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國崇
【摘 要】本文介紹分析了現在初中物理教學存在的一些問題,結合多年教學實踐,對初中物理教學的改革有一些想法,總結了一些經驗。
【關鍵詞】物理;學習困難;反思
筆者一直注重學生學情的分析,在課余時間與學生交流并堅持進行教學反思,在不斷的教學和反思的過程中發現學生學習物理困難的一些原因,并試圖加以改變,摸索出了一些門道。
一、學生因素
(一)教育的滯后與學生的改變沖突,給學生學習物理帶來困難
如今的社會瞬息萬變,是一個價值多元的社會,初中生很少有明確的價值指向。一方面,學生的信息量大了,獲取信息的渠道也寬了。另一方面,他們在學習上的熱情和對課程知識的好奇心卻大大下降。而學校并沒有產生多大變化,教育的方法沒有變。現在的學生不滿足于只聽教師講解、做練習、參加各種測試和完成作業。另一方面,學生們顯得不太渴望思想上的實質性挑戰,與實質內容相比更喜歡好玩兒的東西。鑒于此,學校,尤其是校內校外的教學,必須要不斷改革才能肩負起所承擔的社會重任。
(二)學生被“灌裝”,遠離真實世界,給學習物理帶來困難
如今的學生動手的機會少了,尤其是進入高年級后,作業的負擔重了,學生追求眼前的快樂與家長追求后半生的幸福,形成了沖突。用學生的話說,家長只知道問成績,從不問孩子開不開心,快不快樂。鑒于此,教師要了解學生,并積極創設情境,讓學生獲得真實的體驗,拉近物理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對物理產生興趣,促進探究的動力。
(三)學生心理特點易形成重大學習困難
初中生正值青春期,生理、心理變化極大也極快,情緒波動很大而教師卻往往準備不足。教師與家長認為,孩子大了,應該是更加聽話更懂事了,卻不知他們的孩子因為大了,煩心的事也多了。有如三月的春天,人們想的是春天既然來了,天也該一天比一天暖和,卻哪料三月的天多變,于是多了太多的抱怨,卻不知抱怨只會給自己徒增煩惱再沒有其他作用了。鑒于此,教師與家長必須要有真愛,這種愛不是功利的,狹隘的,這種愛是為學生的發展服務的。
(四)學生思維發展特點給學習物理帶來困難
在少年期的思維中,抽象邏輯思維雖然開始占優勢,可是在很大程度上,還屬于經驗型,他們的邏輯思維需要感性經驗的直接支持。物理需要學生有很好的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而初中生處于起步階段,學生的思維特點,也易造成學習物理的困難。鑒于此,初中物理教學時,教師要給學生找臺階,讓學生的思維從經驗型慢慢過渡到理論型。讓物理學習與思維發展相輔相成,而非互相制約。
二、課程因素
(一)對思維能力的要求與學生已有能力的沖突給物理學習帶來困難
雖說物理來源于生活,教材也盡量地從生活切入物理,然而,在學習電學的初期,電流是如何形成的這一問題還是常常困擾學生。由于學生對自由電子的知識缺乏,想象的能力有限,使得這類問題成為學習物理的攔路虎。
(二)物理的技術性要求與學生缺少實踐的矛盾給物理學習帶來困難
學生對生活的脫離,技能的缺失,常識的缺乏,使他們很難適應物理的學習。長期的教學實踐說明,單位的換算對學生是個很難逾越的難關,即使到了初三總復習,仍有相當的學生不能過關。單位的換算還有涉及到科學計數法的問題,這也會難倒一批數學能力薄弱的學生。學生這方面的能力缺失,給學習物理帶來了不少困難。
(三)數學形式到物理形式的過渡給學習物理帶來困難
由于多年數學的學習,學生習慣了單一的數量的計算。而物理中數字若離開了單位,就失去了物理意義。計算時對單位和公式的規范要求,使學生很難一下子適應。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新課時,要充分示范并耐心等待學生的接受。同樣,對于圖像的學習,正比例的學習也需要教師的具體指導,讓學生看到過程,學會方法。
(四)生活中的直接經驗與物理本質的沖突給物理的學習帶來困難
在物理學習中,存在不少的生活體驗與物理本質的矛盾,給學習帶來困難。例如,“倒影”問題,平面鏡中像的大小與物距的關系,“白氣”的物態變化等問題。直覺經驗在人們接受新思想、新知識時,在對問題進行分析和判斷時的影響是消極的,也是學生學習物理的思維過程中的一個不利因素。
三、教學因素
初中生的學習主要還是在學校,在課堂中進行的,尤其是對課程的學習。因此,除了學生與課程的因素外,教學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而教學質量的好壞主要取決于教師的理念、能力和素養。
(一)教師理念滯后,給學習增加困難
新課改雖然進行了近十年,但考察教師的依據依然沒有變,很多教師的理念和教學手段依然沒有變。主要表現在,重知識、重記憶。重知識本身并沒有什么不對,關鍵是不能單一的進行操作。這不但不會收到好的效果,而且會使學習變得單調、枯燥、乏味,最終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理念決定行動。在片面追求教學效果的驅使下,課堂的實驗都是口述的,學生連觀察、動手的機會都沒有,其余時間都是為了解題,老師(在評價的影響下)認為正確解題就是課堂教學的唯一目的。在這樣一種枯燥無味的環境中學習,怎么能讓學生產生興趣?我們在追求教學效果的時候,是否還要注重對學生長遠發展的呵護?“拿點興趣出來”、“拿點精神出來”,教師經常會對看起來缺乏動力或不愿意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學生這么說,其實,教師應該使自己的課堂更有趣味,以便幫助學生變得感興趣,學生對什么東西感興趣,就會置身于其中,積極參與。
(二)教師對實驗課的操控能力不足,加大學生學習的困難
物理是一門基于實驗的科學課程,不僅很多定律是通過實驗總結出來的,就連一些基本的概念也是從實驗現象中概括出來的。因此,經歷實驗探究對于學習物理來說無疑是一個很好的途徑,不僅有利于技能的培養,也有利于對物理規律的理解。不可否認,親自實驗對產生物理學習的興趣有明顯作用。然而,由于實驗課需要在專門的實驗室進行,需要準備大量的實驗器材,甚至要自制教具,需要大量的精力,很多老師就省略了。學生無論是能力還是興趣都遭到了扼殺。怎樣讓實驗室的課堂更富有成效?筆者以為,實驗室環境的布置和實驗目標的引導都很重要。教師每次安排活動之前,應當先把課題任務或者探究目標說清楚。不要等到學生已經開始“盲亂”的動手后,老師才通過大聲的吼叫來傳遞實驗的注意事項或者實驗的目的。實驗室的管理需要積累經驗,不要怕亂,即使亂也要敢于把學生帶進來,因為這里“水草茂盛”。
(三)師生關系處理不當,造成不必要的學習困難
如果師生關系不好,學生是斷然學不好的。很多時候,我們的教師在不自覺中可能就傷害了學生,使師生關系走向僵化。教師在教學的時候,需要傾聽。即使學生的觀念是錯誤的,也不要急著去打斷它,否定它,而要關注“他為什么會這樣想”,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的思維背景和思維方式,改變一個人思維的最好方式不是去鏟除它們,而要盡量理解它們,看看這些思想在何處陷入自我矛盾。長期以來,我們習慣于老師講學生聽,很少有教師耐心傾聽學生,坐下來與學生平等對話。作為教師,樂于傾聽,善于傾聽,學會傾聽,不僅是一種優良的品質和修養,更是一種睿智的教育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