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金玉 關智君



摘要:濱河公園的建設需要滿足修復水體、美化環境、傳承歷史文化、創造休閑空間等要求,在城市環境建設中地位斐然。通過以花都湖環境建設工程中多個個性鮮明主題園區的精心營造、彼此呼應相得益彰的巧妙組合并取得良好的景觀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為例,探討景觀主題多樣化在濱河公園生態廊道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及建造手法,希望濱河公園生態廊道可以在城市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關鍵詞:濱河公園;生態廊道;景觀主題多樣化;花都湖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2641(2016)03-0052-04
江河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也是城市環境建設的重要內容,更是城市景觀的靈魂所在。建設環境優美、綠色生態、休閑娛樂于一體的濱河景觀帶是河道建設、景觀建設、生態建設的重要任務。不同的景觀元素構成的生態群落組成了濱河公園長長的生態廊道,服務了市民,推動城市的穩步發展。本文以新街河河道綜合整治和環境建設工程(花都湖)為例探討景觀主題多樣化在營造濱河公園生態廊道的作用。
1工程概況
新街河河道綜合整治和環境建設工程(花都湖)-環境建設工程位于廣州市花都區新街河主干流兩岸及周邊山地,工程范圍包括廣州花都區新街河流域區段從迎賓大道至京廣鐵路橋,全長約6.68 km,面積約為238 hm2,其中水面面積約為125 hm2,公園綠地面積約為113 hm2[1]。
在施工前,該公園河道內的大部分灘地雜亂無章,景觀主題單一、環境較差,文化氣息薄弱,缺乏親水設施和湖面景觀,生態環境較差。通過環湖建設多個主題園區,采用精巧的造園手法,結合當地人文文化,大量運用植物景觀元素,營造豐富的植物群落,形成了可賞可玩的生態廊道。
2濱河公園生態廊道的建設要求
濱河生態廊道的建設以自然生境為摹本,運用天然材料,塑造景觀個性空間,實現景觀的可持續發展;注重城市鄉土植物的運用,突出植物的生態效應;充分利用植物特性營造濱河景觀空間,豐富植物季相景觀;尊重河道水體特征,盡可能擴大沿河區域綠地率,重視城市水域的生態價值;發揮沿河地帶的植物群落生態效應,促進城市的自然循環。
3生態廊道景觀主題多樣化
景觀主題多樣化是發掘當地的傳統文化,從生物多樣性角度出發, 努力營造自然生物群落景觀特色。由景區的綠道連接形成一個整體,營造生態廊道景觀,提升濱河公園的觀賞性、文化性、生態性、親水性。
3.1城市廣場營造親民性
城市廣場是花都湖公園的主入口景區,占地面積大,植物種類豐富。城市廣場石材鋪裝總面積約6 580 m2,一級主廣場地面設置了12條交叉的LED燈帶,營造夢幻般璀璨夜景;二級主廣場在湖邊設置了圓形舞臺,供市民集體活動、休閑散步、乘涼聊天。
城市廣場景區植被層次豐富。骨架喬木有榕樹Ficus microcarpa、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喬木有鳳凰木Delonix regia、洋蒲桃Syzygium samarangense、盆架子Alstonia scholaris、秋楓Bischofia javanica、人面子Dracontomelon duperreanum、吊瓜樹Kigelia africana、黃槿Hibiscus tiliaceus、大葉榕Ficus altissima、非洲桃花心木Khaya senegalensis、桂花Osmanthus fragrans、杜英Elaeocarpus decipiens、紅花羊蹄甲Bauhinia×blakeana、洋紫荊Bauhinia variegata、龍牙花Erythrina corallodendron、無憂樹Saraca dives、黃花風鈴木Handroanthus chrysanthus、芒果樹Mangifera indica、大葉紫薇Lagerstroemia speciosa、細葉欖仁Terminalia neotaliala、白蘭Michelia alba等。