犯罪對于構建和諧社會的影響。構建和諧社會,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不斷化解社會矛盾的過程,所以應該引導人民正確看待矛盾,使矛盾能夠得到有效的化解。對于犯罪,不應該強調過快打擊,應該針對其發(fā)生的主要原因制定相應的對策,使社會中充滿和諧的因素。
二、提倡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
“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是結構合理的政策。所謂“結構合理”是指刑事政策的各個子系統(tǒng)之間及其內部處在一個比較均衡、勻稱和穩(wěn)定的狀態(tài)。只有結構合理,刑事政策與刑法距離適當,犯罪控制的效果才會理想,在這種情況下進行犯罪控制的難度也比較小,刑事政策運行的成本較低,比較容易實現(xiàn)人權保障與社會和諧;反之,若結構不合理,則必然會把刑事政策與刑法的距離拉大,與此相應的是犯罪控制張力加大,社會矛盾一觸即發(fā),甚至犯罪頻發(fā)。屯,筆者認為,刑事政策的子系統(tǒng)通常包括定罪結構、刑罰結構、刑罰執(zhí)行結構等,其中刑罰結構合理是刑事政策和諧的軸心,而刑罰結構可細分為“洋蔥頭型”、“橄欖型”、“蠟燭臺型”等。其中,“兩頭小、中間大”即中型刑罰居多的“橄欖型”刑罰結構,更有利于社會的穩(wěn)定與和諧。因此,在“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目標之下,合理的刑罰結構還應當是張力較小、距離適度的結構,尤其是死刑與生刑之間應當保持一個可以承受的差距。針對我國刑罰結構中存在的問題,陳興良教授曾尖銳地指出,在目前的刑罰體系中,如果將我國刑罰的威懾力用100分來衡量,80分是依靠大量適用死刑獲得的,生刑只獲20分,存在著“死刑過重、生刑過輕”,的結構性缺陷。因此,從刑事立法上縮小刑罰差距,防止兩極分化,是“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貫徹落實“寬嚴相濟”刑事政策時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三、實現(xiàn)寬嚴相濟政策的有效落實
當前,應該注重在實踐中以寬嚴相濟的司法政策為主導。首先,在公訴之前,進行緩起訴,使相對不起訴的范圍能夠得到適當?shù)臄U大。比如認為犯罪行為較輕,犯罪影響較小的,不必追求其刑事責任,同時也可以決定不起訴。或者可以根據(jù)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原因和服刑期間的表現(xiàn),綜合衡量沒有立刻追究刑事責任的時候,可以做出緩起訴的決定,讓其能夠進行自我反省和改造,觀察期一段時間的表現(xiàn),然后決定是否進行起訴。這樣可以讓犯罪嫌疑人能夠在社會的諒解下順利回到社會,減少一些敵對的情緒,避免其再次犯錯,使其能夠成為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一個積極因素。當然,這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只適用于一些輕微的犯罪行為。所以我們應該從中獲取一些積極的因素是我國的司法能夠更加人性化其次,在審判的階段,注重促進和解,使加害人能夠努力認錯取得被害人的諒解,盡可能使用緩刑。這樣能夠使被害人得到一定的精神和物質賠償,同時還能夠使被害人積極認錯,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減少對于社會的反動心態(tài),能夠有效促進社會和諧。最后在執(zhí)行刑罰的時候,應該讓犯罪嫌疑人在服刑期間能夠受到志愿者和其他民間團體的幫助,保證其沒有脫離社會,同時能夠感受到他人的幫助,慢慢來感化自己,集中體現(xiàn)寬容的刑罰,有利于其積極回歸社會,減少社會不穩(wěn)定因素。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fā)展道路上,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能夠起到重要的幫助作用。應該認真落實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重視寬嚴的相輔相成的重要作用。立法寬簡,但是絕不是對于姑息那些嚴重危害社會的犯罪行為;慎行恤罰,但是也不是說對于所有的犯罪行為都適用輕刑,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寬嚴相濟政策的正確的發(fā)展道路。
參考文獻:
[1]劉華.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科學定位與司法適用[J].法學.2007(02)
[2]儲槐植,趙合理.構建和諧社會與寬嚴相濟刑事政策之實現(xiàn)[J].法學雜志.2007(01)
[3]馬克昌.寬嚴相濟刑事政策芻議[J].人民檢察.2006(19)
[4]陳光中.刑事和解的理論基礎與司法適用[J].人民檢察.2006(10)
(作者單位:西北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