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安
【摘 要】近十多年來,由于生源顯著減少、考生及其家長缺乏對職業教育的理解、地方高職院校與地處省城的高職院校相比在競爭中處于劣勢等原因,不少地方職院面臨志愿填報率和入學報到率“雙低”現象,影響地方職業院校的長遠持續發展。為解決這個問題,迫切需要國家和省政府在政策上給地方職院予以大力支持,迫切需要地方職院自身定好辦學規模、改善辦學條件、打造特色專業、抓好校企合作和就業安置等內涵建設工作。
【關鍵詞】地方職院;招生困難;原因;對策
近十多年來,隨著高職院校的迅猛發展和民辦職業類學校雨后春筍般的涌現,隨著高中類學校生源的相對減少和普通本、專科院校招生規模的日益擴展,地方高職院校的招生面臨著極大的壓力。不少地方職院使出渾身解數,不斷加大形式多樣的豐富多彩的職教宣傳月(周)活動,或直接到高中類學校進班級進行面對面的宣講活動,但志愿填報率和入學報到率仍出現“雙低”現象,招生計劃難以完成,給地方高職院校的生存發展帶來了致命的影響,成了地方職院領導和教職員工頭痛不已的“瓶頸”問題。
一、地方高職院校招生陷入困境的原因分析
1.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氛圍雖然日益濃厚,但上頭熱,下頭冷的現象仍然存在。絕大多數家長受傳統觀念的影響,都希望子女畢業之后能夠坐辦公室、搞科研,而不愿意到生產一線工作。于是許多家長和學生都把上重點大學和本科院校當作高考奮斗的第一目標。他們對職業教育還存在一定偏見,職業教育的發展是上頭熱、下頭冷,很多家長認為在職業院校就讀發展前景不大。在這種心理支配下,考生家長、包括大部分政府領導、教師都不愿意動員、引導考生報考就讀于高職院校,尤其是地方高職院校,即使去了也是出于無奈。
2.招生政策相對不平等,普通高校擴招對高職招生帶來很大的沖擊力。在我國的考試制度和招生政策上,對學術型人才和技術型人才都用同一個考試標準來錄取,在錄取批次上分數高的進本科院校,分數低一檔的學生進高職。這樣做,客觀上就把高職放到了最低的位置,傷了這部分考生的自尊心。自1999年以來,普通高校連續擴招,使考生就讀本科院校的機會增加。高職生源數量減少,招生難度加大,生源質量下降,錄取報到率下降。
3.學院命名不公平,地方高職院校與省城的、行業舉辦的高職院校(包括民辦職院)競爭沒有處在同一起點上,在競爭中明顯處于劣勢。如我省的60多所高職院校90%以上都是由原中專學校升格而成,都有幾十年的辦學歷史,但在升辦高職院校的過程中,省政府規定,省政府和行業舉辦的,甚至一些是民辦的高職院校能冠以“湖南××職院”的牌子,而由14個市州地方政府舉辦的高職學院只能命名為“××地方職院”。二者相比,冠以“湖南××職院”的牌子響、名氣大、招生的吸引力強,再加上省政府、行業舉辦的高職學院大多地處省城內,有很強的地域優勢和資源優勢。地處偏僻、交通不便的地方職院與之相比,名不見經傳,在國內名氣小、招生的吸引力弱。
4.高職畢業生專業對口就業和高端就業面臨較大壓力。由于社會就業壓力較大、企事業單位對人才的高消費(不少單位招人時均要求學歷本科以上,將專科生拒之門外)、畢業生期望值過高、部分畢業生因先天性生源素質低和就業創業能力素養低或所學專業不符合社會需要等,導致高職畢業生專業對口就業難,尤其是高端就業難、女生就業難,而這種就業狀況的不理想會最終直接影響高職院校的招生情況。
二、地方高職院校擺脫招生困境的對策與建議
1.需要國家和省政府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如允許地方高職院校在規定的編制范圍內,自主引進辦學急需的“雙師型”教師、技師,來加強專業師資隊伍建設;在評估體系中堅決督促地方政府貫徹執行公辦高職院校教職員工由財政統發工資、實行生均經費撥款、辦學收入不能抵財政撥款的政策;堅決實行初中畢業生普職分流政策,確保普職比由現在的7:3或6:4,運行到國家規定的確實有利于地方職院招收五年制大專生和職業教育大力發展的5:5的合理比例上來。此外,還要允許地方職院在全國范圍內自主組織專科層次的生源,按招生計劃缺額實行招生補錄和自主單招專科學生報名取消省份限制;允許地方職院更改具有辦學特色的校名,均能冠以“省××職院”的牌子,獨立自主的予以辦學,使之享有平等的競爭權等。
2.抓校企合作,抓就業創業,解決好“出口”與“進口”的關系問題。每所高職院校在招生宣傳中無一例外的均介紹本校的畢業生就業率,而這個就業情況的好壞也是家長、考生最關心的,是衡量學校辦學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為此,地方職院在按上級要求,抓好就業創業“一把手工程”的同時,必須抓好產學研一體化的校企合作工作和“圍繞產業辦專業,辦好專業促產業”的校地對接工作。如益陽職院去年與益陽湘運集團合作開辦免學費、包就業、高收入(畢業后月薪3500—4300元)的校合作訂單班(汽修專業50名,物流專業40名),就倍受考生與家長喜愛。此外專門設立的8萬元獎學金,還將大大地激勵在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又能吸引著更多的新生報名入學。總之,“只有出得去,才能進得來”,這是做好招生工作的“金字招牌”。
3.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打造品牌專業,提高自身知名度。高職教育表現出來的“招生難、就業難”,其實質就是人才培養工作水平上的差距和與市場需求間的差距。為此,各地方高職院校必須做好自身的教育的供給側改革工作,必須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培養出社會急需的高端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如在專業設置上是否適應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是否做到了“人無我有,人有我精”等。招生工作的實踐證明,錄取分數線高、生源爆滿的學校大多具備自己的辦學特色,在社會上享有較高的知名度。因此,其對生源的吸引力就強。
4.改善辦學條件,完善各項管理制度。高職學院不能只重招生,不重培養。在正確定位后,要想方設計取得政府的支持,加大對教學設施及硬件方面的投入力度,盡快改善自身的辦學條件(目前許多地方職院辦學條件不如高中,新生入校后大失所望),使教學設施(如實驗實訓、學習、住宿、餐飲、文體場所等)、師資隊伍建設得以迅速發展,保證教學計劃的順利進行。同時要加強學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為學生提供一個成才成功的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這樣,便有利于在校生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為就業創業打好基礎,使在校生成為招生的源源不斷的“活廣告”。
5.放大自身亮點、閃光點,加強招生宣傳工作。在信息網絡發達時代的今天,通過“互聯網+”等現代信息化手段,選準、放大自身亮點、閃光點,加強網絡、電視、電臺、報刊等媒體上的招生宣傳,可使考生、家長和了解學校的優勢,了解高等職業教育及其對社會發展的意義和作用,使他們擺脫舊的傳統思想,真正認識到高職的價值與優勢所在,心甘情愿地或積極主動地讓子女報考職業院校;可讓社會消除對高職教育的不正確的認識和偏見,打造高職教育在社會、公眾中的良好形象,形成支持地方職業院校招生、重視職業教育發展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