灌木有葉子花Bougainvillea spectabilis、灰莉Fagraea ceilanica、黃蟬Allamanda schottii、野牡丹Melastoma malabathricum、紅花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 var. rubrum、杜鵑花Rhododendron simsii、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黃金榕Ficus microcarpa ‘Golden Leaves、大紅花Hibiscus rosa-sinensis、輻葉鵝掌柴Schefflera actinophylla、希美麗Hamelia patens等。地被有龍船花Ixora chinensis、野牡丹、花葉假連翹Duranta erecta ‘Variegate、梔子花Gardenia jasminoides、花葉良姜Alpinia zerumbet ‘Variegata、 藍花草Ruellia brittoniana等。喬木、灌木、地被搭配有致,韻味天成,春天花開爛漫,秋天綠樹成蔭,四季皆有景。
城市廣場沿湖邊建設了長度超過1 000 m的湖濱塑木棧道,岸邊種植了垂柳Salix babylonica、美人蕉Canna indica、水竹芋Thalia dealbata、蘆葦Phragmites australis 等水生植物,漫步湖邊,湖光山色,清風拂面,悠閑愜意。
3.2國花雕塑園展現花之神韻
國花是代表國家的群眾性表征,它是民間推選出的國家象征[2]。國花象征民族團結精神,是國民人格美德的精華,能增強民族凝聚力。通過國花能夠看出一個國家的文化底蘊及歷史。
國花雕塑園采用中國的國花——牡丹、梅花,美英兩國的國花——玫瑰花,法國的國花——鳶尾花,日本的國花——櫻花元素制作主題雕塑,共五組16個雕塑單體,并通過種植的梅花Armeniaca mume、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玫瑰Rosa rugosa、櫻花Cerasus yedoensis等花卉融入園林,體現花卉植物所承載的精神底蘊,展現不同國家的花卉文化,給景區景觀添上國際色彩。該園主要景觀亮點是飛云瀑布及花都花園廣場(圖1~2)。endprint
3.2.1飛云瀑布氣勢恢宏
飛云瀑布是依山而建,由總重超過3500 t的天然黃蠟石堆疊而成的大型混凝土結構的疊石瀑布,高約18 m。疊石山仿造自然界的疊山理水,共建設5層水池,形成4級跌水,水流湍急,營造出“雖由人作,宛若天開”的意境,令游客嘆為觀止。
該瀑布采取鋼筋混凝土結構建造主體,保證結構安全。疊石分五級由下而上疊砌,并依山修建了臨時便道通到山腰,采用多臺吊機完成景石吊裝。瀑布直接使用花都湖湖水,通過湖邊的水泵機組抽取到第一層地面水池之后,再由4臺水泵機組將湖水抽到疊石山頂端水池,水流飛瀉而下,形成壯觀的瀑布景觀。瀑布從立體的角度詮釋了濱河景觀的靈動,拓展了游人的觀賞面,給生態廊道增添視覺沖擊及聽覺共鳴。
3.2.2小廣場繁花似錦,敘述歷史淵源
花都花園小廣場座落在與環湖綠道接壤的山腳邊,圓形小廣場中央巍然矗立一塊天然黃蠟石,高約6 m,寬約2 m,上刻“花都花園”四字,背面則記錄了一個美麗的神話故事,題為“花都·花緣”,敘說“花都”的由來與歷史。游客常在石刻前留影。
小廣場周邊上種植了高山榕Ficus altissima、木棉Bomax ceiba、尖葉杜英Elaeocarpus rugosus等大樹,樹下有開花灌木水石榕Elaeocarpus hainanensis、紅千層Callistemon rigidus等。紅色的四季海棠Begonia cucullata、一串紅Salvia splendens,黃色的菊花Dendranthema morifolium、三色堇Viola tricolor,粉色的長春花Catharanthus roseus、矮牽牛Petunia × hybrida等將小廣場裝點成色彩明快的錦緞。優美的植物景觀與飛云瀑布相互輝映,與雕塑渾然一體,自然舒適,優美怡人。
3.3桃花灣傳播文學氣息
