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菲
摘 要:司法文化的長期積淀既包涵了普適性價值取向,共同的司法理念,規范的行為模式,也同時造就了包括利益衡量在內的司法工作與方法的主旨方向和準則。由此,本章結合了在司法文化建設與利益衡量關系上的經驗說明加強司法文化所包涵的司法精神文化、司法學識文化、司法行為文化和司法廉政文化四位一體建設對利益衡量工作的重要性,對司法中的利益衡量尚存在問題的完善路徑進一步擴充,具有現實意義和作用。
關鍵詞:利益衡量;司法實踐;法治環境
一、司法中利益衡量的內涵
1.利益衡量的內涵
利益衡量理論預設法律是一個可以衡量的價值體系,認為法律是一種蘊含或體現于制定法之中的法治理念、法律原則等構成的價值位階安排,能為司法者提供衡量的素材和基準。利益衡量的核心在于司法者要遵循特定的衡量判斷標準以形成價值判斷,它是一種“價值導向”的思維方式,完全不同于“規則導向”的嚴格形式主義法律思維方式,要求司法者探知規則背后的法律價值。利益衡量的主要功能為疑難案件中正確適用法律發現、法律解釋、法律推理、法律裁判提供基礎、前提和指南。利益衡量的根本目標在于實現法律適用的合法性與妥當性,為此司法者必須排除個人價值偏好或非理性因素的影響和左右。
一般可以認為,利益衡量是法律適用者的一種自覺的行為理性。在司法行為中,利益衡量不僅是一種讓文本得以展現的方式,而且也有論證的分量。法官正是通過對于利益的衡量在重新構造著法律,但這種構造并不是沒有基礎的任意的構造,而是深刻地奠定在實踐合理性的基礎之上的一種構造,這種構造不僅滿足了法律文本的目的性追求,而且滿足了生活在現實社會中的普遍的人們的行動理性的要求。
2.司法中的利益衡量
司法中的利益衡量是在法律秩序范圍內針對立法者對于各種問題和利益沖突的各種價值判斷的觀察發現和推測。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各種利益訴求愈加呈現出多樣化的表現形式,而且其數量也在急劇增長。這種客觀情況就要求司法者、立法者、學者探索解決問題的新方法,并且可以確定的是,司法過程不能離開法官的主觀能動性,法官在司法中不可避免地要對各種沖突的利益關系進行判斷、權衡,以實現法律的價值目標。因此,司法中的利益衡量是必然的,如果否認司法過程中的利益衡量就是否認司法的自身規律。作為法官判案的思考方法和實踐路徑,利益衡量與傳統的概念法學和形式主義法學的三段論式思想方法有所不同,它不是像上述法學一樣,對法條和判決過程進行機械地對照和應用,而是對法條蘊含的利益進行評估、衡量。
二、司法中利益衡量的原則
1.利益衡量的合法性原則
利益衡量的合法性原則意味著利益衡量過程中對法律的遵從,而不能逾越甚至顛覆法律,這是處理利益衡量方法與法律規則關系最基本的原則。正如德國法學家拉倫茨所說:“受法律與法的拘束之法官,其原則上不得為抵觸法律的裁判?!币簿褪钦f,作為一種法律方法,利益衡量所主張的“衡量”并不是任意的衡量,從最終來說,是根據法律規則的衡量,利益衡量運用正當性毫不例外地蘊含著對法律的遵從。合法性原則的實質在于對法官悠意的制約,這是法治的基本要求,也是司法過程的性質使然。司法過程是法官將立法者制定的法律規則應用于具體個案的過程。
2.利益衡量的整體利益最大化原則
整體利益最大化應當作為利益衡量操作過程中具體的目標追求。從利益保護的來說,一個最優的司法判決結果應當是一個不但保護了每個當事人的合法利益而且實現了整體利益最大化的判決。當然,這種利益最大化不是哪一方當事人的利益最大化,而是各方利益總體意義上的最大化。然而,在現實的司法過程中,盡管自身利益最大化是每個訴訟當事人直接的目標追求,但每個當事人的這種理性追求是相互沖突的,從而在總體上呈現出混亂和非理性的特征。這種混亂與非理性不但使每個當事人的利益難以順利實現,而且總體意義上的利益最大化更是幾乎不可能的。正因如此,利益的正當合理分配與保護以及利益最大化目標的實現更多地是需要依靠法律實踐來實現,這也正是司法過程中法官的根本職責之一。
3.利益衡量的正當激勵原則
法律不但能夠指引人們的行為,還能夠使人們對某種行為進行評價和對其結果進行預測,從而對人們產生某種激勵。美國法學家波斯納說:“從經濟學觀點來看,法律的基本功能是改變激勵?!狈梢巹t(無論是制定法還是判例法)都表現為抽象的語言陳述,其內涵著的意義不僅是抽象有,而且具有某種不確定性。一個法律規則中往往蘊含了多種可供選擇的意義,這就是法律規則“復數個解”的問題。在現實的司法過程中,法官擁有對法律規則意義的最終闡釋權,也只有當法律規則被法官運用于具體的案件時,其意義才得以固定下來并得到具體的顯現。正如美國現實主義法學家弗蘭克所說:“無論何時,在美國最高法院作出有關判決之前,‘法律確實是未定的。沒有人知道法院究竟怎樣判決?!?/p>
三、法治環境下利益衡量的完善建議
1.完善利益衡量理論與促進利益衡量方法應用
針對利益衡量理論與司法實踐的脫節性和利益衡量自身理論體系尚未健全的問題,法官、學者等專業人士應當加強利益衡量理論的研究和操作。從中外司法實務成就來看利益衡量理論建構與成果是豐碩的,但正如在上述利益衡量的應用缺陷內容中所提及的,理論研究領域與司法實務領域中的利益衡量總體上仍然處于松散的狀態,二者互有銜接,但關聯性不強,這是相關領域的理論研究者與司法實踐者的任務目標不同所造成的。
2.展示司法論證過程和提高司法透明度
司法論證判斷過程的不明晰是由于多種原因所致,司法工作環境和模式、具體裁判結果的表現形式、司法者的工作理念和價值觀等因素均會對司法論證過程和結果產生直接的影響。就司法者的工作理念和價值觀方面而言,如果一項制度及其范式缺乏相應的統一規制標準,那么它就有可能偏離合理的工作軌道。司法論證的不明晰究其緣由在于目前司法中的利益衡量缺乏相應的規制途徑,較易偏離應有的憲法法律至上、公平正義至上的價值取向的軌道,從而被濫用,失去其應有的運用價值。
參考文獻:
[1]徐永康蘇曉宏主編:《法理學專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2]沈志先黃祥青主編:《法律方法論》,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3]沈志先主編:《法院文化》,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作者單位:西北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