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琦



張謇紀念館位于江蘇省南通海門市常樂鎮狀元街東首,是為紀念中國近代著名的實業家、教育家張謇而建。紀念館占地面積三十余畝,是一所江南園林式的建筑景點,主要由園林入口門廳、張公祠堂、史料陳列室、碑亭、狀元山等部分組成。園內建筑古樸凝重,名花異草四季常青,小橋流水,曲徑深幽,給人以美的享受。紀念館1988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張謇字“季直”,號“嗇庵”,清末狀元,實業家、教育家,是我國近代民族工業的開拓者之一。張謇一生創辦了20多個企業、370多所學校,為我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和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寶貴貢獻。毛澤東曾說過:“中國的輕工業不能忘記張謇”。
張謇于清咸豐三年(1853)五月二十五日出生于海門常樂鎮,并在此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其祖籍江蘇常熟。張謇14歲至18歲在通州西亭祖宅,師從宋紫卿。光緒十八年(1892)居老宅營“柳西草堂”。1903年在老宅西邊建成新宅,1915年南通濠南別業落成,晚年則居南通直至去世。在南通被稱作“張謇故居”的地方至少有四處:海門常樂故里、通州西亭祖宅(為張謇祖居)、南通濠南別業和濠陽小筑。如果將其居住過的地方均稱為“故居”,“張謇故居”還遠不止四處,至少還有東奧山莊、西山村廬等。
張謇1869年考中秀才,1885年順天府鄉試考中舉人,1894年(光緒20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壽辰設恩科會試,考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1904年,清政府授予他三品官銜。1911年任中央教育會長,江蘇議會臨時議會長,江蘇兩淮鹽總理。1912年南京政府成立,任實業總長,1912年任北洋政府農商總長兼全國水利總長,后因目睹列強入侵,國事日非,毅然棄官,走上實業教育救國之路。
為了實現“救貧”“塞漏”的抱負,張謇在兩江總督張之洞的支持下,在南通開始了“實業救國”的實踐。1895年,張謇集資50萬兩銀子,在通州的唐閘鎮創辦了南通的第一個近代工廠──大生紗廠(后改名大生一廠),后又陸續在崇明外沙(今啟東)久隆鎮創辦了大生二廠,在海門創辦了大生三廠,在城南創辦了大生副廠。他還圍墾沿海荒灘,建成了紗廠的原棉基地──擁有十多萬畝耕地的通海墾牧公司。而后張謇又在唐閘創辦了廣生油廠、復新面粉廠、資生冶廠等,逐漸形成唐閘鎮工業區。同時,為了便于器材,機器和貨物的運輸,他在唐閘西面沿江興建了港口──天生港,并在此興建發電廠,在城鎮、鎮鎮之間均開通了公路,使天生港逐步成為當時南通的主要長江港口。19世紀末近代經紡工業的出現,使南通的城市功能由交換為主轉為生產為主,成為我國早期的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基地之一。
在興辦實業的同時,張謇按照“父教育,母實業”的思想。在南通興辦了一系列文化教育事業。1902年創辦了我國最早的師范學校──通州師范學校,1905年創建了我國第一座民辦博物苑,還在吳淞創辦了復旦公學(復旦大學的前身),1907年創辦了農業學校和女子師范學校。1909年他倡建通海五屬公立中學(即今南通中學),創辦郵傳部上海高等實業學堂船政科(因地處吳淞被稱作“吳淞商船專科學校”)。1912年他創辦了醫學專門學校和紡織專門學校,后來,農、醫,紡三所學校合并稱為“南通學院”。在此期間,他還興辦了各種中初級職業學校,短期講習班和特殊教育事業,如商業學校、銀行專修科、測繪專修科、工商補習學校、鍍鎳傳習所、蠶桑講習所、女工傳習所、伶工學社、盲啞學校等。
張謇紀念館是1987年在張公祠舊址修建的園林用地。張公祠的全稱為“張公故里祠堂”,其前身是建于清乾隆年間的關帝廟。1936年,在張謇逝世十周年之際,鄉人將廟堂改建為張公故里祠堂,陳列張謇遺物供瞻仰和紀念。1986年于此建張謇史料陳列室,1995年擴建為張謇紀念館。
紀念館大門前有一紀念廣場,廣場前端立有張謇先生全身塑像。大門門廳為三開間,外檐設有柱廊,兩旁一對石獅子,前有石牌坊,上刻“張公祠”。越過門廳入口前方為一照壁,上書張謇所言:“天之生人也,與草木無異。若遺留一二有用事業,與草木同生,即不與草木同腐。” 照壁之后即是張公祠堂。祠堂闊五間,磚木結構,立于三級臺階之上,前有檐廊,前檐均采用槅扇門。室內正中屏風前有張謇先生全身坐像,上懸“天民先覺”匾額。
進入大門不遠,有一石碑,刻有《張公故里祠堂記》,碑文講述了故里百姓深切懷念張謇,欲立祠報答。但由于民生困苦,海門又遭蝗災,無奈將關帝廟后殿改作祠堂。碑文還介紹了關帝廟興建的過程和格局,和張謇先生的道德學問以及事業成就,并期望后人有朝一日能在常樂鎮建造專祠加以紀念。園區東南部筑有圍廊和碑廊,以及假山池水等園林景觀。
張公祠堂東面和后面為大面積的水面,水面有一孩童踏金鰲的塑像。據說張謇自小讀書就很勤奮,5歲時便能一字不漏地背誦《千字文》。11歲時,有一天,老師見門外有公差騎白馬走過,便以“人騎白馬門前過”為題,讓學生對下聯。張謇的三哥對的是“兒牽青牛堤上行”,而張謇對的是“我踏金鰲海上來”,老師認為他志向遠大,將來一定大有作為。
湖面東側有曲橋水亭,跨過石拱橋則是史料陳列室。陳列室主體建筑高二層,分左、中、右三段,青磚貼面,建筑造型仿民國風格。廣場方形水池的黑色磨光花崗石上是江澤民手書的“張謇紀念館”五個金字。史料陳列室平面呈H形,陳列室里有搜集珍藏的幾百件珍貴圖片和實物,從不同側面反映了張謇先生艱苦創業,致力于實業救國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