桃花灣(圖3)毗鄰國花雕塑園景區,設計取自崔護《題都城南莊》詩詞,園區出口置石刻這首傳頌千古的詩詞,賦予桃花灣濃郁的歷史文化氣息,提升了生態廊道的文學韻味。景區植物景觀以桃花Amygdalus persica為主,種有各種規格品種的桃花約800棵,配植李花Prunus sp.、茶花Camellia japonica、菊花、圣誕花Euphorbia pulcherrima、春鵑和夏鵑等花卉,使得桃花灣春、夏、秋均有花可賞。桃花灣與國花雕塑園的景觀相互襯托,過渡自然。雕塑園山頂瀑布到山腳的花都花園,再到桃花灣,直至湖面的粼粼波光,構成了花都湖一系列獨具特色的立體園林景觀,令人流連忘返。
3.4市民廣場展示本土文化
市民廣場位于花都湖下游景區,臨水而建,分3層設置如梯田狀的大型弧形廣場,其最具特色的地方是在島上建造了一座大型的特色建筑——燈塔(圖4),并設置了傳承嶺南民間文化的圖騰柱。
3.4.1燈塔寓意希望
燈塔豎立在市民廣場的島鏈中央,塔身白色、塔頂為黑色不繡鋼結構,總高約17 m,共5層。塔身直徑由底部5 m逐漸縮小至頂部的4.2 m。燈塔的施工展示出了嫻熟高超的施工工藝:根據燈塔結構分層由下至上逐層澆注鋼筋混凝土,現場精確加工模板,保證了每層塔身的線型流暢和曲面圓滑,確保了塔身的美觀。
燈塔象征著希望,也象征了具有遠見卓識、意志堅定的花都人民在改革開放中創造更美好的生活,是花都湖的一大特色景觀。在藍天襯托下,湖塔相依,寓意城、水、山的自然和諧。
3.4.2圖騰柱再現歷史文化
為弘揚嶺南民間文化,市民廣場特別設計有鄉土氣息濃厚的圖騰柱小廣場。該景觀以傳承本土文化為主題,提升了生態廊道的文化底蘊。圖騰柱共10條,每條圖騰柱都與花都區歷史文化緊密關聯,傳承嶺南歷史文化,柱身記錄有客家文化、嶺南灰塑、盤王古廟、洪秀全故居、朗頭村民居古建筑、南獅文化、慶賞元宵、資政大夫祠古建筑群、圓玄道關、粵劇文化等主題浮雕(圖5)。游客能因此領略到嶺南文化的獨特魅力。
3.5濱河公園的“魂”與“脈”
濱河濕地景觀主要包括了河道駁岸景觀的營造及水體修復后的濕地景觀,濕地景觀營造了濱河公園生態廊道的“魂”與“脈”。
3.5.1河道駁岸的景觀
該工程駁岸處理采用自然河岸為原型或具有類似自然河岸“可滲透性”的人工駁岸,它可以充分保證河岸與水體之間的物質交換與調節, 同時也具有一定的防洪抗災強度, 景致自然,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3]。
豐富的駁岸植物群落與其優美的倒影形成遠近、高低、虛實的景觀效果。從喬木——灌木——地被——水生植物帶——水面構成了不同層次的植物景觀空間,在視覺上具有較強的空間層次感,給人以美的享受[4]。
3.5.2水體修復后的濕地景觀
濕地(圖6)種植水生植物落羽杉Taxodium distichum 、水生美人蕉、蘆葦、梭魚草Pontederia cordata、水竹芋、睡蓮Nymphaea sp.、鳶尾Iris tectorum、菖蒲Acorus calamus等增加生態水系綠化量,創造多變的水岸空間,并達到水質凈化和美化的效果。同時,為水中的魚類提供陰涼的生存繁衍環境,并為鳥類等物種提供棲息場所,增添自然生趣,營造水質清澈、鳥語花香的景觀。
植物搭配時注重葉色與花色的合理搭配,表達或喜慶、或清幽、或舒展、或內斂的意境。如駁岸中采用了亮綠的菖蒲搭配黃色或紅色的大花美人蕉,整體景觀顯得非常清新可人;用花葉蘆竹Arundo donax搭配藍紫色花的梭魚草,色彩活潑絢麗;水面上萍逢草Nuphar pumila黃色小花朵朵綻放,清新可人。
4結語
花都湖景觀主題多樣化,是通過植物生態群落而實現的,以自然山水為骨架,融入優美怡人的濱河悠閑空間,營造濱水空間以及物種豐富的濕地生態群落,達到以水為“核”塑造全新風貌、以水為“魂”提升城市品位、以水為“脈”帶動區域發展的目標,營造了“云霞生異彩,山水有清音”的濱河公園生態廊道。
本文圖片均為作者自攝。
參考文獻:
[1]劉曉平.廣州花都湖工程規劃設計[J].廣東水利水電,2014(11):13-16.
[2]陳俊愉.關于盡早確定梅花、牡丹為我國國花的倡議書[J].中國園林,2006(3):77-78.
[3]韋松林,彭路.城市濱河景觀帶的建設[J].基建優化,2006,27(1):80-81.
[4]陸咸順.傳承歷史文脈構建地域特色濱河生態廊道——城市濱河景觀改造思路和策略探析[J].現代園林,2012(8):56-6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