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鐘德東 采訪整理/朱巖
?
父親鐘期光在解放戰爭中的“三大創造”
◎口述/鐘德東采訪整理/朱巖
鐘期光(1909年1月2日-1991年5月22日),湖南省平江縣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是湘鄂贛革命根據地、蘇南、蘇中和蘇浙皖抗日根據地的創建者和領導者之一,解放軍軍事院校建設的重要參與者和見證者,解放軍杰出的政治工作、軍事教育和軍事理論研究的領導者。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91年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本文口述者鐘德東系鐘期光四子。
1943年,鐘期光與夫人凌奔在江蘇寶應
1948年,粟裕、鐘期光、唐亮、張震、陶勇(左起)合影
在解放戰爭中,從戰爭開始到偉大的戰略決戰,我軍政治工作建設有了極大的發展。其中,父親鐘期光的“三大創造”熠熠閃光。
“立功運動”,是由華中野戰軍第1師1旅2團首先開展起來的。在蘇中戰役前,2團曾對黨員提出“到戰場上去競選”,對候補黨員提出“在戰斗中好好表現縮短候補期”,對群眾提出“在戰斗中創造入黨條件”,這些口號對提高士氣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特別是“解放戰士”接受得更快。該團1營的一位“解放戰士”,一次戰斗就繳獲了四支槍,從此,這名戰士所在的連正式建立了《功勞簿》制度,將戰士們的功勞記錄下來。2團政治處總結了這個經驗,向全團推廣。
在蘇中戰役中,2團俘敵1600余人,繳獲大量武器裝備。戰后,補充俘虜及新兵1089人,全團人數增加到2157人。兵員和裝備加強了,但部隊各方面素質卻有了參差不齊的現象。新補充的俘虜兵頑化思想較深,敵副旅長等在戰前即布置“一旦被俘,即行謀反”。總之,盡管蘇中戰役打了勝仗,但就基層指揮能力、政治素質和士氣而言,反而不如“七戰七捷”之前了。
在漣水縣大橋鎮整訓期間,2團黨委總結實行《功勞簿》制度的經驗,正式作出《關于開展功勞運動的決定》。這個運動一提出,立即受到廣大指戰員的熱烈歡迎。一個“解放戰士”說:“新四軍真是賞罰分明,不像我們在國民黨軍隊里,打了勝仗,好處都是當官的拿。”功勞運動開展后,部隊面貌大不一樣,不論打仗還是行軍,不僅牢騷怪話少了,而且爭著挑重擔、干重活,戰士情緒極其高昂,好人好事層出不窮。
在實踐中,“功勞運動”的內容與方式在不斷發展。由于戰斗頻繁,部隊來不及換裝,有不少“解放戰士”還穿著國民黨的軍裝就參加戰斗,他們擔心受傷后送到后方被人誤解,或在路上被民兵、兒童團誤當受傷敵人對待,于是提出,除在《功勞簿》上記功外,最好給每個立功的人發個《功勞證》。這個意見被采納后,“解放戰士”的情緒更加穩定。后來,有的單位還提出,指戰員立了功,還應發給《功勞狀》寄回家,一人立功,全家光榮。“功勞運動”在2團普遍開展,全團政治思想面貌煥然一新,戰斗力大為提高。后來,該團在漣水保衛戰中表現突出,被評為全師先進團。
父親時任華中野戰軍政治部主任。他極為重視這一運動,并與華中野戰軍其他首長一起對“功勞運動”大力完善、推廣,讓其在整個野戰軍中普遍開展。該運動經新華總社發稿、延安新華廣播電臺播出后,立即被轉發各野戰軍全面實行。為了使華中部隊與全軍的提法一致,父親又提議把“功勞運動”改為“立功運動”。1947年2月,延安《解放日報》發表社論《再論立功運動》指出,由華中野戰軍首創的“立功運動”,已在全解放區普遍推行,成為人民解放軍爭取勝利的有力工具和很大的推動力量。
“評定傷亡,研究戰術”是父親的又一創造。父親曾回憶說,在漣水保衛戰之后的戰斗檢討中,大家驚訝地發現,我們雖然勝利了,但也付出了重大的代價,而且未能粉碎敵人進攻,被迫撤出漣水城。仗越打越大,但傷亡也越來越大,而且新的更大更殘酷的戰役戰斗又迫在眉睫,這在基層部隊中引起了許多新的問題,于是,政治工作如何適應這種新情況,如何用積極的方法來解決消極的思想問題,成為當務之急。
正當父親認真考慮對策時,他收到了第1師3旅的一個總結報告《關于從評定傷亡中來提高戰術的經驗》。這個材料介紹,某個班以尋找傷亡原因來具體評定戰術上的得失,打開了戰術檢討的新門徑,全連都來學習,都來評定傷亡原因。這么一評,大家心里亮了:人有很大的機動靈活性,只要講究戰術,注意戰斗動作與技術的巧妙結合,是完全可以減少傷亡的。一位“解放戰士”深有體會地說:“新四軍開小會,比‘中央軍’打野外還管用!”
