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城市市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不斷提升,交通出行的多元化、優質化訴求凸顯,慢行交通在城市交通系統中的地位不斷提升。以此同時,旅游由觀光向休閑的方式轉變,人們對旅游目的地城市環境要求的提高,也要求旅游城市的慢行系統更加便利和人性化。本文以安慶市為例,在對城市慢行系統現狀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制定了慢行系統發展的目標,并提出了具體的系統建設方案與措施。
關鍵詞:城市交通;旅游城市;慢行交通;規劃
中圖分類號:U 491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15-000-01
一、引言
我國城市發展已經進入新的發展時期。城市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轉向以人為本,著力提高城市發展持續性、宜居性。[1]近年來, 國內大量城市開展了新一輪的總規修編,對旅游、宜居的重視程度空前提高。安慶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該市編制了新一輪的城市總規,其中特別提出了“構筑以人為本的慢行交通空間,提升慢行交通品質”策略。[2]本文以安慶市為例,研究旅游城市的慢行交通系統規劃方法,以期為類似城市所借鑒。[3]
二、現狀分析
1.人行交通
安慶市城區居民交通出行平均時間約22.1分鐘,平均出行距離為3.62km,步行平均時長約為14.5分鐘,步行平均出行距離為1.2km,步行占到所有交通出行方式的26.9%,步行成為了安慶市居民出行的主要出行方式之一。安慶市中心城區的幾乎所有道路都設置了人行道,大部分主要干道在斷面上采用的是機非分隔的設置方式。
2.非機動車交通
非機動車平均出行時長均在18-24分鐘,平均出行距離4.1km,非機動車出行占到所有交通出行方式的37.7%,其中助動車和電動車占30.3%。電動自行車出行成為了安慶市城區居民出行的主最要出行方式。
電動自行車是近年來迅猛增長的一種交通工具,由于購置和使用費用低、速度較自行車快,廣受市民歡迎。截至2013年11月底,安慶市區共有電動車142595輛,該數據不包括未上牌照的電動車。中心城區大部分干道設置有非機動車道,部分道路未設置非機動車道,特別是老城區。
3.存在問題
(1)部分道路存在慢行交通設施缺乏或不足問題?,F狀老城區部分道路缺乏人行道或機動車道,導致行人或機動車通行不便,非機動車駛入機動車道,影響道路通行和交通安全。
(2)行人過街設施安全性有待提高。行人過街設施包括人行橫道、人行天橋、人行地道等,是步行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過街設施間距不合理(龍眠山路、集賢路、菱湖北路、皖江大道等)、大型公共吸引點周邊過街設施不完善(蓮湖公園、部分中小學),都會造成行人過街不方便,造成行人違章現象嚴重。安慶市現狀交叉口行人站位不明確,容易造成交通事故,且大部分大型交叉口過街距離過長、缺乏二次過街設施。
(3)非機動車停放管理有待加強。非機動車專用停車場地缺乏,大量的非機動車亂停、亂放,占用有限車道,加劇了交通的擁擠阻塞,有些路段大量非機動車停放在人行道上,如:人民路西段、華中西路、湖心南路、龍山路、德寬路等,而有些地段商業場所集中,給行人步行、等帶來諸多不便,甚至使得行人不得不走到慢車道上或機動車道上來,行人安全得不到保證。
三、發展目標
堅持“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以實現城市整體交通協調發展為目標,大力發展和提倡慢行交通,構筑與城市發展相適應、與公共交通良好銜接,管理有序的安全、完善、便捷、高效、綠色的慢行交通系統。
四、方案措施
1.功能定位
建設非機動車主要通勤廊道和和次要通勤廊道二級網絡。通勤交通廊道,主要沿城市道路設置,承擔交通出行功能,強調居住與樞紐點和商業辦公點接駁。
2.規劃要求
通勤交通廊道:貫穿主要居住區、就業點、學校和樞紐站點等。
3.規劃布局
建成區非機動車道以加強管理為主,嚴格管理沿道非法占據道路紅線內空間的商店或單位;加強對機動車、非機動車違規占用非機動車道、人行道的管理,對于不符合要求的結合道路改造進行優化。新建城區需結合各地區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布局非機動車廊道。
結合安慶中心城區道路現狀,根據道路寬度擬對中心城區非機動車道路采用6級斷面。主要通勤廊道非機動車道建議采用A級斷面,寬度不小于3.5m,老舊城區次要廊道建議采用C級進行管理改造,新建城區建議采用B級斷面,寬度不小于2.5,支路建議采用D、E級斷面,寬度不小于1.5m。斷面分級如下表所示:
4.配套措施
(1)建設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
目前安慶主城區的城市尺度約為4.5—6.5公里,待東部新城和北部新城日益完善后,中心城區的尺度也會基本控制在20公里范圍內,屬于中小城市規模,老城區及未來中心城區都十分適合自行車出行。[4]另外安慶中心城區南面臨江,具有廣闊的親江岸線,城市縱深均在10公里范圍內,即基本可在30分鐘內從城市任何地方騎自行車到達長江岸邊,享受美麗的濱江風光,加之公共自行車出行成本低、可達性高,在中心城區將具有很高的吸引力。
(2)完善立體過街設施布局
結合快速路、快捷路的建設,在過街需求大的地段,按照規范每隔400-600米設置立體人行過街設施,實行人車空間分離;在學校、醫院、公交樞紐、軌道站點等有特殊要求的地段,結合過街需求情況,設置立體人行過街設施。中心城區現狀已有立體過街設施3處,本次規劃綜合考慮道路兩側用地現狀及規劃情況、道路功能、路口分布情況等因素,新規劃28處立體人行過街設施,近中期實施9處,中遠期實施19處。
五、結語
社會各界對公共交通、慢行交通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本文旨在以安慶市為例,探討旅游城市慢行交通系統規劃的編制方法,為城市規劃、建設及管理提供一定的參考。
參考文獻:
[1]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N].新華網,2015-12-22.
[2]安慶市城鄉規劃局. 安慶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年-2030年)[R].2010.
[3]林同棪國際工程咨詢(中國)有限公司.大宜城綜合交通規劃[R].2015.
[4]王岳如,劉軾介.中小規模城市推廣公共自行車系統的適用性及可行性研究——以汕尾市中心城區為例[C].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城市交通規劃學術委員會.新型城鎮化與交通發展——2013年中國城市交通規劃年會暨第27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4.
現代經濟信息2016年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