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化課堂教學高效、低效還是無效,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預定的學科教學內容、教師表演是否精彩、教師才藝展示是否到位,也不是單一地看學生雙基掌握情況、當堂訓練情況,或者是進一步看學生考試排名情況,而是要看學生是否真正做到“靈動”。這個靈動就是看學生是否學得積極、高效、快樂,學生的身、心、智、德是否得到全面發展,學生素質是否得到提升。其主要表現為師生、生生之間的交往互動,表現為師生、生生之間的合作交流探究,并在此基礎上建構新的知識,培養學生的情感和悟感,促進學生的智商和情商共同發展。
同樣,如果學生不想學,學習不主動或勉強學習,即使教師再辛苦、講得再多也是低效或無效的教學。因此,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
一、德育為先的教學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靈動的課堂改變了德育游離于課堂之外的情況,它把德育融入到學生的學習生活之中,融入到課堂之中。通過各學科精彩的教學內容,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引導學生汲取人類社會及自然界美好的精神營養,將其融入自身成為個性化的道德素養。
新課程教學目標強調的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發展教學目標,“靈動的課堂”教學就是要引導學生自己去體驗和感悟真善美,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使教學中飽含的真善美最大限度地融入學生本體,從而起到最大的德育作用,培養學生勤奮、專注、樂學、好思的良好品質。
二、教育生產力高度發達的教學
生產力是人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其構成要素是生產工具和勞動力本身。生產工具是生產力的顯著標志。
教育生產力的構成要素是教學媒體和全體師生。“靈動的課堂”教學不再是傳統的一支粉筆加黑板的生產工具,它是基于教育現代化標準的多媒體教學設施,是傳統媒體與現代媒體的完美結合,是集聲、光、電、動漫、卡通為一體的教學手段。教師應具備先進的教學理念、較高的專業素養、良好的教學手段、對學情的充分認識以及優質的服務行為。學生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風。它要求學校要加大教學設施的投入,想方設法改善辦學條件,為“靈動的課堂”提供物質保障,教師要加強自我學習、自我進修,以先進的教學思想、教學手段指導學生,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品質,使其形成良好的學習力。
三、以生為本的教學
這個以生為本的生,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生命的生。葉瀾講過,“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為了人的生命質量而進行的社會活動,是以人為本的社會中最體現生命關懷的一種事業”。
小班化“靈動的課堂”之所以被稱作靈動而不是被動,就在于它把教學提高到生命層次,使教學過程成為生命被激活、被發現、被欣賞、被豐富、被尊重的過程,成為生命的自我發展、自我生存、自我超越、自我升華的過程,這便是小班化教學的最高境界。
教師在進行小班化課堂教學時,要相信學生生命的巨大潛能,承認其有與生俱來的向上和向善發展的內驅力,努力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得以充分、自主地發展。例如,新生嬰兒剛出生就懂得了喝奶,就會挖母親的鼻子、掏耳朵、撓人,這是一種生命的潛能,是與生俱來的生命能力。作為教師,我們應尊重學生與生俱來的能力,用盧梭的話說,“尊重生命獨特性的教學可以避免做最愚蠢的事情”。“靈動的課堂”要求教師一定要能理解學生幼稚的言行,珍惜學生的奇思妙想,寬容學生在學習中的失誤,耐心對待學生一次次的發問,細心呵護學生的每一點進步。
二是生活的生。生活不直接等同于教育,但教育若是離開了生活,那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人總是在生活中的,離開人的生活去談教育,等于把人抽象化、簡單化。生活認識論告訴我們:任何認識都是關于生活的,人不可能認識生活以外的東西,科學存在于生活之中,沒有離開生活之外的科學。教學是一種為了生活的認識,任何認識都是為了生活的。認識本身是一種生活。
小班化靈動的課堂之所以能夠靈動,是因為學生所學習的內容是基于學生實際生活的,能夠被學生所認識、發現并進行意義建構的,而不是離開學生生活的抽象的、教條的、空洞的、單調的說教和灌輸。
