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華 何武璋 許先升 楊定海



摘要:臺灣“宜蘭河再生計劃”的控制性規劃以長15.4 km的宜蘭河為主體,對自中山橋至鐵路橋長2.2 km的都會區段宜蘭河濱公園進行了為期十余年的生態性低水護岸修繕、高灘地設計、生態堤防改造與堤頂綠色廊道營造以及水環境品質改良,以提高、保障城市防洪能力為前提,近自然化生態設計為要旨,豐富濱水游憩空間體驗、實現多功能利用為目標,營造山、水、人、城為一體自然融揉的城市河流景觀。
關鍵詞:近自然化設計;宜蘭河濱公園;防洪;濱水游憩空間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2641(2016)03-0061-05
上世紀90年代以來,臺灣島西線城市在高速發展中忽略了都市自身特色,以犧牲環境作為代價,諸多難以逆轉的環境與城市問題逐漸突顯出來。1992年在里約熱內盧召開的“地球高峰會議”引發可持續發展思潮全球化,臺灣景觀與建筑的設計思想與實踐也逐漸從萌芽走向成熟。1999年發生于臺灣南投的“九二一大地震”對臺灣政經、社會文化產生全面沖擊。從專業者到普通民眾到相關部門,人們開始對建筑與景觀功能、公共綠地的角色定位、人與自然關系的固有認知重新打上問號,開啟了人與環境關系的全面省思與新一輪的綠地系統更新革命。
宜蘭河位于臺灣宜蘭縣境內,為蘭陽溪北岸最大支流,發源于五十溪山西峰及大礁山(EL.1161)與小礁山(EL.1147),并先后匯集五十溪、大湖溪、大礁溪、小礁溪,于員山大橋后進入中下游,再圍繞宜蘭市北流至壯圍鄉后,于東港附近匯入蘭陽溪,流域面積共計149.06 km2。包含上游小礁溪、大礁溪、五十溪、大湖溪,及宜蘭河主流高灘地,全長約15.4 km。流域涵蓋員山鄉、礁溪鄉、宜蘭市及壯圍鄉。從1901年日據時期開始逐步修護宜蘭河西鄉土堤。后因常年遭遇洪泛災害,1985年“第一河川局”將堤岸整建為混凝土坡面堤防,改變了宜蘭河原有面貌。九十年代以來,隨著人們生態意識的逐漸提高與游憩需求的增加,宜蘭河再生計劃在民意需求、多部門共同參與推動中,于1997年完成整體規劃與設計。
1設計思想與決策
“宜蘭河再生計劃”是動態化設計過程中由多方參與協作的共同結果。其中涉及水利、河川、道路橋梁等多部門的不斷溝通與協調。項目組突破層級法規的限制,協助爭取項目經費的分期補助,在策略優先級與工程評估下,把宜蘭河都市段切分成幾個項目來分段分期執行。整個宜蘭河的規劃與設計均基于宜蘭城都市特質,力求與周圍環境相融合。
通常,對河岸治理的概念會是生硬的阻隔人與河流、人工痕跡嚴重的堤岸硬質化處理。而宜蘭河治理前后除了在沿岸巧妙增設的基礎設施,幾乎看不出來做了哪些改變。體現出對城市河流“治理”的不同理解。一條河遵循自然法則,承載生命永續流淌,水滿則溢,水枯則竭,泛濫、干涸、洶涌、靜謐……都曾是它在某一時刻某一時期的特征。人在自然環境中,應該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對自然的欣賞、學習、包容與適當干預成為另一種生態人文視角下的濱河景觀設計理念。宜蘭河再生計劃整體規劃即是以這種思想為核心理念,在確保洪泛安全基礎上,以經濟環保為前提,盡量少人工干預,最大程度地實現人與自然生態的和諧。宜蘭人愿意俯下身來,最大程度地保留符合城市特質的宜蘭河鄉土氣息,還原生態自然的環境,方便人們跨越河堤去親近、了解河流;人工設施的比重被很好地控制在較低限度,卻更為人性化地服務人們的休閑游憩活動。城市與自然有機融為一體,這一份優雅與從容的生態價值觀實現了美好的詩意棲居理想。
