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移動通信大行其道,WLAN網絡重要性日益明顯,而校園有其特殊性,一方面使用需要旺盛,另一方米有人員密集區,如教室,但同時又有外部大面積區域,如教學樓外、大學城等,本文一方面介紹了普通WLAN網絡規劃思路,同時結合校園的特殊性,對其網絡規劃方法進行了介紹。
【關鍵字】WLAN; 校園; 網絡; 規劃 ; IEEE802.11b/g 2.4G
一、概述
21世紀,移動通信大行其道,3G方興未艾,4G已粉墨登場,而WLAN網絡的重要性也日益明顯,中國電信目前也直接將WLAN網絡定義為其第四張網。一般WLAN網絡規劃流程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步驟:調研及勘查、覆蓋設計、頻率規劃、容量規劃、網絡優化幾個步驟。
通過調研了解客戶需求,明確網絡覆蓋目標、應用背景,分析校園對象及用戶數量、業務特征等;并對WLAN覆蓋現場進行勘查,獲得現場環境參數、傳輸及點位等資源情況。在此基礎上制定合理的WLAN網絡規劃總體原則和策略。
覆蓋設計階段首先確定WLAN網絡的覆蓋方式,即采用室內還是室外覆蓋方式、單獨建設還是與移動通信網絡合路等。確定覆蓋方式之后根據現場環境參數進行鏈路預算,在此基礎上初步確定AP點位及數量。覆蓋設計之后根據前面確定的AP點位及數量進行合理頻率規劃,規避頻率干擾,力求將干擾降到最小。然后根據用戶需求進行容量規劃。容量規劃與頻率規劃是相互關聯又相互制約的,提升容量將增大干擾,降低干擾又會減少網絡容量,容量規劃的目的就是找到容量和干擾整體最優的結合點。
在WLAN網絡建成之后,進行實際的測試,做相應的優化調整,使網絡性能達到最優。
二、調研及勘查
前期調研和規劃是網絡規劃的基礎,是獲得規劃輸入參數的過程。調研階段需覆蓋目標、網絡設計容量以及網絡的預期質量。
由于WLAN信號在空間衰減較快,且WLAN多應用于室內環境,建筑結構、房屋材質對WLAN信號的影響很大,需進行現場的勘查,為WLAN的規劃、仿真做好前期準備。
三、覆蓋設計
(一)覆蓋方式
WLAN網絡大體可以分為下面兩種場景、4類覆蓋方式。
(1)室內覆蓋:單獨建設方式、共用室內分布系統建設方式;
(2)室外覆蓋:室外型AP覆蓋方式、Mesh型網絡覆蓋方式。
1.室內單獨建設方式
室內單獨建設方式是目前最簡單、應用最廣的WLAN建設方式。
采取單獨建設方式時,主要根據WLAN的覆蓋和容量需求在相應的位置布放,并將走線長度控制在允許范圍內。隨后的鏈路預算只需計算空間損耗即可。
一般來說,單獨布放點位選擇比較靈活,基本可以使用適合WLAN覆蓋的最佳點位;并且由于使用了較多的AP,可以獲得較大的網絡容量。
2.共用室內分布系統建設方式
目前很多校園教學樓已經進行了電信運營的室內分布系統建設,在引入WLAN時可以考慮采用共用室分系統的建設方式。
該種方式將WLAN的無線射頻信號通過合路器饋入室內分布系統,各頻段信號共用天饋進行覆蓋。由于WLAN設備輸出信號強度較小,一般采用后端合路,使AP盡量接近天線。
共用室內分布系統的優點在于可以充分利用原有資源,工程量較小,經濟快捷。共用室內分布系統時天線點位可能不是最優的,且由于使用的AP較少,網絡容量較低。但綜合成本及用戶需求,一般校園內建議覆蓋采用此種方式,雙SSID接入。
3.室外型AP覆蓋方式
對于校園內辦公樓、校區等以覆蓋需求為主的地區,可以使用室外型AP進行覆蓋。AP置于建筑物頂端或外墻,使用室外型AP和高增益天線,對室內進行覆蓋。
采用室外型覆蓋方式建設速度快,網絡維護簡單,投資少見效快。但應注意下面幾方面問題。
(1)室外WLAN信號和室內WLAN信號之間的干擾;
(2)WLAN為共享帶寬,無法保障單個用戶的帶寬;
(3)室內WLAN信號的覆蓋效果。
4. Mesh型網絡覆蓋方式
對于室外較大面積(如大學城、校園等)的WLAN覆蓋可以采用Mesh型網絡覆蓋。如圖4所示,Mesh技術采用網狀網結構,通過若干個基于無線互聯的AP群對目標區域進行覆蓋,并將數據回傳至有線教育城域網。
