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修煉,貴在真修實證,行一步有一步之效驗,而且時刻不離人體本身。離開人身,所談皆假。歷代祖師留下的丹經著述,都是通過自己身心驗證得出的結論,是“理法合一”的。
通過種種修煉方式而達到生命永駐的境界,這是道士們在宗教信仰支配下的神圣選擇,也是他們生活的主要目的。他們的日常生活都是圍繞實現這一最高理想而展開、進行的。在此過程中,中國古代道士亦展開了對生命的大敵即死亡的持久的反抗,在他們對生命奧秘的探索中,積累了許多有價值的經驗和教訓,在有意無意之中踏入了醫學的疆域。
既然道士們生活中的種種修煉方式目的在于養生益壽,那么這些修煉手段便自然與醫學有不解之緣,因此對中國古代醫學甚至世界醫學的發展也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古代社會巫醫不分,巫師又兼醫師的角色,他們除以種種巫術為人消災除病外,同時也以藥物為人治病,比如《山海經·海內西經》中即有巫彭、巫咸等巫師“皆操不死之藥”的說法。
到了秦漢時期,在眾多神仙方士中更不乏掌握一定醫藥知識之人,我國現存最早的藥物學著作《神農本草經》,據說很可能即為秦漢以來的神仙方士整理匯編而成。道士們在這方面的成就比之于古代巫師和神仙方士,堪稱“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他們通過自己的修煉實踐或直接的行醫實踐,在病理學、藥理學方面做出了諸多貢獻,其中醫術高明者也不在少數。
如葛洪既為一代高道,又是著名的道教醫藥學家,由其撰寫的《金匱藥方》《肘后備急方》等醫藥著作,在疾病防治、藥物性能鑒別、養生保健等方面,可稱得上是中醫史上的經典之作,而對于某些疾病和傳染病如天花、結核病、恙蟲病、急性黃疸肝炎的記錄和認識,以及對免疫方法的認識和以免疫法治病等,則在中外醫學史上均有首創之功。此外,在《抱樸子內篇·仙藥》中,葛洪對于藥用菌科生物和植物的藥性功能及用法的記敘,亦貢獻甚巨。
南朝高道陶弘景對中醫的貢獻則突出地體現在藥物學方面。他一生撰寫了大量醫學著作,其中的《本草集注》在系統整理、全面總結前人藥學經驗,以及創立新的藥物分類法等方面,功蓋后世。唐代的《開寶本草》、宋代的《證類本草》、明代的《本草綱目》,在藥物分類法方面均受其影響。
至于被奉為“藥王”的唐代高道孫思邈,更是一位醫術精湛、醫德高尚的“神醫”,他修道煉丹,又兼行醫看病,在中醫方劑學、本草學、各科疾病防治以及整理《傷寒論》等方面均成就斐然,至于《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二書,堪稱中醫史上的宏構巨著。孫思邈的醫學成就,是道門的一大驕傲。除上三人外,道士中精于醫術者還大有人在,這里難以一一介紹。
另一方面,道士在修煉過程中,到達一定境界后,會開啟人體的一些特異功能,比如天眼通。
總之,從道教的性質以及道士修煉的目的兩方面來看,道士們的修煉方式除了其終極目的之外,亦有與醫學科學相通的一面,這是有其內在的必然性的。
前段時間報上曾披露一個消息:家住莫斯科的一個小姑娘,有一雙可以看透人肉體的眼睛,看到體內所有器官的運作情況,并為其診病。被這位小姑娘“診斷”過的人確實都查出身患疾病。為了將此事調查清楚,英國《太陽報》的記者在征得女孩父母同意的前提下,將這位女孩帶回了英國,在英國醫學界掀起一陣轟動。
其實這種特異功能叫作天眼通,就是可以隔墻看物,透視人體。這種功能到了現代真是少之又少了,但是在中國古代很多大醫學家都具有這種特異功能,古書上有記載。
扁鵲
司馬遷《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了大醫家扁鵲的故事:扁鵲又叫秦越人,曾遇異人長桑君,這位高人給扁鵲私授禁方,并取出懷中藥,囑他“飲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當知物矣。”扁鵲依其言,收集未沾及地面的水,如露水之類,將藥服下,三十日后竟可隔墻見人,視人體五臟六腑一清二楚。他經過虢,見虢國正舉喪,中庶子告訴他虢太子“暴厥而死”,即將裝殮。扁鵲立于虢宮門下,斷言虢太子是假死,他能起死復生。中庶子不信,扁鵲進一步斷言:“試人診太子,當聞其耳鳴而鼻張,循其兩股,以至于陰,當尚溫也。”扁鵲的透視能力不僅在當時算是神奇,在現代仍是令人嘖嘖稱奇的。
華佗
若論中醫外科,華佗可稱為始祖。他發明麻沸散,使用此藥的史料見于《后漢書》:“若疾發結于內,針藥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無所覺,因刳破腹背,抽割積聚。若在腸胃,則斷截湔洗,除去疾穢,即而縫合,付以神膏,四五日創愈,一月之間皆平復。”華佗做了剖腹手術,但當時沒有X光,華佗怎知手術要切哪里?據理推測,華佗也有透視功夫,不然做不了外科醫生。
張仲景
這種預測功能,在醫圣張仲景身上也有,史載:張仲景和侍中王仲宣見面,時年20歲的張仲景已深悟醫道:“仲景見侍中王仲宣,時年二十余,謂曰:君有病,四十當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湯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湯而勿服。居三日,見仲宣,謂曰:服湯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湯之診,君何輕命也?仲宣猶不言。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終如其言。”
以上例子,皆載于信史,從中可以了解到,古時那些偉大的醫家,修身養性,道德高尚,所以出了特異功能。奇特的習醫經歷,并有超常的醫技,自不在話下。古代醫生把修煉視為必需的,并用之于診病、治病或預測吉兇。后世醫家鮮有集中醫和修煉于一身的人。古醫家淡泊寡欲,所以能寧靜致遠。靜能入定,定能生慧,才出高功夫。
——醫道易儒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