1.1規劃理念
項目從宏觀之都市設計角度,到中觀之宜蘭河濱公園規劃與設計,再到微觀之近自然工法運用都與生態息息相關。宜蘭河再生計劃使河堤盡量謙卑平和地消融于土地中,同時適當開辟更多無障礙通廊使市民方便游走于都市、河流景觀、鄉野自然之中。打破了封閉的空間邊緣地帶,活化舊城邊緣,整合零散公有綠地,串聯小區、公共綠地,形成山、水、人、城一體有機的自然環境(圖1)。
1.2設計決策
宜蘭河河濱公園整體規劃于1997年完成,從下游至上游分別規劃為河口生態區、農村生活區、都市生活區、田園景觀游憩區、山坡地保育區等。其中都市生活區范圍為自中山橋至鐵路橋的宜蘭河濱公園規劃,全長約2.2 km。宜蘭河濱公園位于宜蘭河流經都會區段,在生態自然的基礎上,力求與都市紋理自然連接,形成從都市到河濱公園、城市山水、郊野景觀的完美過渡。
1.3近自然化設計
宜蘭縣在生態工法上的實踐始于宜蘭河。該縣多年來推動觀光事業發展,注重河川生態保持,宜蘭河也被列為重點發展區帶。基于宜蘭河先天優良的自然環境與相關部門、民間保育組織的長期關注,都會區段沿岸人文歷史特質得以良好保存。在此基礎上,項目組采取適地適宜的低水治理、高灘地設計、綠色堤防改造等手段,通過近自然化設計豐富了宜蘭河使用功能,使其成為多功能景觀利用典范。
2設計內容與工程技術措施[1]
宜蘭河濱公園主要規劃理念為:在符合防洪、排洪保障民眾安全和水利功能基礎上,運用當地設計語言,營造集水陸生態、景觀、游憩多功能為一體的公共綠地。宜蘭河濱公園整體設計結合都市紋理,呼應周邊景觀;維持地方特色,發揚場所精神;尊重歷史,強調人文,維護生態。創造柔性林蔭堤頂休憩空間;開設綠草如茵與視野寬闊的高灘地草皮;營造自然生態低水護岸與親水平臺;為民眾提供休閑活動與游憩利用之地(圖2)。
2.1生態性低水護岸修繕
因宜蘭河濱公園位于特殊的都會區段,規劃設計從水利防洪的角度出發歷經整治,部分堤防、河床作硬質化處理。項目將主河道河床去硬質化,加筑緩坡,通過合理選用當地石材設立親水河谷、步道、石面護岸、親水平臺等多項設施。石塊間預留的透水縫隙,也為河川環境創造更多生機。這種運用兼顧防洪與生態的近自然手法,具水土涵養功能又營造了自然休閑的生態環境而廣泛受到當地民眾歡迎(圖3~5)。endprint
2.2高灘地設計
項目采取分區分段進行施工。第一期:中山橋至慶河橋段;第二期:慶河橋至宜蘭橋段;第三期:宜蘭橋至鐵路橋段。第一期工程河岸水道筆直,規劃設計一段可開展劃龍舟或獨木舟等水上活動的人工河道,滿足節慶和水上運動需求。這期工程成功整治了河岸灘地,以及加設的濱水游憩設施。第二期慶和橋至宜蘭橋段位于河道的轉彎處,彎折的河岸曲線更適宜復原豐富的自然生態景觀。第三期規劃為“運動休閑區”,灘地增設了一定面積籃球場等運動設施。
宜蘭河濱公園為都市生活區段,但整個宜蘭城民風淳樸、人情味甚濃,都市在多年的城市建設中也依然保持其獨有的稻田、遠山、童話風格的都市設計,堅持保留與傳承都市特質。因而宜蘭河濱公園段希望達成預留以遠山為主角的空曠視野,營造綠蔭環繞的宜蘭城市生活圈,滿足市民便捷性高、可達性強的“可以散步的”城市需求,和享有輕松、悠閑的都市時光的美好愿景。
河岸線的設計力求因地制宜,基本保持、恢復宜蘭河鄉野氣息,尋求早期航運、漁船碼頭的歷史遺跡,在移步異景中親切體驗宜蘭城都市風貌。
2.3生態堤防與堤頂綠色休憩廊道營造
通過充分考慮地質、地形、水文、植生情況、生態環境需求(如特定物種保護與復育)等該流域環境特征,要在保證水利防洪基礎上實現宜蘭河近自然化生態環境、貼近鄉親感情的濱河景觀,首先就要打破水泥加固的防洪堤壩,去除硬質化,還原鄉土自然。
