鈕艷峰
1.選擇土壤
種植馬鈴薯,要選擇土壤疏松肥沃、土層深松、排灌條件好的中性或微酸性的平地或緩坡土壤和砂壤土中栽種,不宜在堿性土質中種植。馬鈴薯栽種前茬作物地塊,以高粱、玉米、小麥及禾本科谷物等作物最佳,切忌重茬種植;前茬茄果類地塊不宜種植馬鈴薯,如番茄、茄子、辣椒等地塊不宜種植馬鈴薯,上一年用過普斯特、玉農樂、闊草清、甲黃龍、二氯喹啉酸等除草劑的地塊也不宜種植馬鈴薯。
2.脫毒品種選擇
2.1 脫毒馬鈴薯
脫毒馬鈴薯是指馬鈴薯種薯經過一系列物理、化學、生物或其他技術措施清除薯塊體內的病毒后,經檢測獲得無病毒或極少病毒侵入的薯種。經實驗證明,脫毒種薯的增產效果顯著,采用脫毒薯種可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增加30%~50%,高的可增產3~4倍。
2.2 品種選擇
要因地制宜選擇高產抗病毒種薯。建議農戶選種時,要選擇生產種薯地在高寒區、有信譽企業繁育的薯種。適宜吉林地區種植的早熟品種有:早大白、荷蘭七號、超白(早50)、尤金、新尤金、富金(找黃麻子)等;收獲后可復種二茬,如白菜、蘿卜、粘玉米等;中、晚熟品種有:俄七、科新13及新培育的敦八等品種。
3.種薯處理
3.1曬種
將買回的種薯攤開曬2~3天,每天曬3個小時左右,并常翻動。
3.2切芽塊
用消毒水浸泡過的刀切種薯,每塊有2~3個芽眼,隨切隨用,防堆積。
3.3種薯的消毒
將切好的種薯塊放入0.1%高錳酸鉀藥液浸泡5分鐘撈出備用,也可用草木灰蕉切口。
3.4催芽
為確保全苗、壯苗,種薯應催芽,以芽長1公分左右長度為佳。方法是:播前7~10天,用濃度為3~5毫克/升的“九二〇”液浸種0.5~1.0小時,取出晾干后催芽。室內外均可進行,但應選地勢較高,通風涼爽,沒有陽光直照的地方。將芽床整平后先在地面鋪上3~4公分厚的濕沙,然后鋪上消毒切好的種薯,再鋪第二層沙,如此鋪2~3層,最上面一層厚度4~5公分,再蓋上稻草,如遇雨天要薄膜蓋嚴防雨水進入苗床。經過6~7天就能發芽。然后根據芽長短粗細程度進行分級播種。
4.適時播種,合理密植
播種時要挖畦開溝,一般畦寬為1.5~1.6米,溝寬0.2~0.3米,深015~0.2米。開溝挖起的泥土敲細,并均勻地鋪在畦面上,使畦面上呈龜背形,利于畦面排水,播種時將種薯直接擺在畦面,芽眼向上,稍壓,并在種薯上加少量細土,使之與土壤充分接觸。畝種植密度5000-6000株為佳。一般每畦4~5行。行距30~40公分,株距20~25公分,畦邊各留20公分左右不播種。
5.合理密植
構成馬鈴薯的產量因素是單位面積株數與單株產量的乘積。單株產量是由單株結薯數字與單薯重確定的。而群體增產與單株增產之間是矛盾的。當單位面積株數增加時,單株產量相應降低,兩者都與栽植密度存在著一定依存關系。在一定密度的范圍內,群體的產量隨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單株產量隨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因此,確定密度必須考慮群體產量與個體產量兩個相矛盾因素協調統一。如果密度小時,雖然單株發育好,產量高,但由于單位面積內總株數小,結薯較少,產量不高。如果密度過大,雖然總株數多,但單薯重很低,同樣產量不高。因此,合理密植就是要使單位面積內有一個合理的群體結構,既能使個體發育良好,又能發揮群體的增產作用,以充分利用光能、地力,從而獲得高產。從群體和個體協調發展考慮,馬鈴薯在一般栽培水平下,每畝種6000株左右,每株2—3莖較為適宜。
6. 田間管理
6.1除草
薯種出苗后要及時田間除草,即人工除草或噴撒除草劑,視田間情況。噴灑除草劑主要是出苗后,用杜邦寶成在雜草2~3個葉時噴撒,每畝4~5袋(2.5克/袋);單純防治禾本科雜草還可選用精穩殺得或精禾草克殺草。
6.2 中耕培土與澆水
中耕培土是在馬鈴薯開花前完成,做到鏟趟結合,即三鏟三趟。封壟時地壟要培成“寬肩壟”,不要培成“尖頂壟”,這樣結豆時土豆不宜外漏,薯豆有利于土壤供應養分。馬鈴薯開花正進入結薯期,如遇干旱應及時灌水,否則將會嚴重影響產量。
6.3 病蟲害防治
馬鈴薯主要病害有晚疫病、地下害蟲和瓢蟲。
6.3.1 晚疫病防治 晚疫病一般在7月下旬開始發病,田間發病應立即防治,預防可7~10天交替使用杜邦克露和殺毒礬;田間以發病可用銀法利、霍多科或科佳等藥劑治療。
6.3.2 地下害蟲防治 每畝可用5%甲拌磷或呋喃丹(2~3公斤)和化肥一起混合施用,還可用50%的辛硫磷乳油等防治。
6.3.3 瓢蟲 田間出現瓢蟲應及時使用50%敵敵畏乳油或氧化樂果或杜邦萬靈等高效殺蟲劑,噴于葉背效果很好。
(作者單位:161800黑龍江省克山縣西聯鄉為農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