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木
親子混浴的習俗
教會孩子自己洗浴是讓小孩獨立的第一步。爸爸和女兒、媽媽和兒子,異性親子應該在孩子幾歲時不再共浴?如果進行了錯誤的選擇,或許會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
東京的一位43歲男性有一兒一女,兒子還在上幼兒園,女兒已經讀小學六年級了。他有時會和兩個孩子一起泡澡。他說:“非要我說的話,我也不想帶孩子一起,不過外出旅游的時候,如果賓館房間有家庭浴池,我和妻子會帶孩子一起泡澡。孩子開心,我也不好說什么。”
他從女兒和妻子的對話中得知,女兒似乎已經有喜歡的男孩了。去年女兒穿的背心還是普通款式,今年已然換成了帶罩杯的,內褲也從印著卡通人物、能提到肚臍位置的“兒童款”換成斑點圖案帶蕾絲的“女款”。孩子的變化讓他困惑:“女兒突然有女孩兒樣了。雖然她本人對家人混浴不排斥,但我想是時候審視這個問題了。”他與妻子商量,以后旅游不再選擇帶家庭浴池的房間。
另一位39歲的男性有兩個女兒,分別在讀小學四年級和六年級。他說他們一家四口有時也會一起泡澡。妻子認為女兒和父親一起泡澡沒什么大不了的,女兒喊他一起泡澡是常有的事。妻子平時洗完澡經常不穿好衣服就在家里走動,整個家庭都產生了一種“在家人面前衣不蔽體也沒關系”的氛圍。受訪男性說:“兩個女兒心理上還是小孩子,沒有意識到男女的不同。”他覺得如果自己拒絕和孩子一起洗澡,會過于不自然,所以在孩子自己感到不好意思之前暫且維持現狀。
如今積極參與育兒過程的日本男性不斷增多,許多人認可“給幼兒洗澡是爸爸的職責”。晚餐后妻子忙著收拾打掃,對于丈夫的幫助開心不已,可是如果孩子是女孩,由父親洗澡還妥當嗎?有的家庭沒有及時正視這個問題,女兒到了20歲依然認為和父親泡澡無傷大雅,當這些話題出現在社交網站上時,反對與贊成的聲音同時出現。那么孩子不再適合與異性家長共浴的年齡究竟是幾歲呢?
自然而然是理想
一位46歲的男性有兩個女兒,大女兒正上初中一年級,小女兒讀小學三年級。大女兒是在五年級的時候不再和爸爸一起洗澡,基本就是剛剛開始發育的時間段。他說:“倒不是因為女兒出現了第二性征,反正是開始覺得不好意思了。”女兒得知朋友當中沒人再和爸爸一起洗澡,便漸漸不跟著父親泡澡了。現在他偶爾還會帶著小女兒洗澡,但同樣打算讓二女兒自然而然地獨立沐浴。
不特地拒絕孩子,而是等孩子自然而然地選擇獨立沐浴——這或許是親子共浴的理想結局。據調查,在日本,9歲的女孩半數跟著爸爸一起洗澡,而到了11歲這個數字便降到了一成。女孩子不再和爸爸一起沐浴的年齡大都在10歲左右。
親子共浴不只是父女之間的問題。琦玉縣的一位40歲女性現在偶爾還會和上小學五年級的兒子一起泡澡,這是一個單親家庭,兒子遇事總是忍耐,為了不讓媽媽擔心,即使有煩惱也不說出口,只有泡澡時才會敞開心扉。這位女性說:“有些話語隔著餐桌講不出口,隨著泡澡時身心的放松,兒子能自然地吐露心事。我感覺他有煩惱時就會喊他一起泡澡。”調查稱,11歲還和媽媽一起洗澡的男孩占同齡人總數的2成以下,不過就像這位女性一樣,不少家庭將泡澡當作與孩子溝通的時間段。
海外投來異樣目光
對于“和孩子一起洗澡的理由”,九成接受調查的家長表示“這是和孩子進行溝通的重要機會”,即便是同性親子共浴也是如此。
有位母親提到她的尷尬經歷。她5歲的兒子個頭比較高,一次她像往常一樣帶孩子進了女公共浴室,周遭的女性紛紛朝他們投來白眼。她說:“因為個兒高,她們以為我兒子已經上小學了。那么到底在孩子幾歲之前能帶他去女浴室呢?”
日本各地施行的《公共浴室法規執行條例》對此做過明確規定。東京規定“10歲以上者禁止男女混浴”,神奈川等溫泉旅游地區的規定相對寬松,有些溫泉旅館會為單個房間設置小型的家庭浴池。在存在泡澡文化的日本,一定年齡前的異性親子共浴是被允許的,但在國外卻并非如此。在鮮少有公共浴池的外國,即便是嬰兒時期,也極少有女嬰是由父親幫助沐浴的。
一位同美國男性結婚的日本女性拜托丈夫給女兒洗澡,丈夫一臉驚愕。對于接受“淋浴文化”的他來說,洗澡的作用更多的是清潔,而不是放松身心。當然,在西方父母看來,自己穿著衣服站在浴缸外幫小孩子洗澡是很正常的。但即便是同性親子,一起赤身洗浴也是異常現象。
男女有別意識的缺失
實際上,日本外務省官方主頁就有這樣一項提醒內容:去海外的日本人不要公開談論和孩子一起洗澡的事。因為在某些情況下,當地人會認為這種行為是對孩子的虐待,日本父母甚至可能被逮捕。
有人指出,從孩子青春期發育的角度考慮,等孩子到小學高年級就停止共浴比較妥當,這與異性混浴法律條款的規定一致。路德學院大學的田副珍美副教授主攻兒童心理學的研究,她說如果在孩子升入高年級之后,還繼續與異性家長共浴,有可能造成孩子不懂如何與異性保持恰當距離的狀況。
“女生大多會在小學五六年級迎來‘前青春期,盡管心理上還是兒童,生理上卻開始出現第二性征,在這個階段讓孩子形成男女有別的意識相當關鍵。部分父母的疏忽會讓女兒在長大之后,即便是被父親之外的異性看到自己的身體也不覺得羞恥。”
而提到親子溝通,田副建議父母不應將泡澡定為和孩子溝通的時間,孩子之所以只在泡澡時向父母吐露心聲,問題很可能出在父母身上。
“孩子目睹父母因工作和家務奔波勞碌的身影,會注意不給家長添亂,而選擇不說心里話。如果浴池是家長唯一精神放松的地方,孩子敏感地察覺到這一點,就會覺得‘現在爸媽能好好聽我講話。父母不應在浴室與孩子溝通,而應該在平時抽出時間,營造‘我可以認真傾聽你說話的氛圍,這一點至關重要。”
父母或許會因為不再與孩子一起泡澡談心而感到寂寞,但這也是讓孩子獨立的一步。引導孩子獨自沐浴同樣是身為父母的職責之一。
[譯自日本《AERA》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