充分考慮各區段安全因素后,項目組采取分段加強河堤穩固性。以破堤方式逐步拆解舊堤防,將堤防橫向切開,中間以L型擋土墻保固,邊坡覆土夯實后栽植綠植,重新構筑為綠色堤防。堤頂設自行車道,沿河堤靠河岸方向間隔設計口袋公園以便游憩。在河堤兩旁坡內種樹、植栽,創造柔性林蔭堤頂休憩空間。
3復原后成果與評價
3.1防洪與水利功能提高
改造后的宜蘭河不僅在形態上更趨自然,自我修復能力得到提升,而且在強暴雨來臨之時也能夠更好地抵御洪流,抗擊災害以及實施災后重建。
3.2河流景觀自然化
改造后宜蘭河生態系統的恢復能力有所提高,動植物生態環境得到全面修繕。河流景觀更趨于自然有序,山水之間草木彌生,人的出現卻并不突兀,“親山親水”盡在咫尺之間。河床去硬質化,并恢復鄉土植物生長空間;河岸高灘地廣植寬闊草坪,沿河疏密有致地種植鄉土樹木,實現擁有遠山視野、貼近鄉親感情的河濱公園。
宜蘭河生態治理之成功也被“公共工程委員會”評選為生態工法溪流整治的示范點。全主流河域環境規劃推動河川生態環境保育工作,可為其它河川各項后續建設計劃提供依據與規范。改造后的宜蘭河環境更趨自然,水體也逐漸恢復自身調節能力,硬質化堤防得到全面改善。
3.2.1水體改良
宜蘭河再生計劃規劃設計結合城市規劃、水利部門、設計單位、民間組織多部門、多方位合作研習,對水流水量進行嚴格測繪與精細考慮,最終針對不同區段進行分區規劃施工。改造后的宜蘭河水質清冽,自然植生對水環境改良起到進一步促進作用,同時營造出富有野趣的鄉土氛圍。經由嚴格測算,水量在枯豐季節均得以保障,旱季河水盈盈,水生環境優良。
3.2.2恢復生物多樣性
改造后的宜蘭河不僅重塑了景觀環境,本土野生動植物生物多樣性也得到了改善和恢復。合理規劃的植物景觀吸引了昆蟲、鳥類,魚類在這里尋回了棲息地,微生物和兩棲動物也重置了河岸“家園”,人們可以在這里看到真實、微觀的自然,精心設計的細節成功實現生態顯露設計,宜蘭河也因為人的參與使動植物重煥新生。
3.2.3都市與景觀自然融合
宜蘭多年來以優美的自然環境、特有的蘭陽文化、清新的城市特質和濃濃的人情味聞名。宜蘭縣多年來與景觀規劃團隊施行的都市改造運動、市區綠地整合與環境改造,以及始終心系自身環境的宜蘭市民的共同努力下,已經逐步建立起其獨特的都市風貌。宜蘭河再生計劃將新舊城區重新串聯,活化邊緣空間帶,煥發老城區活力,實現了都市景觀與自然環境的完美融揉。全新的水與綠交織的蘭陽新城也因此吸引越來越多各地學者與相關機構慕名過來學習借鑒。宜蘭也因此多次舉辦研討會。2003年召開的宜蘭河生態工法博覽會即吸引大量外賓及其它城市團隊交流學習作為多項目利用典范的宜蘭河的生態工法運用和防洪管理措施。
3.3游憩空間質量提高
改造后的宜蘭河成為市民休閑的好去處。生態環境優良的寬闊草坪不僅保留了寬廣的視野,營造了優美的景觀,更為市民們提供了廣闊的休閑環境,成為宜蘭人業余時間散步、慢跑、鍛煉、遛狗等的好去處。重新規劃修建的自行車道自然環境優美,成為宜蘭最適宜騎行的自行車道之一。河堤的生態整治更是成為宜蘭城一抹新綠,逐漸弱化其阻隔人與自然的缺陷,消融于土地當中,人可從城市到河邊通暢行走。河堤之上又具有游憩、生態教育和觀賞河流之最佳觀景點。興建時間較早、以機動車使用為主的慶河橋,伴隨著城市發展,橋兩岸交流日益緊密,又設計加建一條附掛人行、自行車道橋。加設的津梅棧橋促進兩岸交流,加深鄉親感情,也豐富了河流觀景點與游憩體驗,更成為蘭陽平原極具地域特色的景觀之一。宜蘭河濱公園島嶼、噴泉、濕地、水生植物一體的景觀構成都市生活區內的野趣大自然,人們在此能享受輕松休閑的都市生活,又能學習自然法則與生存智慧。
