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貞虎
五年前,我在重慶萬州大山里的一所鄉村小學任教。這里沒有大都市的喧嚷嘈雜,也沒有大城市的豐富資源,有的只是好山好水好自然。鄉村小學孩子的家長大多以務農為主,也極愿意花時間陪伴孩子,參與他們的成長并為他們的黃金歲月增加美好回憶。
“繪本旅游”這個想法的起源是,在我們學校低年級的教學主題“長大的秘密”里有一個環節—“寶寶是怎么來的?”上課時我問學生們:“你是怎么來的?”這些山里的孩子們有著無限的想象力,以及懵懵懂懂的概念,或是停留在表面的認知,便七嘴八舌地說:“從媽媽的肚子來的啊!”他們的童言童語帶著天真,也帶著想象,更帶著極大的探索欲。
記得幼教先輩蒙特梭利博士曾強調:要讓孩子認識真實的世界,并且用他們能理解的方式來認識。于是,我以兩本翻譯的繪本:《小威向前沖》和《寶寶:我是怎么來的?》帶入這個主題。這兩本書很清楚地交代了精卵結合與受孕過程,我希望可以借此幫助孩子在這個主題里獲得正確的觀念。
繪本的確是很好的媒介,學生們不但達到了我所設定的期待,即從繪本里清楚地認識到身體器官的功能及重要性,更對于故事內容有很豐富的思考,還把自己的想法及故事里所傳遞的訊息用圖畫方式表達出來。
看到學生們對繪本有如此熱烈的回應,我思考著,假若家長也能參與我們精彩的教學活動該多好。如何讓家長陪著孩子一起讀這兩本書?“讓繪本去旅行”的想法由此而生。當然,我期待孩子可以跟家長在共讀中延伸出更多相關的話題,這樣不僅可以增進孩子的語言能力、認知能力,也可以通過親子共讀增進彼此情感。
于是,我告訴學生,我們要進行“繪本旅行”活動,他們是主角。我把這兩本繪本分別裝進兩個紙袋里,并附上一張張旅行日志單,然后讓書輪流跟著孩子回家,開始“旅行”。日志單主要是希望留下家長與孩子互動時的各種記錄,家長可以用文字寫下來,或是讓孩子畫圖,然后再附上文字說明,這樣,日后孩子可以回憶起與家長共讀時的體驗。
班上共有19名學生,而《小威向前沖》的日志單就有15份回饋,另一本《寶寶:我是怎么來的?》也有13份回饋。兩本書的日志單里滿滿都是家長的文字記錄,他們把與孩子共讀的情形詳細地寫在上面,并且不吝于給別的家庭傳閱分享。只要出現孩子畫的圖,家長都會加上文字注明,真的是圖文并茂!如果日志單畫滿了,家長會再加一頁紙,寫滿文字,為孩子留下每個片段的痕跡。這些點滴讓我為家長們的用心動容。
在學生家長中,有一些媽媽受限于知識的匱乏,對我們的活動反映有心無力,但當我把繪本交到她們的手中并告知活動內容時,這些媽媽們并沒有因此而拒絕,反而想盡方法幫助孩子完成任務。一年級的秀秀(化名)把書帶回學校的那個早晨,她開心地告訴我說:“王老師,昨天我爸爸講故事給我聽了!”這句話她講了好多次,身為老師的我可以明顯感受到她對爸爸可以陪她共讀表現出極大的快樂,于是,我對她說:“爸爸講故事給你聽,你很開心,對不對?”秀秀認真地點點頭并回答:“爸爸講給我和媽媽聽!”放學時,我和秀秀的媽媽提到這件事,媽媽笑著說:“對啊,昨天她爸爸跟她講的,爸爸那個單子寫了好久。”這是多么溫馨的一幅家庭景象啊!父親念故事書給妻子和女兒聽,不單單凝聚了家人的關系,讓親情升溫,也傳遞出父親是如何看重孩子的學習。除了秀秀外,還有好幾位孩子也都是由父親或爺爺陪著共讀的。繪本成為聯結家中每一分子的線!
一位母親在日志單里分享說:“帶回家的繪本使我和讀小學的女兒有了更多的對話,女兒提出很多性教育方面的疑惑,做母親的借此可以給孩子正確的觀念,并適時地教導孩子如何保護自己的身體!”
這個活動讓身為教師的我有不少收獲—學生們沉浸在共讀的喜悅里,拉近了家庭的親子情感,家長在活動上的支持與肯定,這些無疑是推動我在教學領域不斷耕耘的動力。
活動到此并沒有結束,它甚至還帶來了延宕效應。學生小霖(化名)在家和小伙伴玩踢球,因為起沖突就踢了對方的胯下。家長看到后趕緊制止并對小霖說:“不許踢人!你踢壞人家‘小鳥怎么辦?上次老師不是說‘小鳥旁邊是精子住的地方嗎?你把它踢壞了,人家的精子住哪里?”小霖聽到這句話后立刻沉默不語。媽媽接著說:“你把人家‘小鳥踢壞掉,人家用哪里尿尿?”哪知小霖回答:“用鼻子尿尿啊!”當家長與我分享這段與孩子的對話時,雖然覺得學生的童言童語及思考模式很幼稚可笑,但我也看到“繪本旅游”所散發出的后續效應:親子共讀讓家長和孩子對身體構造與功能建立了學生能理解的共識,并形成了在緊要時刻保護身體的觀念,小霖因為媽媽的提醒也意識到了自己的不當行為。
在大山深處,除了有“好山好水好自然”的天然環境外,還有一群愿意用時間、實際行動來陪伴孩子成長的家長們—以“繪本共讀”的方式,辛勤地為孩子的一言一行作記錄,增加孩子美好童年回憶的這群用心、努力、認真的家長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