父親看完這個材料,興奮地說:“我們的指戰員是多么好啊!”經過一番思索與研究,父親在1946年12 月5日寫下了《對評定傷亡工作的意見》。這個《意見》和第9團的經驗得到了陳毅、粟裕和譚震林等同志的贊同,在華中野戰軍逐級傳達貫徹。
1947年1月,華中野戰軍與山東野戰軍合并,組成華東野戰軍,父親任政治部副主任一職。同年2月5日,“評定傷亡,研究戰術”的相關做法和經驗匯編成冊印發部隊,使這一工作在整個華東部隊展開。隨后,全軍許多部隊也陸續推廣,并在此基礎上逐漸發展為比較全面的“技術評論”和“戰術評論”,即在每次重大戰役之后,從下而上地發動干部戰士,評議每個人戰斗動作的優點和缺點,軍事指揮上的正確與失誤,從中吸取經驗教訓。這樣做,把政治工作同戰術、技術的檢查與訓練緊密結合起來,既提高了部隊的戰術、技術水平,又增強了官兵之間的相互信賴與團結,提高了部隊的戰斗勇氣與勝利信心,有力保證了解放戰爭的勝利。
在解放戰爭中,華東地區是全國的重點戰場之一,戰役頻繁且越打越大,俘獲的敵軍官兵也越來越多。與此相應,華東野戰軍在執行俘虜政策上的創造與發展也很具特色,成績巨大。
1946年9月5日,父親在給下屬的一封信中,提出要從戰爭全局和發展的觀點看待敵軍俘虜,從“瓦解敵軍”和“加強我軍組織建設”的高度,而不是僅僅從處理俘虜的狹小意義上對待俘虜工作,并就俘虜軍官和士兵的處理分別提出了一些原則意見。其中,對爭取俘虜士兵入伍歸納了三條好處:第一,節省根據地人力動員;第二,減少蔣介石兵員,使他不可重新武裝來反共;第三,補充戰俘,可以使我們連續作戰,并利用其軍事技術,提高其政治質量。父親回憶說:“我們把大部分俘虜,經團以上政治機關教育后補充到部隊,當時稱為‘融化俘虜’‘從火線上擴軍’。”
解除敵軍的武裝,俘虜敵軍的官兵,固然是很大的勝利,而教育戰俘提高覺悟、改變思想與立場,由敵人變為戰友,則是更大更徹底的勝利。1946年11月,在華中野戰軍宣教部長聯席會上,父親在推廣兩個師“融化俘虜”的經驗時,就提出過“隨抓隨補隨打”的火線擴軍意見,但因當時戰爭規模、思想認識等局限,沒有引起普遍重視。而到了濟南戰役前,父親在起草指示時,就正式列入了“隨捉隨補隨打”的擴軍方針,被全野戰軍上下普遍接受。后經中央軍委正式肯定并將這個經驗轉發全軍,改提為“即俘即補即戰”。
淮海戰役是空前的大決戰。特別是戰役第一、二階段,戰斗相當激烈。全役華東、中原兩個野戰軍共傷亡13.4萬人,如不及時補充大量兵員,就很難進行如此大規模的連續作戰,而當時后方不可能動員和輸送這樣多的新兵到前線,是“即俘即補即戰”的擴軍方針滿足了我軍兵員的需要。其中,華東野戰軍在戰役前僅36萬人,到戰役結束時盡管有著大量傷亡減員,但總兵力卻發展到55.1萬人,所增加的兵員大部分是來自敵軍的“解放戰士”。這不能不說是中外戰爭史上的一個奇跡,是我軍戰時政治工作瓦解敵軍、壯大自身的結果。
“立功運動”“評定傷亡,研究戰術”“即俘即補即戰”這三項創造,來源于父親深入實際、重視群眾首創精神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領導方法。他歷來重視來自基層的點子。打下兗州后,華野7縱的一個小戰士議論說:“下一步該是‘打到濟南府,活捉王耀武’了!”父親立刻將這句話作為口號寫進了動員令,王耀武聽說后十分惱怒。濟南解放后,王耀武化裝成商人混出我大軍重圍,但最后仍不免落網。當他得知此口號竟出自一個戰士之口時,大吃一驚。
□本欄編輯/牛澤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