4借鑒意義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高速發展,許多城市正面臨著日趨嚴峻的河流污染、空氣污染和雨洪內澇等問題。在反思基礎設施滯后、環境污染嚴重之際,宜蘭河再生計劃的改造成功為我們開辟了一種新的可能性——通過一條都市河流的生態設計煥發都市邊緣地帶之新生,成為同類城市河流整治項目學習借鑒之典范。
4.1防洪措施
在水利水防方面,宜蘭河由下游至上游分別規劃為河口生態區、農村生活區、都市生活區、田園景觀游憩區、山坡地保育區等集生態、文化、游憩、教育多功能為一體的五個區域,對不同區段的水量進行數據分析后再進行規劃設計。改造計劃以生態性低水護岸營造、河岸高灘地設計、生態堤防建設為主要途徑。日常為市民提供寬闊休憩場地,在災害來臨時則作為臨時集散地,洪汛時期則充分增大洪流橫截面積提高泄洪速率,增強防洪能力。尊重地域性而保留及種植本土水生植物,并順應河岸線自然生長,使其在災后能起到積極自我修復作用,助力河流河岸線恢復。endprint
4.2可持續性目標要明確
重新認識、審視都市與河流的關系,在保證防洪和水利功能基礎上尊重河流自然屬性,實現生態顯露設計;充分利用當地建筑材料與植物,運用近自然工法經濟有效地實現生態與可持續發展;以最低限度干預河川自然發展,提高河流自我修復能力。
4.3優化游憩系統
宜蘭河再生計劃致力于恢復生態功能和提供優質的游憩系統,規劃設計了完整的自行車道、游步道和休閑設施,整體互不干擾,休閑體驗也不同,但又相互成景、相映成趣。河流沿線不同的水流形態、淺灘、生態跳島、高灘地草坪與豐富的植生構成連續自然的觀景體驗。都市區段消融堤防阻隔了人與水環境,在現有條件下整合、串聯零碎公共用地,提高親水可達性,為市民提供無障礙開敞濱水休閑綠地。宜蘭河再生計劃使得新舊城區從都市到宜蘭河到遠郊、稻田、遠山,再到輪廓清晰的天際線,形成良好的銜接與過渡,營造親和雋永的山水宜居環境。
4.4恢復具有地域特征的河流景觀
改造后的宜蘭河恢復了生態自然的鄉土景觀,沿岸景致優美、水質優良、生態資源豐富,是在都市區段保留的鄉土野趣自然景觀。項目注重地域特色恢復與傳承,融合本土元素,關注土地,營造出獨具特色的都市景觀。
文中圖1來源于參考文獻[1];圖2來源于參考文獻[3];圖3來源于參考文獻[2];圖4~7為作者拍攝。
參考文獻:
[1] 宜蘭縣政府主辦.宜蘭河生態工法說明書[M].宜蘭:宜蘭縣政府,2003: 1-22.
[2]宜蘭河生態工法博覽檢討報告[R].宜蘭:宜蘭縣政府,2003:2-3.
[3] 王士芳.生命河流宜蘭河再生[J].風景園林,2011(5):44-45.
[4]日本土木學會. 濱水景觀設計[M]. 孫逸增譯. 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 2002:17.
[5] 河川治理中心. 濱水自然景觀設計理念與實踐[M]. 劉云俊譯.湖洪營校.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4: 53.
[6] Forman R T T, Godronm. Landscape Ecology [M].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1986.
[7] 付飛,董靚.城市河流景觀規劃設計研究現狀分析[J].城市發展研究,2010 (12):8-11.
[8] 俞孔堅, 李迪華.城市河道及濱水地帶的“整治”與“美化”[J].現代城市研究,2003(5):29 - 32.
[9] 達良俊, 顏京松. 城市近自然水系恢復與人工水景建設探討[J].現代城市研究,2005(1):9-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