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借鑒:國外如何進行供給側改革?
盡管中國當前所處時期和面臨的形勢和英美當時有所不同,但經濟的結構性問題不亞于當年的英美,英美經驗仍然有值得借鑒之處。
供給側改革的理論源自經濟學界的供給學派。供給學派認為生產的增長決定于勞動力、資本等生產要素的供給和有效利用,市場會自動調節生產要素的利用,所以應當消除阻礙市場調節的因素。最典型的供給學派理論是薩伊定律,它認為供給會創造自己的需求,例如人們生產商品后會消費一部分,剩余的部分拿到市場上與他人進行交換,所以不會存在生產過剩。因此供給學派認為宏觀調控政策的重點應該放在刺激生產上。
供給學派與凱恩斯主義相對立。在20世紀30年代之前,供給學派占據主流地位,各國的經濟政策也更關注生產。但大蕭條時期出現了產能過剩的局面,這是供給學派難以解釋的,于是凱恩斯主義提出的經濟有效需求不足、應該刺激總需求的觀點開始盛行。到了20世紀七八十年代,美歐等經濟出現高通脹、高失業的滯脹,與凱恩斯主義的觀點相違背,供給學派又占據了主流。由于凱恩斯主義是見效非常快的逆周期調節工具, 滯脹過后,各國政府經受不住“誘惑”,凱恩斯主義觀點又開始大行其道。
從實踐看,減稅和減少政府對經濟生產的干預是供給側改革的典型做法。“里根經濟學”(Reaganomics)和“撒切爾主義”(Thatcherism)是對供給學派觀點的典型實踐,它們的共同點是減稅和減少政府對生產的干預,且前者注重減稅,后者注重國企私有化。
根據Laffer曲線理論,稅率不斷提高時,經濟活動會受到抑制,稅收收入可能會減少。同時,政府的過度干預會扭曲市場行為,降低經濟效率,正如里根所說,很多情況下,“政府不能解決問題,因為政府本身就是問題”。所以減稅和減少政府干預可以提高企業和個人的生產積極性,刺激經濟增長。
20世紀70年代,美國通脹率高達13.5%、失業率達7.2%,而經濟增長率僅-0.2%,深陷“滯脹”泥淖。同時美國經濟也存在稅率過高、限制進入、價格管制等諸多結構性問題。例如個人所得稅的邊際稅率最高達70%,企業所得稅率高達46%,抑制了私人部門投資和生產的熱情。
面臨凱恩斯主義“神藥”失效,復蘇亟待新“藥方”。1981年里根就任美國總統后,開始奉行供給學派和貨幣主義的主張,提出“經濟復興計劃”,主推減稅,同時減少政府干預,縮減政府開支,緊縮貨幣供給。經濟回歸繁榮,“大穩健”時代來臨。里根經濟學大獲成功,美國經濟迎來“大穩健”時代,但也提高了美國的赤字率,增加了政府債務。但總體看,里根經濟學為美國長期經濟增長打下了堅實基礎。
七八十年代的英國同樣陷入了高通脹、低增長的“滯脹”泥淖,零售價格同比一度飆至25%,GDP增速出現負增長。同時英國也面臨工會力量龐大、國企過多、政府干預過度等結構性問題。撒切爾強推改革,國企私有化增效。
撒切爾1979年上任首相后,首先采納了貨幣主義的觀點,緊縮貨幣以控制通脹。同時采用供給學派的觀點,加速推進國企私有化、減稅、廢除物價管制等改革措施,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經濟觸底反彈,長期穩健增長。經過改革,惡性通脹得到控制,英國經濟觸底反彈,各主要宏觀經濟指標波動率大幅減小。撒切爾的結構化改革被認為“挽救”了英國經濟。

里根經濟學
為了解決80年代的滯脹問題,里根經濟學和撒切爾主義均采用貨幣主義觀點緊縮貨幣,也采用了供給學派的結構性改革。里根經濟學側重減稅,撒切爾主義更側重國企私有化。盡管中國當前所處時期和面臨的形勢和當時有所不同,但英美經驗仍然有值得借鑒之處。
突破凱恩斯主義穩增長,大刀闊斧地進行供給側改革。無論是里根經濟學,還是撒切爾主義,都是對凱恩斯主義的大膽突破。七八十年代的石油危機疊加英美內部的結構性問題,造成高通脹、高失業的局面,凱恩斯主義刺激總需求的思想變得束手無策。因為擴張型政策會加速通脹,緊縮貨幣又會推升失業,無論哪種措施都很難解決經濟本身存在的結構性問題。所以供給學派的觀點“粉墨登場”。
中國當前雖然沒有面臨滯脹的局面,但經濟的結構性問題不亞于當年的英美。例如,工業規模以上企業的總資產中,國有控股占比高達37%,但從今年三季度利潤增速來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表現最差,利潤同比大降將近30%,而私營經濟卻依然保持8.92%的負增長,也就是說國有企業占用著大量的經濟資源卻低效率地運行著,對經濟構成拖累。此外,體制內企業獲得銀行貸款相對容易,而民營企業很難獲得貸款,導致央行即使再“放水”,水也大都流向了國有及其關聯企業,民營企業融資成本依然高企。這些都是供給端出了問題,單純依賴凱恩斯主義的需求管理是很難奏效的。
減稅和減少政府的過度干預,構建“小政府”。里根經濟學和撒切爾主義的另一個精髓是經濟上推崇自由主義,構建“小政府”。無論是減稅,還是降低門檻、放松各種管制,都減少了政府的過度干預,激發了市場的活力。我國當前也存在政府干預經濟過多的問題,金融、電信、能源、交通、教育、醫療衛生等諸多領域對民營企業開放程度低, 且存在價格管制,此外企業稅負過重,都降低了經濟運行的效率。當然,我們也不推崇過度的自由主義,因為市場也有失靈的時候,且要考慮社會公平性問題,需要“小政府”來發揮作用。
供給側改革不像凱恩斯主義那樣“皆大歡喜”,需要有魄力的推動者。里根和撒切爾夫人都是“偉人”級的領導者,但依然在改革的過程中遇到非常大的阻力,步履維艱。凱恩斯主義的財政刺激相當于為私人部門提供掙錢的項目,而貨幣刺激相當于開著飛機直接“撒錢”,無論哪種方式都是“皆大歡喜”的結果,且短期對經濟見效快,受到各國政府的推崇。而供給側改革更多是解決經濟的長期結構性問題,會觸動很多人的利益, 需要有魄力的改革者來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