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敏,王冬梅,張鑫(.北華大學信息技術與傳媒學院,吉林吉林3000;.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西安7006)
?
大學生移動學習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
周慧敏1,王冬梅1,張鑫2
(1.北華大學信息技術與傳媒學院,吉林吉林132000;2.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西安710062)
摘要:中國移動學習研究始于2000年,歷經近20年的發展,已成為一個多學科參與、多領域交叉、多主體綜合的研究區域,目前中國移動學習的研究正處于反思階段。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對大學生移動學習進行現狀調查,分析大學生移動學習存在的一些問題,并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希望可以更好地提升移動學習的效果。
關鍵詞:移動學習;現狀調查;對策
1.1 移動學習含義
中國移動學習研究始于2000年,歷經近20年的發展,已成為一個多學科參與、多領域交叉、多主體綜合的研究區域,目前中國移動學習的研究正處于反思階段[1]。移動學習的定義,目前還沒有形成較統一的概念,中國學者黃榮懷教授認為“移動學習是指學習者在非固定和非預先設定的位置下發生的學習,或有效利用移動技術所發生的學習[2]”。筆者認為,移動學習是學習者使用移動設備,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發生的有效學習。
1.2 移動學習應用現狀
隨著信息通信技術的發展,目前中國移動學習中使用較普遍的電子設備主要為學習機、智能手機、便攜式手提電腦和平板電腦等,移動學習設備功能趨向多樣化;在應用資源上,近年來以英語為主,但隨著應用的深入,學習資源涉及多個學科。應用群體上,主要為在校學生和年輕的工作者,實際應用主要有電子詞典、學習機、手機內置軟件、校園網、校校通等,未來移動終端會與學習者融合更多,學習者將扮演內容消費者和制作者雙重角色[3]。
為了了解大學生移動學習的現狀,調查問卷的設計從大學生對移動學習的認知程度、移動學習的效果以及移動學習的影響因素等方面進行綜合調查。問卷的實施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在校園內通過紙質文件,以班級形式進行發放和收取。二是通過郵件、QQ、微信等方式進行電子版傳輸,邀請省內各高校同學進行調查。學生范圍覆蓋文史類、理工類和藝術類。
此次調查共發放問卷287份,有效問卷共計272份,有效率為94.8%,大一學生56人,大二學生70人,大三學生89人,大四學生57人,其中包括男生103人,女生169人。文史類學生所占比例為33%,理工類占52%,藝術類占15%。調查結果從大學生對移動學習的認知程度、移動學習的效果以及大學生移動學習的影響因素這3個方面進行分析,具體結果如下。
3.1 對移動學習的認知程度分析
在移動學習中,學習者通過移動設備,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進行學習,而此類移動設備能夠有效地提供學習者需要學習的內容,并且能夠使學習者和教師進行有效地交互。鑒于此,筆者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調查學習者對移動學習的了解和認知程度,如表1所示。
調查顯示,當問及“對移動學習非常了解”時,仍有18%的同學持否認態度,而且,仍有40%以上的同學認為學校課程能滿足自己的需求,僅10%的同學對此完全持否認態度。將近30%的同學忽視使用移動設備查閱學習資料的重要性。近20%的同學對“學習隨時隨地發生”持懷疑態度。從這幾點可以充分說明,大學生對移動學習的了解程度不深,對移動學習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學校對移動學習的宣傳與支持力度不夠,沒有特意強調移動學習的重要性。

表1 大學生對移動學習了解和認知程度調查(%)Tab.1 Knowledge and cognition degree survey of college students on mobile learning( %)
在沒有學習目標的前提下,14%的同學認為學習不會發生,僅有14%的同學認為學習可以發生,也就是說有70%以上的同學對此觀點持懷疑態度,這說明了學習目標在大學生移動學習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沒有外界壓力的情況下,僅有24.6%的同學認為學習可以發生,將近70%的同學持懷疑態度,這也說明了大學生對移動學習的認知程度不夠,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傳統學習方式的長期束縛,大學生并沒有養成移動學習的習慣。
3.2 移動學習的效果分析
與傳統學習方式不同,移動學習方式具有多樣性。移動設備的多樣性決定了移動學習方式的多樣性。何種方式對大學生的學習更有幫助,調查結果如圖1所示。

圖1 移動學習方式調查Fig.1 Mobile learning ways survey
根據調查可看出,比較受歡迎的移動學習方式主要集中在特定的移動學習平臺、交流軟件和網上下載學習資源3個方面,可以看出,使用移動設備進行交流的方便性和獲得資源的難易性,對使用何種方式進行移動學習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表2 移動學習效果分析(%)Tab.2 Effective analysis of mobile learning( %)
從以上學習方式可以看出,移動學習具有隨機性,因此移動學習效果的評價不能像傳統學習方式一樣有既定的評價標準,只能從側面檢驗學習效果。為了更好地對移動學習效果進行評價,筆者主要從4個方面進行分析:學習興趣、知識的增長、學習自主性、知識的管理。結果如表2所示。
從以上調查中可以看出,“興趣是學習者最好的老師”,可是有27.3%的學習者并不認為移動學習激發了自己的學習興趣,持中立態度的占46.7%,由此可以看出,學習者并不認為移動學習方式可以激發自己的興趣。只有35%的學習者認為移動學習可以增長自己的知識,由此可見,學習者對移動學習并不信賴。40.3%的學習者認為移動學習可以提高學習的自主性,由此可見移動學習對發揮學習者學習的自主性有正向作用。而對于知識的管理,只有22%的學習者贊同可以更好地進行知識管理,大多數學習者認為效果不佳。因此,在學習興趣、知識的增長、學習的自主性以及知識的管理這4個方面,學習者進行移動學習的效果并不理想。
3.3 移動學習的影響因素分析
移動學習的影響因素有很多,總地來說可以分為兩大類: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內在因素主要是指學習者自身的因素,比如自主學習能力、自控能力等。外在因素主要是指影響學習者進行移動學習的外界環境和設備性能等。筆者根據實際情況,創設了一個有關移動學習影響因素的多選題,具體調查結果如圖2所示。

