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焱
【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基于電腦、手機、數字電視等平臺的數字新媒體的發展日益繁榮。在新的發展環境及新媒體的沖擊下,傳統電視媒體收視率下滑,發展增速減緩,職工積極性降低,人才流失嚴重,轉型已成必然。傳統電視媒體只有改變理念,加強與新媒體交流,拓寬業務渠道,尋求自身轉型,才可以在新媒體時代尋得生機和發展。
【關鍵詞】新媒體;地方電視媒體;轉型;發展
在信息時代,我國新聞傳播平臺和傳播技術發生了深刻的改變,特別是隨著微博、微信的出現,網絡已經成為新聞傳播的重要渠道,對傳統電視新聞產生了巨大的沖擊 [1]。在此形勢下,我國地方電視媒體如何適應形勢轉變,深化改革,探索新聞發展的新途徑,具有重要的意義[2]。
1.新媒體的定義及特點
相對于報刊、戶外媒體、廣播、電視而言,新媒體是在信息技術支撐下產生的數字媒體形態。新媒體以計算機網絡技術為支撐,以向大眾提供個性化的媒體服務為目的,以促進信息傳播的便捷化、個性化和實現資源共享為主要的發展方向[3]。與傳統電視媒體比較,新媒體特點鮮明,具有很多不同之處[4]。
1.1 新聞來源的廣泛性
傳統的電視新聞中,記者是新聞報導的主體,大部分情況表現為記者“跑”新聞。而在新媒體時代,由于網絡的普遍性,廣大觀眾可以通過電腦、手機、移動終端等借助網絡實時關注新聞報導,并發表個人見解,已經由傳統的受眾而轉變為新聞傳播的主動參與者。這種大眾媒體的發展模式使新聞創作逐漸由“一對多”向“多對多”模式轉變[5]。例如,2011年7月23日,在我國溫州發生的動車追尾事件,首先發現新聞事實的就是附近的居民。由居民在第一時間于新浪微博上傳相關圖片和視頻,之后引起媒體和網友的關注。這一模式大大縮短了媒體從獲得信息到展開報道的時間,節約了人力成本,也保證了報道的實效性。在這一新聞事件中,新媒體為傳統電視媒體開展全方位立體式報道提供了有效的資源補充。新媒體的發展壯大,逐漸為新聞節目注入新的活力。
1.2 新聞形式和內容更加豐富
在傳統電視媒體報道中,新聞節目多是以“導語+視頻”的模式呈現,即首先由主持人陳述新聞內容,之后播放記者的采訪或者剪輯的視頻片段。而新媒體誕生后,由于信息的發布者、信息來源、傳播渠道的多樣性發展,導致了信息傳播的多元化,促進了信息共享的豐富化發展[6]。
1.3 新媒體具有更好的互動性
電臺廣播在沒有任何視覺感受的情況下,依然可以發展到今天,與電視節目共存,經久不衰,其奧秘就在于廣播節目可以實時連線與聽眾互動交流,讓聽眾具有始終被陪伴的感覺。而傳統的電視節目常常忽視了觀眾的互動,讓觀眾產生距離感。新媒體的出現如一劑良藥,解決了電視媒體報道的距離感矛盾。
2.新媒體時代的地方媒體現狀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的精神文化水平不斷提高,傳統的新聞節目已經很難滿足新媒體時代人們對于新聞節目的需求,甚至有資深媒體人認為傳統電視媒體會被新媒體完全取代[7]。目前,我國很多電視新聞類節目在很大程度上都經受了新媒體的沖擊,呈現出衰弱的趨勢,這一情況在地方電視臺尤為突出。但如果地方新聞節目能夠轉變自身傳播手段,適應與新媒體共生的狀態,仍然可以大有作為。因此,進行電視新聞節目的改革已經變得刻不容緩,只有這樣才能讓電視新聞節目在市場競爭中獲得發展,同時也需要電視新聞媒體能夠保持時刻的危機感和緊迫感,并及時地做好電視新聞節目的創新工作,緊跟時代步伐,才能適應新媒體環境。
3.新媒體時代的地方媒體發展策略
3.1 轉變觀念,樹立品牌意識
當前,我國很多新聞節目在形式上過于單一,將播報新聞作為主要工作任務,認為做好新聞采訪以及主持人播報,就圓滿完成新聞報道。這樣的認識使得觀眾眼中的新聞節目就是古板和單一,沒有任何創新可言。由此,阻礙了新聞節目的進一步發展。因此,要求新聞節目轉變觀念,改變主持人主持形式,采取觀眾喜聞樂見的方法,最大程度滿足觀眾需求。首先,要創新電視新聞內容,樹立品牌意識,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新聞品牌。這一方面,山東省廣播電視臺創立的生活幫、小溪辦事、拉呱等欄目都是地方媒體可以借鑒的榜樣。其次,做好電視新聞節目的包裝,形成主持人自己的風格。最后,就是要注重提高電視新聞節目的內在質量,以人們新聞樂道的方式呈現給廣大觀眾。
