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了解了性別教育的基本概念,也知道了容易犯哪些錯誤后,爸爸媽媽一定會想,我該怎么去幫助他們正確地認識自己的性別呢?一起來聽聽專家是怎么說的。
在成人的世界里,“性”這個字包含著復雜的感受和關聯(lián),但其含義相對已經(jīng)成型,在個體的內(nèi)心中也有了比較固定的位置和理解。但是在幼兒期,每一歲的增長,性都處在不同的發(fā)展階段以及伴隨的其對人格成長的重要意義,同時性這個字也同吃喝拉撒睡一樣,需要給予關注,但也不過度關注。
所謂的性教育,其實更多的應該是針對父母的教育,具體的說,就是父母需要認識和理解“性”對孩子的意義,以及自己的孩子處在哪個階段,他/她通過對性的探索在表達些什么。在看懂和理解的基礎下給予孩子一些感受的反饋和適當?shù)囊龑А6前凑粘绦蛑苯訉殞氝M行關于“性”的教育。
在1~3歲這個階段,孩子可能出現(xiàn)以下一些心理和行為的特征:
好奇
當孩子有了一些性別的意識,開始區(qū)分男性女性后,他們便開始了一趟探索的旅程:先從認識自己的性器官開始。作為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孩子經(jīng)常通過觀察、觸碰,來感覺到它的存在,它奇特的外觀、它有意思的反應。并且不僅僅觀察自己,也渴望觀察別人,特別是異性,這進一步加深了好奇,她/他的和我的不一樣呢!為什么不一樣呢?
當孩子出現(xiàn)了這些反應后,作為父母應該意識到,孩子已經(jīng)進入到新的一個階段啦!當孩子向家長提出自己的疑問和困惑時,家長可以先詢問一下孩子自己的想法,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可能已經(jīng)有了各種想象,可以借此進一步了解到孩子的感受。也可以通過一些繪本,來向孩子做出簡單的解釋,例如《小雞雞的故事》、《乳房的故事》,《小威向前沖》《我是怎么來的》等等。父母應當滿足孩子對于這個新大陸的好奇探索,但同時也需要給予孩子一些安全的保護線。你可以告訴孩子,我們游泳時會穿泳衣,泳衣遮起來的地方不可以讓人摸哦。
把玩
雖然有了爸爸媽媽的講解和自己的觀察,但這些與身體的感受又有不同,聽和看不足以全然滿足自己的好奇,所以有時孩子也會通過把玩、觸摸,來體驗感受這個特殊器官帶來的不同反應。例如在學會抓握的同時,孩子也在學習熟悉和運用這個器官。而在把玩的過程中,也很有可能無意間會觸發(fā)一些興奮的感受。孩子可能會覺得新鮮好玩,同時也會變成自己克服焦慮的一種方式,這需要父母來區(qū)分。
爸爸媽媽可以允許孩子進行新鮮的試探,這和成人世界中的手淫是有不同的,這尚不屬于性行為的范疇。但同時,也需要通過轉移注意力的方式做一些簡單的中斷,并在日常的生活中注意孩子足夠的活動量和豐富的活動內(nèi)容。
如果發(fā)現(xiàn)孩子經(jīng)常利用這樣的方式來體驗興奮,那么需要及時關注到孩子的情緒,是否最近出現(xiàn)了一些較強烈的或持久的情緒,是孩子獨自所無法承受和處理的,她/他可能是通過這樣的方式來緩解情緒。頻繁地把玩或觸發(fā)性興奮并不是問題的本身,,更確切的說是背后傳遞出的情緒,要思考這些情緒源自何處,然后與孩子一起去應對這樣的情緒,例如可以通過擁抱、言語安慰等進行安撫。
印證
在產(chǎn)生了好奇,并通過把玩,讓自己親自感受后,孩子對性別、性器官、性興奮都有了一些初步的體驗,但他/她尚未有能力對這樣的感受進行解釋和整合理解,他/她能做的是保留這些感受,同時通過父母或其他人的反應來獲得另一些感受,形成最初的表面化認識。
當孩子自身的體驗與父母的反應形成巨大反差時,例如孩子覺得好玩和興奮,但父母表現(xiàn)出嚴厲、焦慮或驚嚇,那么大多數(shù)情況下,孩子可能會屈從或認同于父母的態(tài)度,而隱藏起自己的感受,但是這份感受始終都在那里,它只是變得偷偷、見不得人、矛盾等等;相對的,如果父母表現(xiàn)得過于開放,夸張地欣喜或鼓勵,則又跑到另一個極端,這又超出了孩子自身水平的好奇感,這同樣也脫離了他/她自己的感受,變得不確定,并且會期待自己的表現(xiàn)贏得父母的贊賞和認可。
以上兩種對待方式都比較極端,正常情況下,只要父母能多一些對孩子的理解,或者不要簡單地將成人視角附加在這些行為上,那么就不會作出錯誤的反應。另外,爸爸媽媽此時也可以幫助孩子建立一些對自己隱私部位的保護和限制,這樣有助于孩子在這個階段里完成對自己的認識和邊界感的確立。
性別認同
當寶寶滿3歲后,孩子會開始選擇自己喜歡的玩具和顏色,一部分是受到性別自然的驅使,例如男孩會更喜歡小汽車,女孩跟喜歡洋娃娃等等。同時也會受到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這些影響包括父母間的關系,也包括父母本身對孩子性別的期待。
理想的狀態(tài)下,3歲后的孩子能夠喜歡或崇拜異性的父母,同時同性的父母也會因為得到另一半的認可而被孩子效仿。孩子會渴望成為和同性父母一樣的人,并且夢想著長大了能和異性父母一樣的人生活在一起,這是完成性別認同的一個較好的、完整的過程。另外,當今時代重男輕女的思想已經(jīng)逐漸淡化,但父母對于自己的認同,同樣也會對孩子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作用,是否希望孩子能樣樣都做到最好,是否希望孩子能一直留在身邊。這些在無形中強化了孩子對于男性和女性氣質的表達。
上述的特征描述意在幫助父母多一個渠道去理解孩子的心理或行為的表達,而非形成條框去一一對應或局限了各種可能。做個有心的父母,要比做個有用的父母來得更重要。
專家簡介:
史瑩 心融集團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NGH催眠師。
精通認知行為治療、精神分析治療、短期焦點技術、危機干預技術、房樹人、TA溝通分析等專業(yè)技術。對職業(yè)發(fā)展與職場文化、人際溝通、兒童繪畫特點與心理發(fā)展特點有較實際的研究。擅長大學生心理狀態(tài)評估與咨詢,婚戀情感咨詢,親子教育咨詢,情緒管理咨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