圖2 移動學習影響因素分析(%)Fig.2 Impact factor analysis of mobile learning( %)
從上述調查結果中可以看出,內在因素居于首位的是學習者認為移動學習所獲得的內容碎片化,因此影響了移動學習的效果。外在因素中學習環境居于首位,因此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至關重要。除此之外,增強學習者自控力,提高學習者自主學習能力,提升移動設備性能等也至關重要。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移動學習將越來越受重視,因此,首先需要學習者轉變自己的學習觀念,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學習方式中,提高移動學習的意識。其次,要激發自己學習的興趣,增強自己的學習自主性,找到適合自己的移動學習方法和技巧。除了自身的努力外,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促進大學生移動學習。
4.1 校方出臺相關政策,大力支持移動學習
在學校大環境下,受傳統教育的長期熏陶,使得教師的授課和學生的學習局限在了課堂上和紙質材料上,有些高校甚至明令禁止學生攜帶電腦、手機等移動設備進入課堂。以上種種都制約了移動學習的實施和發展,由此看來移動學習的實施和發展需要校方大力支持,移動設備走進教室勢在必行,對于教師布置的任務,學生使用移動設備查閱相關資料,在課堂上進行討論研究,不僅可以激發學習興趣,還可以促進知識的增長。
4.2 豐富移動學習方式,傳統與移動相結合
從以上的調查中可以發現,大學生移動學習方式比較單一,主要集中在上網查閱資料和使用相關軟件進行學習,都是線上的學習方式,學習者個體比較獨立,學習者之間缺乏協作與交流。因此,線上、線下相結合,傳統、移動相結合的學習方式更能提高學習者的學習效果。線上學習者根據任務查閱相關資料,撰寫筆記日志等,線下通過課堂學習、圖書館查閱資料、小組協作交流等方式進行知識鞏固。這種結合的方式不僅可以擴寬學習者的知識面,還可以提高學習效率。
4.3 加強校園數字化環境建設,為移動學習保駕護航
《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明確指出,到2020年綠色、文明、安全的數字化校園基本建成。為響應號召,各大高校數字化校園建設如火如荼,硬件基礎設施大量引進,光纖走進各個教學樓,有線網絡覆概率高達90%以上,但無線網絡覆蓋率卻很低,給學習者的移動學習帶來不便。因此校園內無線網絡覆蓋是實現移動學習的重要途徑。
4.4 創設移動學習平臺,開發系統化學習資源
從以上調查中可以看出,網上學習資源的碎片化是影響學習者移動學習的重要原因,因此,高校開發系統化的學習資源、建設適合自己的移動學習平臺迫在
眉睫,開發專門的學習平臺,學生根據個人賬戶登錄,將碎片化的知識保存進去,實現知識的系統化,也有利于知識的管理。另外,創造或購買一些資源也十分必要,例如專業性知識較強的MOOC平臺、精品課程、數字圖使館等都是學習者進行移動學習的重要途徑。
信息時代的到來,使移動學習越來越受大學生青睞,筆者通過對大學生移動學習的現狀進行調查分析,發現大學生移動學習中存在的諸多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對策,認為轉變大學生學習觀念至關重要,為學習者提供良好的軟件環境和硬件環境也是重中之重,希望得以重視。
參考文獻:
[1]王佑鎂.近二十年中國移動學習研究現狀與未來趨勢[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2,(1):49- 55.
[2]黃榮懷,Jyri Salomaa.移動學習——理論.現狀.趨勢[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3]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 2020)[DB/OL].http://www.edu.cn/ zong_he_870/20120330/t20120330_760603_5.shtml,2012- 05- 18/2016- 02- 12.
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research on college students' mobile learning
ZHOUHui- min1, WANGDong- mei1, ZHANGXin2
(1. Beihua University, Schoo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and Communication, Jilin 132000, China; 2. Education Institute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China)
Abstract:Mobile learning of China began in 2000, after nearly 20 years of development, has become a research area of multidisciplinary participation, multi- domain cross and multi- subject integration, and it is nowin the reflection period. By the form of questionnaires for current situation survey of college students' mobile learning,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hoping tobetter enhance the effect of mobile learning.
Key words:Mobile learning; Surveyofcurr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 8646(2016)09- 0047- 04
收稿日期:2016- 02- 24
通訊作者:王冬梅(1968-),女,吉林人,教授,碩士,主要從事信息技術、教育技術理論及應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