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敏
摘 要:公司治理結構與內部控制具有緊密的內在聯系。但是將二者的關系概括為主體與環境的關系,即所謂的“制度環境論”,既不符合實際,也降低了它們彼此之間的依賴性和對方所具有的重要意義,從而導致在內部控制建設中忽視公司治理結構的影響或者在構建公司治理結構時忽視內部控制的重要性。本文在對公司治理結構和內部控制的各種理論元素進行對比分析的基礎上,將兩者的關系描述為嵌合關系,并按照這種思路提出了改善內部控制制度,提高內部控制效果的具體設想。
關鍵詞:公司治理結構;內部控制關聯性;控制效果
一、公司治理結構概述
1.公司治理結構簡述
公司治理結構是由所有者、治理層和管理層之間形成的相互制衡的制度安排,通過一系列的委托程序解決對治理層和管理層的監督、控制和激勵問題,以實現股東財富最大化目標。內部控制是企業為了合理保證財務報告的可靠性、經營活動效率性和效果性以及對法律法規的遵循,由治理層、管理層和其他人員設計和執行的政策和程序。無論是從目標或是從過程看,公司治理與內部控制都存在密切的關系。公司治理目標和內部控制目標是一致的,內部控制的目標是合理保證企業目標的實現,而公司治理的目標是實現股東財富最大化,只有實現企業目標,才能實現股東財富最大化。另外,內部控制只能提供“合理的保證”而非“有效的保證”,只有以強有力的公司治理為后盾,并通過兩者的銜接與互動式結合才能使內部控制制度得到切實可行的貫徹實施,內部控制目標才能實現。
2.公司治理結構與內部控制相互關系的再認識
公司治理結構和內部控制的關系是一個迄今為止沒有在理論上明確界定的問題。在國內,根據筆者看到的研究文獻分析,目前在此問題上存在著三種比較明顯的認識傾向:一是將兩者混合在一起,不加區別的相互串用;二是將兩者完全分割開,彼此將對方視作無關聯因素,在公司治理結構或內部控制的研究過程中都不考慮對方的存在及其影響;三是將公司治理結構作為內部控制的環境因素看待,認為內部控制框架與公司治理機制是內部管理監控系統與制度環境的關系。比較而言,持第三種看法者比較多,首先必須明確,內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結構既不是同一個概念,也不是毫無任何聯系。但是,至于二者是否表現為主體與環境的關系,我們認為還需要細致斟酌。應該承認,環境論確實有其合理的一面。這種觀點已經認識到公司治理結構對內部控制所起的制約作用,并提示人們在實施內部控制制度的同時不要忘記為其營造一個有利的制度環境。但是,按照我們理解,該觀點也存在著如下三個不足:第一,其對公司治理結構和內部控制之間相互關系的描述不準確。因為根據哲學的基本原理,環境是與主體相對應并外在于主體的。如果環境論得以成立,那么就意味著公司治理結構與內部控制是兩個完全獨立的沒有重疊和交叉的主體。這顯然不符合實際情況。在企業的管理實踐中,公司治理結構和內部控制事實上存在著大面積的交叉區域;第二、環境論降低了公司治理結構相對于內部控制所具有的重要意義。環境是外部的非決定性影響因素,其需要通過內部因素的轉化才能起作用。這樣人們就會有意或者無意之中把公司治理結構的影響及其意義邊緣化;第三、環境論忽視了內部控制對公司治理結構的重要性,或者說沒有看到內部控制對公司治理結構具有的反向促進作用。
二、公司治理結構對內部控制的影響
公司治理結構包括所有者、治理層和管理層三個層面的制度安排。我們分別選擇與這三個層面有關的主要方面來研究公司治理結構對內部控制有效性的影響。
(1)股權結構就股權數量結構而言,股權適度集中能激勵大股東參與管理并積極發揮監督作用,在非保護性行業,企業業績是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的增函數。隨著大股東對公司控制權利的增大,監督制約力量的減弱,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大股東會控制會計信息的生產和披露,也容易發生舞弊行為。我們用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與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的比值,來表示第一大股東對公司的控制能力。
(2)實際控制人性質就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的性質而言,有國有控股、民營控股、外資控股、集體控股、社會團體控股和職工持股會控股等形式。從公司治理角度看,國家股東先天所具有的產權殘缺,決定它作為大股東對公司舞弊行為進行監控時的非效率。作為國家股的“代理人”—國有資產管理機構,其在公司治理結構中并不是積極的監督者,難以對管理者進行有效的監督和約束,有時甚至出現所有權“虛置缺位”的情況。
(3)股東大會是公司最高權力機構,公司的經營方針。投資計劃、選舉和更換董事、增加或減少注冊資本、發行公司債券等重大事項,均應由股東大會來行使職權。因此,來參加股東大會的股東越多,代表的股份比例越高,代表的股東利益越廣泛,對經營管理者的監督越有力。
三、公司治理結構的法律保護
1.委托人責任的訴訟機制:對股權行使者的訴訟機制
有關法律責任的定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法律責任包括法律主體應當承擔的法律義務和違反相應的法律義務后應當承擔的法律后果。狹義的法律責任僅指法律主體在違反特定的法律義務后應當承擔的法律后果。本節所論述的法律責任僅指狹義的法律責任,而且是委托人的主要責任人員的個人責任。
2.代理人責任的訴訟機制:對董事、經理的訴訟機制
代理人是公司運營中代表公司行使職權的個人或機構,包括董事、監事和財務負責人員。他們的責任主要源于他們違反信賴義務而對國家、委派機構和國有獨資公司應當承擔的刑事和民事責任。一般理論上認為,現代公司對內是各種契約的總和,對外是一個獨立的法人實
體。當代理人對國有獨資公司違反忠誠義務和注意義務而追究他們的民事責任時,他應當對公司承擔違約責任或侵權責任,由公司對代理人提起訴訟,請求賠償。
參考文獻:
[1]江平主編:《法人制度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2]趙旭東著:《企業法律形態論》,中國方正出版社1996年版
[3]龍衛球著:《民法總論》,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作者單位:西北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