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靜
?
漢法運動事件口語表達的類型學研究
范靜
【摘要】本文從Talmy①Talmy, Leonard.Lexicalization patterns : Semantic structure in lexical forms.Language typology and syntactic description: Vol.3.Grammatical categories and the lexicon.Ed.Timothy Shopen.Cambridge: Cambridge UP, 1985, p.36-149 Talmy, Leonard.Path to realization : A typology of event conflation.Proceedings of the Seventeen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Berkeley: 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 1991, p.480-519.Talmy, Leonard.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 vol 1 and vol 2.Cambridge: MIT, 2000.所建構的運動事件框架理論和Slobin②Slobin, Dan Isaac.Two ways to travel : Verbs of motion in English and Spanish.Grammatical Construction: Their Form and Meanings.Ed.Shibatani Masayoshi and Sandra A.Thompson.Oxford: Oxford UP, 1996a, p.195-219.Slobin, Dan Isaac.From “thought and language” to “thinking for speaking”.Rethinking Linguistic Relativity.Ed.Gumperz John Joseph and Stephen C.Levinson.Cambridge: Cambridge UP, 1996b, p.70-96.Slobin, Dan Isaac.The many ways to search for a frog: Linguistic typology and the expression of motion events.Relating events in narrative: Typological and contextual perspectives.Ed.Str?mqvist Sven and Ludo Verhoeven.Mahwah: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2004, p.219-217.提出的語言-思維關系假說出發,采用中法本族語者口述的“青蛙故事”,對其產出的運動事件表達情況進行分析整理。參照Slobin前期研究結果,主要在運動動詞使用、背景成分描述、特定情節分段敘述和運動背景描寫四個方面進行漢法對比,兼顧量化研究及質性研究,力求探尋漢法運動事件口語表達中兩門語言特有的表達模式,揭示漢語和法語的語言類型學特征。
【關鍵詞】運動事件 類型學 詞匯化模式 法漢對比
[Résumé]Ce présent travail se base sur la typologie dichotomique de Talmy à propos des événements du déplacement et sur la conception ? thinking for speaking ? de Slobin.Par la méthode ? Frog, where are you ? ?③Mayer, Mercer.Frog, where are you ? New York: Dial, 1969., nous travaillons sur les narrations des natifs chinois et fran?ais et analysons les résultats des comparaisons entre ces deux langues.En se référant aux acquis des recherches de Slobin, nous faisons des comparaisons sur ces quatre plans : l’emploi des verbes du déplacement, la description des éléments du FOND dans les propositions individuelles, la segmentation narrative de la scène du cerf, et la description du cadre physique où se passe l’événement du déplacement.Notre travail tient compte donc à la fois des études quantitatives et qualitatives, dans le but de révéler les caractéristiques typologiques de ces deux langues en explorant leurs modèles spécifiques concernant les expressions des événements du déplacement à l’oral.
