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文中,我們可以看到爸爸媽媽并沒有對性別教育有很深刻的認識。而在接受問卷調查時,甚至有家長詢問什么是性別教育。那在專家看來,什么是性別教育呢?常見的誤區又有哪些?
什么是性別教育?
性別教育的范圍非常廣泛,從男性、女性身體器官上的差異、性別認同、性別平等以及性教育都包含在內。
對于3歲的寶寶而言,目前最主要的是要讓他了解男性、女性生理構造的不同,并讓他自我認知、探索和了解,而不是諸如男兒有淚不輕彈、男孩不可以玩洋娃娃、女孩適合粉紅色、不適合足球運動等傳統的刻板印象。此外,還要讓他了解兩性是平等的必須互相尊重。
為什么說0~3歲是進行性別教育的最佳時期?
性別意識已經產生
研究指出,寶寶在3歲左右就有性別意識了。專家提醒父母,為避免孩子性格發展出現偏差,最好從3歲前就培養孩子的性別意識,如告訴孩子男孩和女孩的差異。
為了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
性別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它有兩個重要階段,一個階段是兩三歲的幼兒時期,另一個關鍵時期是青春期。讓寶寶從小意識到男女有別,對自己的性別有個正確的認識,并非小題大做,它將影響到孩子能否順利度過青春期,能否最終形成健全的人格。
寶寶好奇心
寶寶到了一定年齡會對男女性別產生好奇心,經常會問很多“為什么”。這個時候是父母教育的契機,父母應抓住孩子的好奇心,對孩子進行適當的性別教育,讓孩子形成正確的性別觀念。
案例一:男寶寶喜歡穿女裝
講述者:土豆媽媽
我一直想生個女孩,可偏偏土豆是個男寶寶,我可難過了,在他小的時候,我就照著女孩的樣子給他打扮,比如給他扎小辮子,給他穿小女孩的衣服,感覺挺有趣的。這樣一直到了土豆3歲,我發現他現在總是把自己當成女孩子,喜歡的玩具也是布娃娃之類的,是不是我當時的做法對土豆造成了不良的影響呢?
專家點評:
爸爸媽媽不要從小混淆孩子的性別意識。有的女孩家長有意無意把孩子的衣著、玩具男孩化;有的男孩家長則喜歡給男孩穿女孩的衣服或扎小辮子。這些都可能導致孩子的性別意識出現混亂,甚至導致孩子以相反的性別來塑造自己。結果導致男孩子長大后喜歡穿女孩子衣服,行為舉止女性化,自小喜歡和女孩扎堆;而女孩的言行可能男性化。長此以往,當心理性格和生理性格嚴重不一致時,孩子會對自己的性身份產生認同困難。
案例二:寶寶吵著要看爸爸洗澡
講述者:知了媽媽
最近,知了總喜歡偷看爸爸洗澡,每次爸爸要洗澡,她都吵著鬧著要去看,平時常常問我,“媽媽,為什么我們和爸爸不一樣?”“為什么爸爸是站著上廁所的?”我們每次面對這樣的情況,總是覺得很尷尬,不知道如何回答她。
專家點評:
不要簡單呵斥孩子的一些窺視行為。比如有時在父母上廁所或洗澡時,孩子會偷偷溜進來看幾眼。此時不要大驚小怪、急于遮掩,甚至責罵孩子,因為孩子只是好奇,想觀察爸爸媽媽的身體。如果大人選擇坦然的態度和冷處理,會讓孩子淡然此事;相反,如果大人反應過激,恰恰會強化孩子的好奇。他或者好奇于你的夸張表情,或者滿足于你的驚慌失措,以后可能一再做出這樣的行為。
為了化解寶寶的這類好奇心,爸爸媽媽在家可以利用洗澡的時間,或者運用繪本直接講解男女身體構造的不同。同時,耐心地回答寶寶提出的疑問,用一種自然的方式讓她了解自我,認識性別,并滿足好奇心和求知欲。
案例三:缺少男性的單親家庭
講述者:辰辰媽媽
寶寶還小的時候,我就與丈夫離婚了,寶寶一直和我過。平時除了外公外,他接觸的人都是女性,外公是家中唯一的男性。但由于工作的原因,外公與他相處的時間也很少。最近我發現,寶寶在看見陌生男性的時候,表情有點疑惑,會盯著陌生男性看。聽說缺少男性的單親家庭的孩子,日后容易出現性別的模糊,這是真的嗎?
專家點評:
寶寶成長的環境的確會對其性別觀的正常形成造成影響,因此建議媽媽多帶寶寶出門參加各種活動,盡量多與人接觸。但不要因為家庭的特殊情況而產生過分焦慮和緊張的情緒,不要把負面的情緒帶給寶寶。你家是單親家庭,寶寶在家較少接觸到男性,但可以參加有男老師的早教課程,加大和男性的接觸機會,讓寶寶形成正常的觀念,健康成長。也可以多上親子論壇,和其他父母交流育兒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