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妍 楊志民
(1 景德鎮陶瓷學院(知識產權信息中心) 江西 景德鎮 333001) (2 景德鎮陶瓷學院 江西 景德鎮 333001)
從專利申請的視角看陶瓷企業的發展*
何 妍1楊志民2
(1 景德鎮陶瓷學院(知識產權信息中心) 江西 景德鎮 333001) (2 景德鎮陶瓷學院 江西 景德鎮 333001)
隨著知識經濟的興起,專利已經成為衡量一個企業、一個地區的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標準。筆者以陶瓷專利量為基礎,并結合在各個階段專利申請人的對比,并分析我國陶瓷企業所存在的問題。最后結合實際,提出我國企業在專利管理道路上所需要注意的幾點建議。
專利制度 專利申請 企業 管理
隨著知識經濟的興起,專利的多少已經成為衡量一個企業、一個地區的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一個企業申請和擁有專利的數量、運用專利制度的能力和水平,已成為這個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和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之一。筆者以我國專利制度建設的進程為基礎,結合在各個階段專利申請量的對比,分析了我國企業所存在的問題。最后結合實際應用,提出我國企業在專利管理道路上所需要注意的幾點建議。
1979年7月7日,鄧小平率領中國代表團訪問美國,簽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貿易關系協定》,這一舉措為我國建立和實施知識產權制度奠定了基礎。雖然歷經曲折,但是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的出臺對于中國專利申請來說可謂是個轉折點,并刷新了中國專利申請0記錄的歷史。1985年國內外專利申請總量為1 398 331件,而中國專利申請總量也在一年之內達到了30 287件,其中中國大陸專利申請總量為19 234件,而陶瓷方面專利申請量為975件。
專利本身其實就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搶得了專利權也就占據了市場。日本就是一個商業嗅覺異常靈敏的國家,與在其他領域一樣,日本在陶瓷領域的專利也占了較大份額。而中國的企業則僅一家在申請人前10名中,其中更多的則是科研院所和高校(見表1)。

表1 1985年陶瓷專利申請人分布情況表Tab.1 The distribution of ceramic patent applicants in 1985
1992年國內外專利申請總量為1 534 889件,陶瓷專利申請量為1 893件,中國的企業從1985年的僅1家在申請人前十名增長到3家(見表2)。從1986~1992年,專利申請的年均增長率為13%,然而由于中國的專利還只是停留在外觀設計的層面上,例如啟東市陶瓷廠的42件專利和諸城市陶瓷廠的9件專利均為外觀設計,因此日本占據絕大多數市場的局面也一直未被打破。

表2 1992年陶瓷專利申請人分布情況表Tab.2 The distribution of ceramic patent applicants in 1992
造成上述問題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當時的經濟政策在一定程度影響著我國企業對專利申請的積極性,借用原中國專利局局長姜穎的話:“從我國的基本國情出發,借鑒有關國際條約,建議對與國有企業改革、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精神不相適應的有關規定進行修改”。也是因為在這種精神的指導下,200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進行了第2次修改,其中對關鍵的第6條“關于國有單位專利權歸屬”的修改,以及又在其基礎上增加了“利用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所完成的發明創造,單位與發明人或者設計人訂有合同,對申請專利的權利和專利權的歸屬作出約定的,從其約定”。與此同時,伴隨著社會整體法制觀念的進步,進一步促使了專利申請量的大幅提高。2003年陶瓷專利的申請量達到了10 650件,相對于1985年專利的申請量增加了9倍多。
值得一提的是,新中源的董事長霍鐮泉,他在2003年專利申請人中排名第一(見表3)。霍鐮泉使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廠,一躍成為集技工貿于一體的知名公司,有人認為他是借著改革開放的東風,這話固然不錯,但更為關鍵的是在早期他就開始注重對技術的投入。他擁有完善的科研開發設施和高效率的科技創新隊伍,使其公司具備較強的開發創新產品的能力,同時也為后期新中源企業的“建陶航母”稱號埋下了伏筆。

表3 2003年陶瓷專利申請人分布情況表Tab.3 The distribution of ceramic patent applicants in 2003
直到2008年6月5日,國務院發布《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1],中國專利事業才逐步與國內法制和法治建設達到同步成長,并實現了促進經濟增長以及與國際標準的接軌的目標。

表4 2010年陶瓷專利申請人分布情況表Tab.4 The distribution of ceramic patent applicants in 2010
2003年陶瓷專利申請量為27 781件,排在前10名的陶瓷企業中僅有1家是日本的公司,其余的7名均是中國的企業或者個人(見表4)。