認知語言學家認為人類最基本的經歷就是對自己身體和周圍空間的理解,因此人類最初獲得的是空間經驗,并成為人類理解其他概念的基礎和源泉。Lakoff①Lakoff George.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Chicago: Chicago UP, 1987, p.283.將這種在空間關系基礎上進行范疇化和概念化的假設稱為 “Spatialization of Form Hypothesis”- “形式空間化假設”。在豐富的空間經驗中,運動事件當屬人類最早認知的事件之一,其基礎性、廣泛性、客觀性引起了眾多認知語言學家的關注,他們在此領域展開了一系列研究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研究人員發現,面對同一客觀運動事件,不同語言在語言編碼表征上采用的手段不盡相同,呈現出不同特點。因此,近年來認知語言學研究越來越集中在運動概念化和運動事件詞匯化模式上,探尋兩者之間的聯系,尤其是不同語言在運動事件詞匯化語言編碼手段上的差異性,及其此種差異性對語者思維和語言習得產生的影響。在此類研究中,影響最廣泛、最著名的當屬Talmy的運動事件框架理論和Slobin提出的語言-思維關系假說。本研究旨在從Talmy的理論框架出發,遵循Slobin的研究范式,探尋漢法在運動事件口語表達中呈現出來的類型學特點,分析這兩種語言在運動事件類型學中的位置。
Talmy認為運動事件是一種基本認知模式,并將其定義為 “a situation containing motion and the continuation of stationary location”②Talmy, Leonard.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 vol 1.Cambridge: MIT, 2000, p.25.。一個基本的運動事件由四個語義成分構成,分別是:運動物體 – 圖形(Figure),運動物體的參照物 – 背景(Ground), 物體運動遵循的軌跡 – 路徑(Path),以及運動本身 – 運動(Motion)③“運動”語義成分被認為包括“移動”和“處所”兩個值。。此外,一個運動事件還可具備其副事件(Co-event),對主事件起詳述說明的作用,包括運動的方式(Manner) 和運動的原因(Cause)。如:
(1) 圖形 運動 + 方式 路徑 背景
The bottle floated into the hole.
(譯文:瓶子漂進了洞里。)
(2) 圖形 運動 + 方式 路徑 背景
小明 走 出了 房間。
(3) 圖形 運動 + 路徑 背景
Sophie est entrée à la maison.
(譯文:蘇菲進了家里。)
(4) 圖形 運動 + 路徑 背景 方式
Le gar?on est venu à la maison en courant.
(譯文:男孩跑著來到了家里。)
(5) 圖形 運動 + 原因 背景
Le cahier est jeté par terre.
(譯文:本子被扔到了地上。)
在運動事件的所有概念成分中,路徑起著核心圖式和事件構架的作用,因而被Talmy認為是整個運動事件概念成分中最核心、最基本的語義成分。他根據不同語言對于運動事件中路徑概念成分的典型編碼方式,將語言分為兩大類:衛星框架語(satellite-framed languages) 和動詞框架語(verb-framed languages)①Talmy, Leonard.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 vol 2.Cambridge: MIT, 2000, p.222.。前者對路徑的典型表達方式是通過動詞的附加成分(satellite)表達,包括小品詞、詞綴等,主要涵蓋英語、羅曼語之外的印歐語言、漢語等;而后者對路徑的典型表達方式用句中主要動詞表達,主要涵蓋羅曼語(包括法語)、閃族語、韓語等。在衛星框架語中,英語被認為最典型,而在動詞框架語中,西班牙語則最典型。如:
(6) 圖形 運動 + 方式 路徑 背景
The boy ran down the slope.
(譯文:男孩跑下了斜坡。)
(7) 圖形 運動 + 路徑 背景 方式
La botella salio de la cueva flotando. (Talmy, 2000II, 49)
(譯文:瓶子從洞里漂出來了。)
英語通過run這一句中主要動詞表達了運動和方式兩個概念成分,而路徑則由介詞out表達。西班牙語與則不同,句中主要動詞salio表達了運動和路徑兩個概念成分,而方式則由副詞短語flotando這一動詞附加成分表達。Talmy這一以運動事件構建為基礎的兩分分類法在此領域具有開創性,吸引了眾多學者關注。雖然Talmy這一分類法強調以路徑的典型表達方式為依據來劃分語言類型,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眾多語言中仍存在許多非典型表達方式,影響對語言歸類的判斷。許多學者就這一現象對Talmy的語言分類理論提出了補充,其中以Slobin提出的語言-思維關系假說影響最為廣泛。他提出即時思維(thinking for speaking)概念,認為在交際中人們的即時思維方式會受到語言編碼可及性的影響。他將Talmy語言分類法中兩種語言類型的典型語言英語和西班牙語進行對比研究,并基于此提出了專門針對漢語這類連動式結構語言(serial verb language)的等義框架語言類型(equipollently-framed language)②Slobin, Dan Isaac.The many ways to search for a frog: Linguistic typology and the expression of motion events.Relating events in narrative: Typological and contextual perspectives.Ed.Str?mqvist Sven and Ludo Verhoeven.Mahwah: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2004, p.219-217.。
