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經濟學人》7月9日文章,原題:個人的國度副題:中國人越來越多做他們想做的,而不是別人要他們做的上海魯迅公園里的征婚廣告是中國社會根本性變化的一個縮影。老輩人視結婚為不可或缺,年輕人也想擁有伴侶,但不會讓是否結婚來界定自己,也鮮有人愿意自己的婚姻由別人安排。如今,中國年輕人越來越把自己的情感置于社會期望之上。他們的社會角色不再是對家庭和更大社區的責任,而是自己的權利。相比個人偏好,集體身份和組織成員已變得次要。
就像每個從農耕向城鎮轉變的社會,中國經歷了家庭關系的艱難變化。如今家人散布各地,相隔越發遙遠。此外,在快速變遷中,傳統價值觀被撕裂。家庭和身份的觀念,在掙扎著跟上該國加速現代化的節奏。
個人主義的日漸盛行正改變中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內華達大學的威廉·揚科維亞克說,即便在上世紀80年代,在中國,長大成人仍意味著結婚生子;把個人利益置于集體之上“基本上是不合法的”。而如今,成年意味著自立。激勵人們的更多是愛,而非責任。
如今,大量中國年輕人結婚后直接離開父母與配偶住在一起。有5800萬年輕人獨自生活,且數量還在快速增加。同時,離婚變得比以前普遍多了。中國全國的離婚率遠高于澳大利亞和多數歐洲國家。這些現象是一個更大的自由化趨勢的一部分。最讓老一輩(以及政府)操心的是永久單身男女數量的上升。
每一代人都認為父母不理解自己,而在中國,這種情況往往更具真實性。50來歲的人大都對饑餓記憶深刻。而他們的子女,如今生活在一個鐵板豬肉和高速鐵路的國度。世界幾乎在一代人時間里就變了樣。
個人主義的上升擴大到工作生活。如今,數億中國人供職于私營小企業而非國有大公司。北京鼓勵“創業和創新”,同時又有些擔心。傳統家族觀念的式微,也改變了傳統的信任觀念。直至上世紀70年代和后來有的時候,人們生活中多是相互認識的人——賣他們食物的熟人,工作中的同事,甚至最終結婚的人。人們對陌生人很警惕,除非是圈內人介紹的。隨著中國快速城市化、大規模移民、私營企業和供應鏈數千英里的延伸,那些傳統的個人關系網日漸衰落。如今大多數人生活在遠離出生地的地方,他們的生活更多要依靠陌生人和各種機構提供的服務,而非自己認識的人。▲
(喬恒譯)
環球時報2016-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