表5 2015年陶瓷專利申請人分布情況表Tab.5 The distribution of ceramic patent applicants in 2015
從表5可以看出,從過去的30年里,中國的專利制度已經從適用發展中國家標準轉為適用國際標準,而專利申請也從僅注重申請數量轉為注重申請質量,從以院校、科研院所申請專利為主力逐步轉變為以市場主體企業為主力。
這一系列過程不僅體現了我國專利制度運行的良好狀態,還體現了中國專利制度的建立與發展同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同步進行。盡管我們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是仍應看到,發展是循環往復螺旋上升的,如果停留在原地固步自封,那就等于是退步。
2.1 企業知識產權改革發展,知識產權制度是根本
從上述的數據變化過程中可以看出,制度對于一個國家的專利申請有著促進作用,因為它是確保人們知道應該如何操作的關鍵。沒有制度管理就容易引起混亂,從而就有人渾水摸魚。但值得注意的是,知識產權制度并不是一成不變的,由于各個地區的環境和實際情況不同,其模式也大相徑庭。因此,推進知識產權制度建設,必須結合各地的環境和實際情況,否則會削足適履、得不償失。
因此,《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中所提的“職務發明條例”的制定等需盡快提上日程[2]。建設創新型國家與提升我國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能力緊密相聯,其中提高創造能力是重中之重。如若不著力從知識產權制度上提高全國人民的創新意識, 挖掘人的創新潛力,一切努力則有可能事倍而功半。
2.2 加強企業與高校的協同創新
協同創新是指通過政府、企業、科研院所、普通高校和中介機構等的協同作用和資源共享,達到整體大于部分的協作效果,從而實現資源最優化配置和創新價值最大化的目標。
早在2011年4月24日,胡錦濤總書記就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大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并明確提出:“要積極推動協同創新,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和政策項目引導,鼓勵髙校同科研機構、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建立協同創新的戰略聯盟,促進資源共享,聯合開展重大科研項目攻關,在關鍵領域取得實質性成果,努力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做出積極貢獻。”
目前我國協同創新活動還處于起步階段,盡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我國的協同創新活動目前仍面臨著不少問題和困境。這些問題和困境既有體制機制上的原因,也有制度等其他方面的原因。因此,對我國協同創新與高水平大學建設進行系統研究并探索協同創新的理論淵源;分析我國協同創新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吸取國外高水平大學建設中協同創新的有益經驗;以及針對問題和不足的深層次原因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建議。這些對于我們進一步推進我國協同創新活動具有十分重要的實際意義。
2.3 根據實際需要,重視知識產權人才的引進
企業普遍缺乏知識產權專門管理機構和專職人員,知識產權管理力度也不夠強。大部分陶瓷企業都沒有專門的知識產權管理機構,一般都是由公司某些技術部門的高管分管。而這些負責知識產權管理工作人員往往都技術專業知識強,但知識產權專業知識匱乏,因此導致在實際操作中,很難發現市場有侵犯自己知識產權的情況。
鑒于上述問題,高校專利人才的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并且由于企業一般都是從高校中挑選出優秀的人才并加以培養作為己用,因此學生可以在學好自己的專業課的同時兼顧專利方面的知識。而且通過對檢索、撰寫專利知識方面的學習,其本身的專業素養也能得到一定的提高。
一個企業要想在不斷變革的環境中平穩快速地發展,勢必需要與政府共同建立健全的區域性的知識產權管理模式。通過以上方式,改變政府脫離企業而對專利進行修改從而不能滿足企業對專利的實際需求的作法;提高企業對知識產權管理方面的能力,創建一個由政府協調、企業自強的、擁有良好知識產權管理的企業發展新環境。唯有這樣,形成多方聯動、協調運作才能真正地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
1 國務院.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中華商標,2008(7):13~15
2 文希凱.中國專利制度30年的法治軌跡.太原科技,2009(12):18~20
3 高魯軍.淺析企業知識產權管理規范.中國發明與專利,2014(8):6~8
4 浙江省知識產權研究與服務中心課題組.試論浙江省知識產權維權援助體系建設.當代社會視野,2014(9):14~16
5 景德鎮市政府.景德鎮陶瓷知識產權保護辦法.江蘇陶瓷,2008(6):10~12
The Development of Ceramic Enterpri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tent Application
He Yan1, Yang Zhimin2
(1 Jingdezhen Ceramic Institute (The Center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formation,Jiangxi,Jingdezhen,333001) (2 Jiangdezhen Ceramic Institute,Jiangxi,Jingdezhen,333001))
With the rising of knowledge economy, paten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ompetence standard measuring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an enterprise, a region. This article, which is based on ceramic patent quantity, combined the comparison of patent applicants in each phase and analy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Chinese enterprises.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fact, it made some suggestions of Chinese enterprises in the patent management process.
Patent system; Patent application; Enterprise; Management
何妍(1985-),碩士,專利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專利申請、專利分析數據建設。
TQ174
B
1002-2872(2016)04-002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