在Talmy的語言類型分類法理論框架下,眾多學者對漢語類型歸屬一直存在爭議。Talmy將漢語運動事件表達中常用的動趨式結構(例如:例句2中的“走出”)中的趨向動詞“出”歸為動詞附加成分,因此將漢語納入衛星框架語類型。漢語研究學者主要在動趨式結構中趨向動詞的歸屬問題上(應屬主要動詞還是動詞附加成分)未達成共識。戴浩一③Tai, James H-Y.Cognitive relativism : Resultative construction in Chinese.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2003, p.301-316.基于漢語動趨式中第二個動詞可以獨立使用的現象(如:她出了門。)提出漢語首先當屬動詞框架語言,其次才屬衛星框架語言。針對此現象,Slobin提出在漢語這種連動式語言中主要動詞和附加成分是均等的兩個成分,在運動事件表達中發揮著同樣重要的作用,因此把此類語言歸為第三種類型即等義框架語言類型。
依據Talmy的語言類型分類,法語被認為主要通過動詞或動詞詞根表達路徑語義成分的語言,如例句3和4中,動詞“entrer”和“venir”同時表達了運動本身和路徑兩個語義成分,因此法語被歸入動詞框架語言。但法語中除了有諸如例3 - 例5中的用法外,還存在用動詞詞根表達方式語義成分而用詞綴表達路徑的形式,如例8中的動詞“accourir”的詞根“courir”表達了方式和運動語義成分,而路徑則由詞綴“ac-”表達, 表示運動的目標。在Talmy的理論框架中,詞綴被歸入衛星成分,法語中類似例8的表達方式具有衛星框架語特征。
(8) 圖形 路徑 運動 + 方式 背景
Il a ac- couru à(vers)①根據Slobin的理論框架,此句中介詞à只表示方向,不歸類為表示路徑的成分。sa mère.
(譯文:他跑向了母親。)
對于法語此種分類方法的討論和爭議并沒有針對漢語歸類那般激烈,研究法語的學者們更多的是將Talmy對法語歸類方法進行整理和補充。如Kopecka②Kopecka, Anetta.étude typologique de l’expression de l’espace : Localisation et déplacement en fran?ais et en polonais.Thèse de doctorat, Université Lumière Lyon2, 2004, p.211-214.在將法語和波蘭語進行類型學對比分析的基礎上,提出雖然法語運動事件表達中存在兩種語言類型表達并用的情況,我們不能片面生硬地將法語歸入哪一個類型,而應將法語類型特征看成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法語類型特征呈現出由衛星框架語特性逐步發展為動詞框架語特性的過程。
目前,針對運動事件的類型學研究多針對西方語言,或西方語言之間的對比研究。中西語言的此類對比研究多集中在英漢之間,罕有漢法之間的類型學對比實證研究。本研究嘗試在漢法類型學對比研究方面做出積極探索。
1)研究問題
本研究擬在類型學理論框架下,參照前人對比研究思路,以實證研究為方法,兼顧量化及質性分析,力求探尋漢法運動事件口語表達中兩門語言特有的詞匯化模式,揭示漢語和法語的語言類型學特征。
2)研究對象
漢語和法語本族成人語者各12人③由于條件限制,其中一名法語成人語料來自CHILDES語料庫(Child Language Exchange System),詳見網址http://childes.talkbank.org/data/Frogs/。(年齡為20-30歲)參加本次實驗。
3)數據收集與分析
上述受試被要求閱讀一本沒有文字的連環畫,名為 ? Frog, where are you ??④Mayer, Mercer.Frog, where are you ? New York: Dial, 1969.。該故事書由24張圖片組成,講述的是一個小男孩和他的小狗一起尋找青蛙的故事,故事中包含大量的運動事件。實驗采用一對一進行的方式,每位受試被引導者要求先逐頁閱讀該故事書,然后引導者針對受試提出的關鍵名詞做出說明,以便能順利產出語言樣本。隨后要求受試想象面對一位不了解該故事的第三方口頭敘述該故事,受試所做的口頭陳述被同步錄音供后續分析。研究者將口語語料轉寫為文本,每組各產出12篇完整文本。并參照Berman 和Slobin⑤Berman, Ruth A.and Dan Isaac Slobin.Relating Events in Narrative: A Crosslinguistic, Developmental Study.Hillsdale: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94, p.655-664.的方法將文本劃分為分句,挑選出其中描述運動事件的分句進行分析。分別統計了運動動詞使用的類符數和總體分布、運動背景成分的描述分布特征、特定故事情節運動事件分段或合并敘述方式和該情節運動與物理場景靜態描寫的分布特征。
1)運動動詞使用情況
本研究分析的運動動詞包括自動類動詞(如“走”、“aller”)和致動類動詞(如“扔”、“emmener”)。統計表明,漢語本族語者產出了共95類運動動詞(見表1),其中32類路徑動詞,32類方式動詞,37類原因動詞①這三類運動動詞主要指在動詞詞根中包含路徑、方式、原因這三種語義成分的動詞。;法語本族語者共產出了69類運動動詞(見表2),其中路徑動詞31類,方式動詞14類,原因動詞21類,同時表達路徑和方式的動詞1類,同時表達路徑和原因的動詞2類。兩門語言就運動動詞種類使用而言,差異顯著。

