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鳳
【摘 要】共享發展,作為“十三五”規劃編制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于著力增進人民福祉,而民生是我國一直以來重點強調的工作目標,在新的發展規劃下,要積極落實共享發展,最終實現民生工作目標。本文首先說明了共享發展理念的提出背景,然后分析了共享發展理念所包含的深厚民生倫理意蘊,最后詳細闡述了共享發展理念下實現民生價值的途徑。
【關鍵詞】共享發展理念;民生價值;公平正義;脫貧攻堅;收入差距
一、共享發展理念的提出背景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要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五大發展理念的提出,表明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必將帶來我國發展全局的深刻變革,引領推動我國發展邁上新臺階。在五大發展理念中,共享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落腳點“壓軸”出場,體現了其在五大發展理念中的獨特地位。準確把握共享發展理念的內涵,對于深入學習領會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把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發展方向,具有重要意義。
二、共享發展理念所包含的深厚民生價值
(一)共享發展理念包含深厚的民生倫理意蘊
共享發展理念指出了發展的民生導向,具有深厚的民生倫理意蘊,是對民生倫理的新貢獻和新發展。
中國共產黨的民生倫理集中表現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發展階段,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內容和表現形式具有階段性、差異性的特征,這不僅取決于民生倫理本身的發展和演化,更取決于民生賴以依存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發展理念的變化。中國經驗表明,民生倫理的發展通常與發展理念的演化具有內在一致性,發展理念的變遷直接推動了民生倫理的演化和發展。新世紀以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發展理念中的科學發展觀、益貧式增長、包容性發展等發展理念直接作用于民生倫理,并豐富了民生倫理內容,形成了集普惠性、包容性、益貧性、共生性、公平正義性、均等化于一體的民生倫理體系。
(二)共享發展契合了民生改善的現實訴求
提出共享發展是在問題導向下對發展理念的創新。推進共享發展,不僅是遵循發展規律的順勢而為,更是當前在破解民生難題過程中主觀能動性的發揮。
首先,共享發展是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積極主動回應,反映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
其次,共享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集中體現。
(三)共享發展創新了民生改善機制
共享發展理念的提出開創了民生改善的市場機制,拓寬了民生問題解決及民生事業發展的機制渠道,有效補充了政府主導機制的短板和不足。具體來說,一方面,市場經濟自身運行機制客觀上促使發展成果按照“中心—外圍”的路徑慣性反作用于市場中的參與體,經濟發展帶來的外溢效應、益貧效應和涓滴效應減緩了政府保障民生的財政壓力;另一方面,市場產品的豐富性刺激了民生需求的多元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民生發展的層次和格局。
三、共享發展理念下實現民生價值的途徑
(一)實施脫貧攻堅工程
要想實現共享發展,脫貧可以說是重要的基礎與前提。在“十三五”時期,我國還需要重點建設扶貧工作,通過扶貧工作的合理性、準確性開展,對我國剩余貧困人口問題逐步的解決。在十八屆五中全會中,也明確提出了,要想增加公共服務供給,就需要首先解決我國人民最為現實、最為關心、最為直接的利益問題,在對公共服務共享水平、共建能力提升的同時加大民族、邊疆、貧困地區以及革命老區的轉移支付。通過脫貧攻堅工程的開展實現扶貧工作、脫貧工作的精準性開展,以分類的方式對貧困家庭進行扶持,對貧困人口不斷探索新的扶持制度,做好老年人關愛以及農村留守兒童的服務體系。
(二)實現教育公平
在“十二五”期間,我國的教育覆蓋范圍以及教育普及程度獲得了明顯的提升,我國民眾受到教育的機會以及水平也得到了顯著的提升,在世界已經處于前列。而在獲得上述成果的同時,區域、群體、城鄉以及校際等方面的教育公平問題依然存在,對我國的教育工作未來發展產生了一定的阻礙。社會的和諧離不開教育公平,在五中全會中,也提出了要堅持提升教育質量,對義務教育的發展均衡性進行積極的推動,在對高中階段教育逐漸普及的同時逐步推進職業教育免除學雜費以及貧困學生高中免除學雜費等舉措,以此從教育角度實現對家庭困難學生的全面資助。這部分教育措施的應用,不僅是我國貧困地區、貧困家庭孩子們獲取教育的重要喜訊,也是我國全國人民的福音。
(三)縮小收入差距
在“十二五”期間,我國 GDP 相較以往增速出現了放緩情況,但我國居民收入卻依然保持了持續提升態勢。從 2011 年至 2014年,扣除價格因素,我國農村、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了 10.1%以及 7.9%,代表著百姓收入的切實提升。而在“十三五”期間,我國更是要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作為工作重點,縮小兩者的收入差距,并對居民收入在我國國民經濟初次分配的比重逐步提升,以此對經濟增長同居民收入增長的同步性以及勞動生產率同勞動報酬的同步性作出保障。
(四)建立更加公平的社會保障制度
在“十二五”期間,我國已經建立起了全面的社會保障網絡,為全世界規模最大、覆蓋人群最多的保障網絡,城鎮職工、城鄉居民的醫療保險以及養老保險實施了全面覆蓋,我國全民醫保覆蓋面更是超過了 95%。而在十八屆五中全會中,更是提出了在未來五年中,我國要建立起具有可持續、公平特征的社會保障制度以及全民參保計劃,在對職工養老金全國統籌實現的同時劃轉部分國有資本,以此對我國的社?;疬M行充實,對我國居民大病保險制度全面實施。這部分計劃的制定,更是為我國以往存在的居民大病難、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進行了有效的解決、提供了堅實的保障,使人民真正獲取到了實惠。
(五)推進健康中國建設
在“十二五”期間,我國的人均預期壽命提升了1歲,嬰兒死亡率從2010年的13.1‰下降到2014年的8.9‰,孕產婦死亡率由2010年的30/10萬下降到2014年的21.7/10萬,對我國“十二五”中所制定的目標提前實現。而在“十三五”時期,我國也將繼續推動人民健康的建設與保障,通過醫療衛生服務的全覆蓋、醫療服務效率以及質量的提升積極提升群眾就醫的滿意度,對以往看病貴、看病難問題解決的同時保障人人都能夠具有基本的醫療服務,通過硬件、服務以及質量的改善與普及對我國城鄉居民健康水平差異進一步的縮小。
四、結語
綜上,共享發展不僅是經濟的發展,更是民生與經濟的協同發展,其最終落腳點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推進共享發展,“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作為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參考文獻:
[1]王思斌.試論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積極的社會政策托底[J]. 東岳論叢. 2015(03).
[2]魏志奇.發展成果人民共享的理論建構[J].求實,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