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新
【摘 要】為加強民族團結意識,弘揚民族精神,全國高校都陸續開展了各種形式的民族團結活動,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民族團結教育內容的變化以及新疆特殊的歷史地理條件,民族團結教育面臨著新問題,新挑戰,這也迫使新疆民族團結教育方法不斷的改革與創新,以適應新形勢,新要求。
【關鍵詞】民族團結;教育方法
新疆高校民族團結教育方法的探究,從字面概念上來理解應包含兩個含義,一是具有明顯的區域性和特定性,應該把新疆在民族團結教育方面的突出特點作為研究重點;二是基于我國和其他國家的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研究所總結出的普遍規律。對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可以從《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這本書可以看出:對于教育方法的對象,而不僅僅局限于高校學生,他們所喚醒和教育的對象是工人,是無產階級,是一切有利于推翻資產階級統治的人民群眾。所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教育方法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對抗性。“團結并不排斥相互間的批評。沒有這種批評就不可能達到團結”[1]馬克思恩克斯積極指導人們通過各種方式進行批評和自我批評,也只有在互相批評中,認識彼此的不足和缺陷。批評這種教育方法也是很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正如馬恩所期望的,批評不是一種責罵,而是一種民主,不是一種強制手段,而是為了成員在自愿平等的前提下虛心接受他人正確的觀點,達到組織上的和諧與團結。在《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教程》(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中關于高校政治教育方法的定義有這樣的描述:“所謂方法論,是指關于方法的學說或理論。具體地說,人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創造了各種方法,不僅每一種方法有各自的特點、作用和功能,而且各種方法之間存在著內在聯系,它們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得益彰,共同起作用,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2]這種定義偏向于方法論的基本概念,它的研究對象是全人類。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高等教育出版社)這本書中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定義,還是比較簡短,通俗,更加容易理解,“方法就是聯系理論與實踐的橋梁,是理論與實踐相互轉換的中介”[3]總體來講,這三本書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定義的側重點各有不同,研究對象也各有差異。就針對新疆民族團結教育這一概念,具有很強的區域性,強調了它不僅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所有的性質和作用,而且它的內容則以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為主,目的比較明確,就是通過高校老師的言傳身教和社會實踐活動,傳播正確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思想,樹立科學的民族觀,實現各民族之間的團結和共同繁榮。《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發展史》(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中關于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有這樣的定義:“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是由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由列寧、斯大林和中國共產黨三代領導人集體等繼承和發展,是促進民族發展、協調民族關系、處理民族問題的不斷發展的科學理論體系。”[4]同時,金炳鎬、青覺在《中國共產黨第三代領導集體關于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理論——中國共產黨第三代領導集體民族理論研究之四》中提出:“我國現階段各民族之間的關系是社會主義的新型民族關系;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進步:‘三個離不開是經濟社會發展和民族進步的客觀需要和必然結果,社會主義時期各民族之間和民族內部的矛盾基本上是人民內部的矛盾;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是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一項重要原則。”這說明民族團結已經上升為國家層面,成為我國當前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保障力量。
新時期,新疆高校開展民族團結教育的方法,根據不同的標準,不同的研究對象,所產生的方法觀也不同。按照對受教育者采取的方式劃分可分為注入式教育觀、啟發式教育觀和灌啟式教育觀;按照教育者傳遞媒介可劃分為:以語言傳遞為主的教育方法、以圖象傳遞為主的教育方法、 以情感傳遞為主的教育方法和以實際操作為主的教育方法等等。本文所探討的教育方法是按照教育的形式來劃分的,具體來講,可分為課堂教育、實踐教育以及新媒體利用的教育方法。這樣的分類了綜合了研究對象和傳播媒介的共同特點,更具全面性和整體性。
課堂教育是高校開展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的“主戰場”,其教學的內容和方式以及重視程度直接關系著民族團結教育的效果和成敗。目前新疆高校開設的關于民族團結教育的課程是必修課,要求每一位高校學生必須學習,開設的課程主要書目包括《新疆歷史與民族宗教理論政策教程》《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和黨的民族政策》《法律基礎與道德修養》以及《新疆兵團史》等;所學習的政治理論包括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這些書籍和理論內容豐富,結構鮮明,難度不大,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比較容易被學生理解和接受,有助于推動新疆高校民族團結教育向系統性、常規性的政治理論課教學方向前進。
“社會實踐活動是促進理論與實際、學生與工農相結合,進行民族團結教育的有效途徑和方法。高校和廣大思想政治工作者應在以往工作的基礎上,結合新疆實際,精心策劃社會實踐中對各民族大學生開展維護民族團結、反對民族分裂教育的實踐方案,增強針對性與目的性。”[5]就具體形式而言,高校可以組織高年級學生利于實習或寒暑假到各個民族地區進行實地調研和參觀考察、到偏遠地區尤其南疆從事志愿活動;組織相關專業的老師與學生進行支教支醫活動,為當地的老百姓帶去真正的實惠。逐漸培養學生們開拓進取、平等競爭、 自強自立、艱苦創業的精神和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增強他們對其他民族人民血融于水的感情和對國家的責任感。
一直以來,新疆高校進行民族團結教育宣傳的主要媒介是廣播、報紙或者橫幅等傳統工具,他們能夠讓高校師生便捷地獲取信息,快速的了解時政新聞,但是傳統媒介無法對信息進行深度處理,而且傳播速度也相對較慢,投入的人力財力較大,相比現代新媒體,其劣勢越來越明顯。隨著近些年來,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新媒體的產生和傳播,其影響力和吸引力越來越大,成為傳播信息的主流媒介,這也使的高校將新媒體視為成民族團結教育不容忽視的媒介和方式。
綜上所述,新疆高校民族團結教育所采用的一系列的方法和活動,旨在促進大學生理論和實踐的統一。但是,由于一些主客觀原因,致使形式主義的不良風氣在大學生民族團結教育活動中愈演愈烈,直接嚴重影響了社會實踐的有效性。高校教育工作者應即時采取有力措施,防止形式主義的思潮繼續蔓延。各高校必須充分利用好社會實踐的陣地,不斷深化和拓展大學生社會民族團結教育實踐活動的內容和形式,逐步使其規范化、制度化,為全面培養具有實踐能力的社會棟梁,做出積極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徐柏才.建立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的思考[M].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5).
[2] 陳文閣.中國共產黨培育民族精神的基本經驗與啟示[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2,(3).
[3] 徐柏才.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集[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39.
[4] 徐柏才,劉啟春,等.中國共產黨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簡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6).
[5] 韋國善.加強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著力點[J].思想政治教育導刊,2010,(8).
注:
[1]恩格斯:《路易.勃朗在第戎宴會上的演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23頁
[2]韓玉芳,林泉:《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教程》,中央黨校出版社1998年版,第3頁
[3]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31頁
[4]金炳鎬:《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發展史》,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7版,第2頁
[5]李 寧:《新疆高校加強民族團結教育的路徑探究》,學理論,2010年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