表1 漢語運動動詞使用情況

表2 法語運動動詞使用情況

同時表達路徑和原因的動詞lever, soulever(2)
根據Slobin的英西對比結果可以發現,英語作為典型的衛星框架語言,擁有豐富種類的運動動詞,尤其是方式動詞;相比之下,西班牙語作為典型的動詞框架語言,擁有的運動動詞種類相對較少,尤其是方式動詞,但是路徑動詞相對較豐富。這是由于衛星框架語主要在動詞附加成分中表達路徑,而在主要動詞或詞根中表達其他成分,尤其是方式。而動詞框架語則主要在主要動詞或者詞根中表達路徑,而在動詞的附加成分中表達其它概念成分。參照此研究結果,我們可以發現,漢語在使用動詞種類方面呈現出衛星框架語特征,而法語卻表現出動詞框架語特征。
此外,在研究中我們發現,漢語中運動事件可以使用單個的運動動詞①在本研究中,運動動詞單獨使用時,我們將其歸入V1中進行統計。表達(36.8%),如:爬、搖、上;但使用最頻繁的是動趨式結構(63.2%),即一個副事件動詞(V1)+一個或者幾個趨向動詞②漢語研究者一致認為,漢語中的趨向動詞是一個數量固定的集合,包括來、去、上、下、進、出、回、過、起、開、到。(V2),如:跑來、跳上、走出去。在此基礎上,我們進一步研究運動事件各概念語義成分在主要動詞及其附加成分之間的分布 (如表2,表3):綜合這兩種情況,可以發現路徑語義陳分在V2中出現的頻率最高,如果按照Talmy的分類法將V2看作動詞V1的附加陳分,漢語確實具有較明顯的衛星框架語特征。而在法語中,類似中文的動趨式類的動詞組合很少出現(5.8%),運動動詞多單獨使用(94.2%)。整體上,運動事件各概念成分表征呈現出較復雜的情況,主要動詞和動詞附件成分中可表征的語義成分較多,但路徑成分仍主要通過主要動詞表達(39.4%)。根據Talmy的分類標準,法語呈現出較強的動詞框架語特征。

表2 漢語運動事件各語義成分分布圖

表3 法語運動事件各語義成分分布圖
2)背景成分描述
Slobin在對英西對比研究中,將受試對故事的陳述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帶有背景成分①背景成分包括起點、過程和目標。的描述‘Plus-ground’,一類是不帶有背景成分的描述‘Minus-ground’②包括僅含有運動方向的描述。。其中,成人在英語故事敘述中多用‘Plus-ground’(82%),而在西班牙語故事敘述中多用‘Minus-ground’。英語中帶有運動背景成分描寫的語句普遍涉及2到3個成分,而在西班牙語故事敘述的語句中,同時出現2個背景成分非常罕見。經本研究統計,成人在漢法故事敘述中此兩項的差異并不突出:中文‘Minus-ground’占47.8% (如例9),‘Plus-ground’占52.2% (如例10);法語中‘Minus-ground’占45.9% (如例12),‘Plus-ground’占54.1% (如例13)。但是如果進一步研究其各背景成分描寫分布,我們可以發現,漢語中帶有背景成分描寫的語句中雖然主要涉及一個背景成分,但是同時存在帶有2個背景成分描寫的語句 (如例11);相反,法語故事敘述中帶有背景描寫的語句至多只涉及一個背景成分 (如例13)。針對此結果,參照Slobin的研究,可以表明,漢語呈現出相對明顯的衛星框架語特征,而法語呈現出相對明顯的動詞框架語特征。
(9)突然蹦出來一只鼴鼠③此句中陳述者只是描述了運動的路徑,但并沒有提到任何背景成分。。
(10)他爬上了高高的樹干兒④此句中陳述者描述了運動的目標是“高高的樹干兒”。。
(11)于是他們就這樣從屋里找到了屋外⑤此句中陳述者不僅描述了運動的起點“屋里”,同時還描述了運動的目標“屋外”。。
(12)Le nid tombe⑥此句中陳述者只是通過動詞“tomber”描述了運動的路徑,并沒有提到任何運動背景成分。.
(譯文:鳥窩掉下來。)
(13)Et là le chien tombe de la fenêtre avec le poids du bocal⑦此句中陳述者通過介詞結構“de la fenêtre”描述了運動的起點是“la fenêtre”。.
(譯文:于是狗就戴著罐子從窗戶上掉下來。)
3)特定情節分段敘述
Slobin在英西對比研究中,針對青蛙故事中的懸崖情節進行了一系列分析,其中包括對該情節中連續發生的運動事件的分段敘述分析。懸崖情節涵蓋故事書中的第13頁至第18頁,Slobin將其詳盡劃分為6個敘述段:1.小鹿開始奔跑;2.小鹿奔跑著,頭頂帶著小男孩;3.小鹿在懸崖邊停下;4.小鹿將小男孩扔了下去;5.小男孩和小狗都掉了下去;6.小男孩和小狗落到了水中。Slobin①Slobin, Dan Isaac.Mind, code and text.Ed.Bybee Joan et al.Essays on language function and language type: Dedicated to T.Givón.Amsterdam: John Benjamins.1997, p.437-467.以此為標準分析英西故事敘述中對該特定情節的分段情況,結果表明,在英語成人本族語者對該情節的敘述中,分段數量都大于3段,平均分段數為3.0。但是只有75%的西班牙語成人本族語者對該情節的分段敘述大于3段,平均分段數僅為2.1。
在本研究中,我們采用同樣的標準分析漢法成人本族語者對該情節的分段情況(如表4、表5),結果發現,兩門語言的受試對象對該情節的分段數目都較多,平均分段數分別為:漢語3.7,法語3.4,均高于Slobin研究統計中的英西平均數,這說明漢法在此方面都呈現出衛星框架語特征。但如果將漢法兩者間進行比較,可以發現,漢語的平均分段數高于法語,漢語的衛星框架語特征更明顯,法語的衛星框架語特征相對較弱。

