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正龍
摘 要:本文對刑事審判工作中辦案風險的成因進行剖析,并就如何加強防范控制提出見解,以利于法官加強自我保護,提高審判質效。
關鍵詞:刑事審判;風險防控
這里所謂的刑事審判風險,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大到因為錯案被追究刑事責任、行政責任,小到案件被上級法院改判、發回重審,或引起當事人上訪、鬧訪、網絡曝光等。其中,改判、發回重審或上訪等在實踐中并不少見,而追究法官的刑事責任也不是危言聳聽。例如,今年案發的山東“假疫苗”案件,涉案人龐某2009年因為違法經營人用疫苗,于2009年被當地法院以非法經營罪判處有期徒刑三年,緩刑五年。“假疫苗”案件案發后,原案件的經辦法官被檢察機關以玩忽職守罪立案偵查,并被采取強制措施。在刑事審判工作中,對于上述辦案風險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對其成因進行剖析,并有意識地在審判工作的各個環節加以防范控制,對于加強自我保護,提高審判質效,實現案結、事了、人和的辦案目標,無疑是極其必要的。
一、刑事審判風險的成因
1.外界的誘惑
從案件特點來看,刑事法官尤其是上級法院的刑事法官掌握著對被告人生殺予奪的權力,被告人及其親屬為求脫罪或輕判,往往金錢、權力、關系無所不用其極,對法官來說,這無疑是可怕的誘惑和巨大的陷阱。稍有不慎,意志動搖,便可能做出枉法裁判,而淪為腐敗分子、階下囚。
2.程序意識薄弱,存在重實體,輕程序的思想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國刑事司法實踐更傾向于查明事實,懲治犯罪,而通過什么程序達到上述目的似乎并不重要。然而,公正的程序恰恰是保障公民合法權利,防止國家權力濫用的利器。而程序的公正與否對實體處理亦有實際影響,佘某某、趙某某等冤案的產生正是由于公安機關在取證中違背程序規定,對被告人進行刑訊逼供造成的。
3.業務水平不高
這種情況容易導致辦案質效低下,進而引發辦案風險。一是先入為主,對公安機關和檢察院的辦案質量存在迷信、依賴心理,不認真審查案件疑點,主觀認為既然政法兩家都認為有罪,定罪問題不大。這種心理容易導致不認真審查案件證據和事實,錯誤定罪。實際上,無罪案件并不鮮見。二是罪責刑不相適應,表現在共同犯罪案件中未充分考慮共犯地位、作用的差別,有條件區分主從犯的未予區分主從犯;沒有充分考慮被告人的各種犯罪情節,導致量刑畸重畸輕;同樣的案件做出量刑迥異的判決,量刑情節不同的案件做出同樣判決等。其結果容易引起被告人對判決公正性的懷疑,繼而進行上訴、上訪。三是機械審判,沒有考慮社會效果。比如,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案件不注重調解工作,徑行對案件簡單下判,造成了典型的案結事不了。
4.網絡傳媒的發展給刑事審判帶來新的挑戰
一方面庭審公開的法律規定及文書上網等改革舉措使得審判工作置于“眾目睽睽之下”;另一方面,在新媒體環境下,越來越多的媒體和公眾可以輕易地參與到公共事件中來,輿論圍觀效應日益明顯。法官如果有些許行為不當就可能被無限放大,身陷被動,一下子就被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
二、如何對刑事審判的風險進行控制
1.提高修養,嚴守底線
辦案責任終身制始終是懸在每個法官頭上的利劍,雖然辦案中可能存在各種形形色色的誘惑或壓力,但我們無論何時都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實事求是,不枉不縱,把每個案件都辦成認定的案件事實經得起考驗,定罪量刑經得起推敲的鐵案。這是對當事人負責,也是對自己和家人負責。
2.牢固樹立程序意識
“正義要用看得見的方式來實現”,在刑事訴訟活動中,程序和實體并重,尊重和保障人權已經成為理論界和司法實務界的共識。我們從事刑事訴訟活動必須遵守的程序方面的基本法律規定是刑事訴訟法及其相關解釋。對于程序法,我覺得作為一名審判工作人員要意識到,一方面,它要求我們必須在刑事訴訟法的框架內行使職權,任何超越法律規定來行使職權的行為都是對權力的濫用,都可能招致不利的后果;一方面它給我們從事審判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支撐和保護,嚴格依照法定程序開展的審判活動才是不容置疑、不可動搖的。
3.破除迷信思想,準確認定案件事實
對偵查機關、檢察機關的認定不迷信,不依賴,不盲從。這不是說我們水平比公安民警或檢察官高,而是客觀上存在認識規律和站位的問題。后面的關口越容易發現前面環節的問題,而公安機關、檢察院作為偵查機關、控訴機關,基本上的法律觀念是有罪推定,他們認定案件事實會更激進一些,我們法院作為中立的裁判機關,應該遵循中立、消極的立場,嚴格貫徹“疑罪從無”的原則,把好打擊犯罪最后一道關口。在辦案過程中,要廣泛聽取意見,爭取思考無死角,以準確認定案件事實,力爭辦成鐵案。
4.綜合考慮各種量刑情節,確保量刑“軟著陸”
刑罰是涉及到自由的大事,不能不慎重。一般而言,在同一個地域(指地市)、同一個時間段內,相同量刑情節的犯罪行為要做到量刑均衡,在同一個院更是如此。因此,在量刑時,一般對同類案件在本院或其他區法院的判決要有所了解,在量刑時適當參照,防止量刑出現大起大落。為了防止起伏過大,我的體會還是要盡量貼靠類似罪名的量刑,再考慮本罪的特殊特點,再綜合下判。“舉重以明輕”、“舉輕以明重”這種法制史的思想對我們的辦案實踐仍發揮著指導作用,比如,非法拘禁致人輕傷的案件一般就要判得比輕傷害案件重,因為它不但包括輕傷害,還有非法拘禁的行為;而醉駕引起的交通肇事罪不適合判處緩刑,因為在實踐掌握中醉駕導致較大事故的危險駕駛罪一般不判處緩刑。
5.謹慎對待媒體
緊緊依靠組織,謹言慎行,非經批準不獨自接收采訪或進行案件的宣傳報道。現在的通訊十分發達,一條微博、微信短時間之內就可被大量跟帖,或被大范圍轉發。盡量不要在微博、微信上對案件進行評論,以防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
(作者單位:西北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