此種建設方式部署靈活、建設快捷,對傳輸等資源需求較少。部署時應注意頻率規劃及對周邊WLAN網絡的影響。
(二)鏈路預算
在確定WLAN網絡部署方式之后,就要進行鏈路預算。
設發射機的輸出功率為Pt,空間路徑衰耗PL(d),電纜及各類器件的損耗Ls,發射天線增益為Gt,接收天線增益Gr,則接收機接收的功率電平Pr可用下面公式表示:
Pr=Pt+Gt-PL(d)-Ls+Gr
根據此公式可以計算得到各處的接收電平,進而確認AP覆蓋范圍。
下面討論在室外、室內的WLAN信號傳播損耗。
1.室外環境
無線局域網校園的覆蓋范圍較小,因此采用自由空間傳播模型。2.4GHz自由空間電磁波的傳播路徑損耗符合:
L0(dB)=92.4+20lg(d)+20lg(f)
其中L0為自由空間損耗;d為傳輸距離,單位是km;f為工作頻率,單位是GHz。
2.室內環境
選取衰減因子模型作為室內無線傳播模型,其表示式為:
其中PL(d0)=20lg(4πd0/λ),一般取d0=1m,當頻率為2.45GHz時,其值為40dB;NMF表示基于測試的多樓層路徑損耗指數。典型建筑物的路徑損耗指數如表1所示。
四、頻率規劃
目前較成熟的,一般采用IEEE802.11b/g設備使用2.4~2.4835GHz頻段。工作頻率帶寬為83.5MHz,劃分為14個子頻道,每個子頻道帶寬為22MHz;互不干擾的子信道有3個。(802.11a使用5.8GHz頻段,目前應用較少,暫不做討論。)
與蜂窩網類似,3個互不干擾信道可以進行頻率復用,但應確保使用同一信道的AP之間應有足夠遠的距離,避免干擾。AP覆蓋區域之間應有重疊區,以保證無縫覆蓋和適應負載均衡。
表1 典型建筑物的路徑損耗指數
經過鏈路預算,可以初步確定AP的點位。
五、容量規劃
隨著WLAN的普及,出現了一些用戶密集的熱點區域,這些區域是WLAN設計的難點和重點。下面討論AP接入能力、干擾對WLAN速率的影響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單AP接入能力
由于WLAN采用CSMA/CA機制,如果接入用戶過多,那么同一時刻發生沖突的概率明顯增大,也必定會延長每個用戶等待的時間。對校園場景,工程設計上一般每AP接入用戶數在20~30臺左右應該比較合適。
(二)信道干擾
1.其它設備的干擾
經過測試,使用2.4GHz頻段的設備中,藍牙等小功率設備對WLAN網絡的影響很小,可以忽略;微波爐等大功率設備WLAN網絡的影響較大,在網絡設計時應注意遠離此類設備。WLAN設備靠近干擾源時,傳輸速率迅速下降。
2. 同道干擾
WLAN采用的直接序列擴頻技術的擴頻碼是標準的,不同的設備使用相同的擴頻碼,因此相鄰小區不能使用相同頻率,否則將造成同頻干擾。所以,在有限范圍內單純采用增加AP的辦法是無法提高網絡容量的。
3. 鄰道干擾
兩信道中心頻率小于25MHz時,信道之間存在重疊區域,會有部分干擾。
使用鄰頻可以增加可用頻點數,但會引入干擾,工程上一般仍采用1、6、11三個完全不干擾的頻段。對于使用鄰頻的能否使系統總容量得以及提升、提升效果還有待進一步的試驗來驗證。
(三)干擾規避及容量提升
通過規避干擾提升網絡容量,尤其是在教室等小范圍空間提供大容量的無線局域網是WLAN設計的難點。針對干擾規避和容量提升,業內主要有如下幾種建議:充分利用天然隔斷(如建筑物、墻體等)、使用802.11a、降低AP發射功率、使用扇區天線或智能天線。
利用隔斷進行頻率復用是WLAN網絡規劃的基本方法,802.11a的使用主要受限于用戶發展,這里都不再贅述。
六、網絡優化
在網絡規劃設計及建設完成之后,需要對實際網絡質量進行測量,并根據測量結果對網絡進行調整,以確保信號強度、干擾等指標達到目標值。
作者簡介:
劉敏,女,漢族,1980年4月生,2003年畢業于新疆大學計算機客戶與技術專業。工作單位為新疆電信公司政企客戶支撐中心,通信工程師職稱。先后曾從事傳輸、數據等專業維護工作,參與過多項重大工程項目的方案設計及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