表4 懸崖情節中漢語成人本族語者分段情況

表5 懸崖情節中法語成人本族語者分段情況
4)物理場景描寫
Slobin在其對懸崖情節研究中還針對該情節中發生的運動事件的物理場景描寫進行對比分析。研究表明,25%的西班牙語成人本族語者在敘述中對該物理場景進行了描寫,而沒有一位英語成人本族語者在敘述中做了此類描寫。Slobin認為,背景故事敘述中的背景成分描寫和運動事件物理場景描寫可以讓人推導出運動事件的路徑。動詞框架語正是運用此種方式來彌補在背景成分描寫中的不足。
漢法對比研究結果顯示(如表6、表7),兩門語言的懸崖情節敘述中都較多的運用了物理場景描寫(漢語中占42%,法語占25%),可見例14和例15。參照Slobin的研究結果可以發現,漢法都表現出動詞框架語的特征。但漢語中的物理場景描寫比例比法語中的還要高,這表明漢語呈現出的動詞框架語特征較強,而法語相對較弱。
(14)小男孩和狗狗一起掉到了懸崖下面的水潭里面②在本句中“懸崖下面的水潭里面”是對運動的物理背景描寫,通過此描寫我們可以推斷出運動的路徑是從上到下。.
(15) Et il jeta à la fois l’enfant et le chien à l’intérieur du gouffre au fond duquel se trouvait unmarécage①在本句中“au fond duquel se trouvait un marécage”是對該運動的物理背景描寫,通過此描寫我們也可以推斷出運動的路徑是從上到下。.
(譯文:他將孩子和狗一起扔到了深坑里,在深坑的底部是一個泥塘。)

表6 懸崖情節中漢語成人本族語者物理場景描寫情況

表7 懸崖情節中法語成人本族語者物理場景描寫情況
本研究采用誘發性口頭敘述的方法收集漢法成人本族語者的文本,進行量化和質性的對比研究,考查了漢法在運動事件口語表達中呈現的類型學特點。結果顯示,在運動動詞使用、背景成分描述、特定情節分段敘述方面,漢語表現出明顯的衛星框架語類型特征;而法語在運動動詞使用、背景成分描述和物理場景描寫方面則表現出較強的動詞框架語類型特征。在研究中,我們發現采用誘發性口頭敘述方法存在一定弊端,受試對象易受到時間和心理壓力的影響,而影響其口語文本產出。因此,如果能結合其他情境下的受試文本產出進行對比研究,將能更好地呈現漢法運動事件表達的類型學特點,這也將成為我們后續研究的主要內容。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外語學院
(責任編輯:吳泓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