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卉
摘 要:共同犯罪中止是共犯行為人在共同故意犯罪的發展進程中自動停止下來或有效防止犯罪結果的發生,使得犯罪尚未完成的一種停止形態,它是共同犯罪和犯罪中止兩種形態均存在的一種特殊、復雜的停止形態。司法實務中認定共同犯罪中止的案件很多,但是我國刑法卻沒有對共同犯罪中止的認定標準進行明文規定。
關鍵詞:共同犯罪;犯罪中止
一、共同犯罪的犯罪中止的概述
1.共同犯罪的犯罪中止概念及特征
我國《刑法》第25條規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边@一定義揭示了共同犯罪所必須具備的三個要件:首先,主體要件:必須是二人以上,且必須是兩個以上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或單位;其次主觀要件:故意,即犯罪主體之間必須有意思聯絡。明確排出了共同過失犯罪;最后,客觀要件:各共同犯罪人必須有共同的犯罪行為.所謂共同的犯罪行為,指各共同犯罪人的犯罪行為都指向同一犯罪事實,彼此聯系,互相配合,它們與犯罪結果之間都存在著因果關系,刑法理論上所說的“共犯”有廣義共犯和狹義共犯之分,廣義的“共犯”既包括共同正犯,又包括幫助犯和教唆犯;而狹義的“共犯”僅包括幫助犯和教唆犯。本文中所稱的“共犯”采用的是廣義上的共犯含義。
2.共同犯罪的犯罪中止的認定標準及其評價
共同犯罪中的中止行為大體可分為如下幾種情況:
第一,所有的共同犯罪人均產生停止犯罪的念頭,并將其付諸實踐,共同中止犯罪行為或共同制止了犯罪結果的發生。
第二,部分共犯人先放棄犯罪意圖,并成功勸說其他共犯放棄犯罪,以致所有的共犯都停止實施犯罪或共同制止犯罪結果的發生。以上兩種情形均成立共同犯罪的犯罪中止,在理論界和實務界均無爭議,不在本文重點探討之列。
第三,共同犯罪過程中,部分共犯先放棄犯罪意圖,并試圖說服其他共犯人共同中止犯罪,但未能成功,遂通過自己的真摯而有效的努力成功制止了犯罪結果的發生,對于這一部分人則可認定為犯罪中止,而對于其他共犯人則認定為犯罪未遂。這種情形亦無爭議,因此亦不在本文重點探討之列。
第四,共同犯罪過程中,部分共犯先放棄犯罪意圖,但未成成功說服其他共犯人共同中止犯罪,并且其所采取的積極中止措施也未成成功制止犯罪結果的發生(下文簡稱為特殊共犯中止)。這一種情況,我國目前立法對其沒有專門的規定,學術界也爭議極大。在本文中,將著重針對這種情形進行分析論證。
目前,刑法理論界對特殊共犯中止的有效性的認定主要有客觀說、主觀說、折衷說等幾種學說,筆者將對其進行一一的說明和論證。
二、結合不同犯罪形態共同犯罪中止的認定
共同犯罪的中止是一種復雜的犯罪形態,主要有二種表現形式由于各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不同,致使共同犯罪的中止形態在表現形式上復雜多樣。以共同犯罪內部有無分工為標準,共同犯罪可分為簡單共同犯罪和復雜共同犯罪。
1.簡單共同犯罪的中止
簡單共同犯罪,又稱共同正犯(共同實行犯),即共同犯罪人共同故意實行某種犯罪客觀要件的行為。由于共同正犯者的主觀犯意和客觀行為已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具有不可分割的特征,在認定行為人的犯罪中止時,故應從共同犯罪的整體性上加以考察。在數人共同強奸的案件中,只要其中一人強奸既遂,整個共同犯罪也就既遂,全體共同犯罪人都應當承擔既遂的罪責。某人自動放棄犯罪行為,只是一個酌定量刑情節。在本案中,只有施某成功阻止同案犯某強奸既遂,才能單獨成立犯罪中止。
2.復雜共同犯罪的中止
復雜共同犯罪是指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有所分工,存在著教唆犯、幫助犯和實行犯區別的共犯形態。實行犯具備中止條件就可以獨立于教唆犯、幫助犯成立中止,因為實行犯直接決定著共同犯罪的進程,即實行犯的犯罪形態往往只取決其自身的作用終結時所處的階段和原因,而一般不受其他共同犯罪人的犯罪行為的影響。對于教唆犯或幫助犯而言,有所不同。
(1)教唆犯的中止。教唆犯是指教唆他人犯罪的人。教唆犯的中止表現為教唆犯在教唆他人犯罪的過程中,自動放棄教唆且有效地阻止被教唆者的犯罪行為,或者在被教唆者犯罪行為終了后,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生。如果教唆犯未能有效撤回教唆,不能單獨認定中止,其犯罪形態取決于實行犯的犯罪形態,即實行犯(被教唆犯)犯罪既遂的,教唆犯也構成犯罪既遂。
(2)幫助犯的中止。幫助犯是指以幫助他人之意,參與實施犯罪的人。幫助犯的中止是指在共同犯罪中,行為人幫助實行犯犯罪后,自動放棄犯罪且阻止了實行犯繼續犯罪或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的發生。預備階段的幫助犯的認定,這是指幫助犯只是答應幫助正犯實行犯罪行為,但是還沒有開始實施任何的幫助行為的。此階段的幫助犯與預備實行犯罪的正犯之間,只具有心理上的因果關系,幫助犯要想成立犯罪中止,客觀方面只需切斷兩者心理上的因果關系即可,也即只要預備實行犯罪的正犯認識到其已退出犯罪,放棄幫助行為即可。換言之,在實施幫助行為以前,幫助犯只要消極地不予幫助,就可以構成犯罪中止。如果幫助犯未能有效地撤回幫助的,不能單獨成立中止,其犯罪形態也取決于實行犯的犯罪形態,即實行犯(被幫助人)犯罪既遂的,幫助犯構成犯罪既遂。
(3)親手犯中止的認定。親手犯:指在共同犯罪中,犯罪行為必須要由本人來實施,行為具有不可替代性的犯罪分子。例如:脫逃罪、強奸罪。共同親手犯是共同實行犯的特殊類型,關于共同親手犯中止的認定在理論界存在較大爭議,產生兩種針鋒相對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共同親手犯是共同實行犯的一種,各個犯罪人的行為都是共同犯罪行為的有機組成部分,犯罪人的行為相互作用,成為一個擬制的整體。因此,每個人的行為對犯罪結果都具有因果關系,如部分共同犯罪人要中止其犯罪,則必須阻止犯罪結果的發生,在其他共同犯罪人犯罪既遂的情況下,則不成立犯罪中止?!绷硪环N觀點認為:在共同親手犯案件中,由于實行犯的犯罪行為具有不可替代性,每個共犯人的單獨犯罪行為都是對法益的侵害,因此判斷每個人的犯罪形態,僅依據其本人的行為情況進行認定即可。也就是說,每個人只有在完成本人行為的情況下才能視為既遂。
參考文獻:
[1]陳興良:《共同犯罪論》,載《現代法學》2001年第3期
[2]朱本欣:《共同犯罪中犯罪未遂與中止的比較研究》,載《法學評論》2003年第3期
[3]駱群:《論教唆犯的停止形態》,載《前沿》2003年第9期
(作者單位:西北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