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杰
隨著我們國家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人民對于生活的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作物的栽培技術的發生。而作物的栽培管理,與病害的消長有著密切的關系。
1.農作物栽培管理技術
1.1農作物栽培管理技術的原則
隨著綠色品質消費的要求,環保農作物的產品品質的提高已迫在眉睫。現代管理技術要求發展無公害的產品和栽培技術,所以農作物的發展方向必然朝著定向栽培調控技術發展。其次就是以規范化、標準化的栽培管理技術為途徑。隨著經濟的發展,標準的農作物栽培管理技術逐漸嚴格以及被需要程度日益加深。在許多西方發達國家,統一的供種、技術服務、質量標準的栽培技術已投人使用。就我國目前形勢來看,如何根據市場經濟的要求制定規范標準的農作物栽培管理技術就十分必要了。
1.2農作物栽培的環節
1.2.1首先就是農作物的種子的選擇。首先要滿足當地的氣候等多方面的因素,注意當地的自然條件以及生產條件,并且注意不同的農作物之間的銜接季節。在播種前要進行化學處理,對于無病史植株需要保留其無病繁殖的材料以及種子,最大程度的減少病害。合理利用當地氣候等自然條件,防止品種的單一性出現。而引起病害產生的緣故有:種種了移栽帶菌和帶病的種苗和無性繁殖繁殖的質料,因此,要在播種之前用化學、物理的要領對播種的質料進行處理懲罰,以警戒病害的產生。
1.2.2要注意的就是播種區的選擇。從需要培植的植株中選取無病的植株,比如馬鈴薯病毒病、甘薯黑斑病等疾病,可以創建無病種苗田,選擇沒有病的地區或者斷絕區種植,偶然種子和無性繁殖質料并不能用處理懲罰的要領來有效地辦理懈怠病原物的問題,保留種子和無病繁殖質料,可以相對的減少病害的產生。還有就是對培養材料的儲藏。有些病害如甘薯黑斑病、甜菜蛇眼病等,在貯藏期間還可以繼續發展,不僅造成損失,對加重來年病害發生也有關系。因此,控制好貯藏的環境條件,做好安全貯藏非常重要。除了種子的選擇,接下來就是輪作。為了提高生產效率,所以對農作物的輪作還要制定嚴格的要求,使得降低生產成本,持續促進農作物穩定的高產,降低病害發生機率。
2.提高農作物栽培管理方法
2.1加強規范化管理
農作物栽培所有的方面都是需要注意的,因為有時候一個小小的問題,就有可能前功盡棄,所以這也要求對于農作物栽培技術能夠有一個規范化、系統化的管理。通過這些有效的管理,將農作物有可能出現的問題扼殺在搖籃之中,保證農作物的存活以及生產質量。對于農作物的管理應該是提供統一的品種,進行統一的技術指導,制定同時質量的檢驗的標準的一種系統化的方式,規范化的管理為農作物的栽培技術保駕護航。因此,只有加強農作物栽培的規范化管理才能更好地種植作物。
2.2加強水肥的管理
對于農作物栽培技術來說,對水肥的要求質量都是相當嚴格的,因為不知道在哪一個環節就出現了問題,對于農作物的生長環境進行了一定的污染。水,是農作物生長所必需的,而這也就為農作物的栽培技術帶來了一種隱形的威脅。因為隨著我國工業的不斷發展,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當然這其中也包括了水資源,而進行農作物灌溉的時候,很難注意到這一環節。相對于水的管理來說,肥料的管理是更加復雜的。在肥料施用的時期和方法方面,如基肥過多且不腐熟,或基肥不足而追施過晚,都會造成后期氮肥過多而加重稻瘟病的發生。田間水分對作物病蟲害發生影響明顯,但是一旦農作物出現病變,對于農作物來說,更是一種挑戰。而此時就要使用一種更為生態、環保的方式進行補救,從而保證農作物生長過程中的無公害、綠色化。
2.3加強蟲害的生物防治
目前,我們農作物的病蟲害的防治主要依靠的就是化學的農藥。但是,化學農藥對于環境是有影響的。為此,要加強作物蟲害的生物防治。在盡量不使用農藥,最大程度的避免農藥對農作物造成的危害以及環境污染,從根本上實現生態系統良勝循環,使農作物成為真正的綠色食品,在進行生物防治時,大多采取以下4種手段:利用捕食天敵的關系鏈消滅害蟲;充分利用某些害蟲的趨光性,用黑光燈進行捕殺;利用昆蟲激素對害蟲進行控制;利用誘變異種等轉基因技術培育出抗蟲農作物。
2.4采用先進的手段培養農作物
生物育種技術所培養改良的農作物品種,不僅大幅度的提高了農作物的質量以及產量,更是實現了農作物的高產量、高品質以及高效益。而利用轉基因技術培養出的農作物,則具備了自然作物中極少數生物才有的固氮作用,既達到了增產的目的,又有效的控制了化肥造成的環境污染。同時可以發展一些無公害的農作物的種植。農作物進行無公害的栽培技術是指,農作物在生產的過程中控制農用化學物質或者是替代,在這其中相當注意的便是肥料的施用以及病蟲害的防治。在肥料的施用方面,主要使用有機肥為主,以肥底為主。根據土壤的需求進行肥量以及用肥品種的調節。
(作者單位:162400黑龍江省泰來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