三是生長的生。教育的目的是促進人的生長。我們是教師,像園丁,但園丁不能把花木完全修剪整齊,而應順應不同花木的株形特點,將其修成千姿百態,各顯其長。教師要像栽培植物一樣,順應各種植物的生長規律,在不同的生長期給予不同的培養方式,并把生長期與成熟期區分開來,該成熟期做的事絕不提前在生長期做。“靈動的課堂”承認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的發展規律和發展周期,給予學生充分的發展時間,不拔苗助長,不強扭硬逼,不用頻繁的、低效的評價去干擾學生的自然發展。例如,學生在學習新知時,教師要在現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之上,依據所學知識的邏輯順序,指導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具體到抽象,逐步識記、理解、掌握、運用知識,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體驗知識的探究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積極情感,而不是大量灌輸后的機械訓練、模擬應試。
四是生態的生。小班化“靈動的課堂”之所以能夠“靈動”起來,是因為它構建了一個良好的教學生態。
傳統的課堂教學比較注重教師、學生、教材三因素的結合,而小班化課堂教學則強調教師、學生、教材、環境四因素的結合。較之傳統課堂,小班化“靈動的課堂”更注重學生學習環境的建設,如布置溫馨的教室、裝備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建立起良好的班集體、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優化學習小組、學校家庭社會三方聯動等。
四、高度自主的教學
課堂教學的有效與否是以學生是否學得積極、學得高效、學得快樂為主要評價標準的。
“靈動的課堂”不是要教師在課堂上講得如何神采飛揚,要教師如何才華橫溢、才藝高超、搶人眼球,而是要學生在課堂上能夠自主探究、自主研究、自我發現。和以往所倡導的“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學生既是學習的主體又是學習的客體”不同,小班化“靈動的課堂”將學生視為課程的主體、教學的主軸、課堂的主人,提出全面依靠學生的學生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充分尊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獨立性、獨特性、創造性,把學習當成一種內在需要。這一方面表現為學習興趣,另一方面表現為學習責任。課堂教學要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體驗知識的建構過程,享受學習成果的快樂。而教師則充當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者,主要做好五項工作:一是幫助學生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二是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三是創造豐富的學習環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四是與學生一起分享快樂,體驗成功;五是精心設計課堂,營造接納寬容的課堂氛圍。
五、充分民主的教學
小班化課堂只有在充分民主的基礎上,學生才能“靈動”。教師在課堂上注重創設民主、平等、和諧、仁道的師生關系,營造寬松、自由、愉快的課堂氣氛,達到共享、共識、共進、共創的教學目的。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欲望,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需要,樹立全面的服務意識,按照不同學生的學習基礎和智力狀況,指導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方式,自由組合成不同的學習小組,教師則以平等的首席參與小組學習、討論和交流,并在學生學習出現困難時給予必要的幫助和指導,實現生生、師生互動。學生在這樣民主的課堂中增強了主人翁的責任感,增強了學習的自覺性,把學習作為終身必備的本領,促進自身持續、健康發展。
韋衛,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飛達路初級中學校長、黨支部書記。中學高級教師,中國物理學會會員,江蘇省教育學會初中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鹽城市教育學會初中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鹽城市名校長、物理學科帶頭人。1983年參加教育工作,先后在農村聯辦初中、鄉鎮初中、農村定點完中、縣城初中擔任校長,具有豐富的教育教學管理經驗。長期致力于教育教學研究,在《中學物理教學參考》《中學物理》《中國信息技術教育》等各類期刊上發表論文三十多篇。所研究的“雙分”(分階段、分層次)教學改革成果被“江蘇教育新聞網”、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所、《初中教學研究》《新教育》等機構、雜志推廣。先后主持結項“農村初中小班化教學改革研究”“初中物理‘五步導學法教學探索研究”“初級中學實驗室安全隱患分析與消除對策研究”“初中物理‘雙分教學模式探索與研究”“構建農村小班化教育背景下自主互動教學模式”等國家、省級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