3.2 加強傳統電視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
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并不是對立的事物,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并不意味著傳統媒體的衰亡,二者均有各自的觀眾群和傳播優勢。如,電視新聞節目擁有采訪權和專業化的制作隊伍,設備齊全,可以充分保證節目制作的質量,而新媒體并不具備這方面的優勢。但是新媒體傳播類型的多樣性則是傳統電視媒體所無法比擬的。因此,傳統電視媒體在制作節目過程中,應當注重與新媒體的結合,建立官方的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開拓新聞節目資源,并在此基礎上實現電視新聞節目的創新,將有助于傳統電視媒體加強新聞節目的關注度和受眾范圍。
3.3 改革電視節目制作機制
電視新聞節目制作機制是傳統電視媒體新聞節目發展的重要保障。改革電視節目制作機制主要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加大電視新聞節目工作人員的培養力度,提高從業人員的創新能力,保障電視新聞從業人員的先進性和高效性,為創作優秀新聞節目打好基礎;二是要積極構建有利于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用人機制,從經濟上激勵那些優秀的電視新聞節目員工,以利于節目的長久發展。三是要拓寬節目的來源,加強與縣市區電視臺的聯系,尋找更多的新聞素材。
3.4 增強電視新聞節目的互動性和參與性
目前,在我國,很多電視臺在制作新聞節目過程中較少關注節目播出后的反饋,缺乏必要的連續性。觀眾大多數作為被動的接受新聞節目所反映的信息。但反饋是電視新聞節目必不可少的因素,對于電視新聞節目的發展至關重要。而新媒體其誕生之初,即作為網民交流平臺,具有良好的互動性。因此,地方電視臺可以嘗試在部分欄目版塊引入串聯播報環節。在節目前期制作時,選取來自官方微博或者微信公眾號的圖片和文字加以編輯整理,粘貼到不同主題的模板上。在節目直播的操作過程中,運用ipad與等離子屏幕相聯結,主持人根據播講內容不停切換背景,還可以進行點擊、放大、縮小、涂寫等簡單的直觀操作。運用新媒體的輔助手段,把簡單的節目內容表現得精致豐富,在視覺上帶給觀眾新鮮感和畫面感,時刻帶動觀眾跟隨主持人的節奏與步調,節目結束時,讓人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以期獲得非常好的收視效果。
總之,新媒體的發展日新月異,在給人們生活帶來巨大改變的同時,也給傳統電視媒體提出新的課題。地方電視媒體媒體想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有所發展,就需要進行自身節目的改革,做好與新媒體的結合,發揮彼此的優勢,進而提升電視觀眾對電視新聞節目的關注度。
參考文獻:
[1]王大勇. 新媒體環境下的電視新聞節目策劃研究 [J] . 科技傳播,2014(14) .
[2]黃建芬.新媒體發展形勢下電視節目的發展[J] . 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中旬刊),2015(5):155-156.
[3]吳云生.論新媒體時代地方臺新聞策劃[J] . 中國報業, 2015. 06(下):78.
[4] 靖鳴,馬丹晨.移動互聯背景下手機謀體對新聞傳播的影響[J] .新聞愛好者,2013(10):72-75.
[5] 賈海濤. 新媒體環境下我國廣播新聞面臨的困境與策略[J] .中國市場,2015(19):267-268 .
[6]丁潔.淺論評論類節目對新聞廣播競爭力的提升——以湖北電臺《時事大家談》為例[J] .前沿,2012(18):117-119.
[7] 黎昱睿. 新媒體時代政府信息公開及網絡輿情引導[J] .新聞愛好者,2014(10):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