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明峰
1 甜瓜果腐病
1.1 發病癥狀:成株期發病主要危害果實和近成熟果實,初在靠近土面處果實上發病,產生不規則形褐斑,濕度大時病部長出白色菌絲。
1.2 病原菌:為立枯絲核菌AG4 菌絲融合群,屬半知菌亞門真菌。該菌群是一種不產孢的絲狀真菌,其菌絲形態與一些子囊菌、擔子菌非常接近,該菌有菌絲融合現象。菌絲在融合前常相互誘引,形成完全融合或不完全融合及接觸融合三種融合狀態。立枯絲核菌具3 個或以上的細胞核,菌絲較大型,直徑約6~10 微米。在土壤中形成薄層蠟質狀或白粉色網狀至網膜狀子實層,產生的擔子桶形至亞圓筒形,比支撐擔子的菌絲略寬一些。擔孢子橢圓形至寬棒狀,基部較寬,擔孢子能重復萌發,在擔子上形成2 次擔子。立枯絲核菌是由單一菌絲尖端的分枝密集而形成或是由尖端緊密地和菌絲密集而形成菌絲結。菌絲融合群不同,在形態、病理、生理和生態方面也不完全相同。至于各合群的致病特異性及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及在自然界的作用還需進一步明確。
1.3 發病特點:病原菌在土壤中越冬,第2 年種植甜瓜后,甜瓜果實與土壤接觸,遇有澆水或降雨,即可引起發病,久旱后突然遇雨,植株特別容易發病。
1.4 防治方法:①栽培措施:發病重地區或田地把瓜墊起。②藥劑防治:必要時噴灑10%立枯靈水劑300倍液。
2 甜瓜鐮刀菌果腐病
該病是由真菌引起的。
2.1 發病癥狀:主要危害成熟果實。發病初期出現褐色至深褐色水浸狀病斑,病斑的大小1.5~3 厘米,深約1.5 厘米,病情擴展后內部開始腐爛,病組織白色或玫瑰色,濕度大或貯運中,病部長出白色至粉紅色霉。
2.2 病原菌:為粉紅鐮孢,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梗單生或集成分生孢子座;大型分生孢子兩邊曲度不同,中部近圓筒形,伸長成線形或鐮刀狀,兩端漸細,分生孢子多為橙紅色。菌絲及子座具多種顏色:蒼白色或玫瑰色至紫色。
2.3 發病特點:病原菌在土壤中越冬。果實與土壤接觸,遇有適宜發病條件即可引起發病,一般高溫多雨季節或濕度大發病重。
2.4 防治方法:①栽培措施: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采用地膜覆蓋和高畦栽培。多雨季節要注意雨后及時排水,適當控制澆水,地表濕度大時要把瓜墊起來,避免與土壤直接接觸。加強田間管理,防止果實產生人為或機械傷口,發現病果及時采摘深埋。②藥劑防治:發病后噴藥,常用藥劑有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 500 倍液,60%防霉寶超微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36%甲基硫菌靈懸浮劑500~600 倍液,140%多·硫懸浮劑500 倍液,40%百菌清懸浮劑500 倍液,47%加瑞農可濕性粉劑700~800 倍液,56%靠山水分散顆粒劑800 倍液。每隔10 天左右防治1 次,連續防治2~3 次。
3 甜瓜細菌性角斑病
3.1 發病癥狀:危害葉片、葉柄、莖、卷須和果實,苗期至成株期均可發生。子葉發病初期呈水浸狀斑,漸變淡褐色,病斑受葉脈限制呈多角形,灰褐或黃褐色,濕度大時病部葉背溢有乳白灰渾濁水珠狀菌膿,干后有白痕,病斑質脆,易穿孔;莖、葉柄、卷須等發病時出現水浸狀小點,沿莖溝縱向擴展,呈短條狀,濕度大時也可見菌膿,嚴重時縱向開裂,呈水浸狀腐爛,變褐干枯,表層殘留白痕。果實發病時出現水浸狀小斑點,擴展后不規則或連片,病部溢出大量污白色菌膿,受害的果實常伴有軟腐病原菌侵染,呈黃褐色水漬狀腐爛。
3.2 病原菌:為丁香假單胞桿菌黃瓜角斑病致病型,屬細菌。菌體短桿狀相互呈鏈狀連接,具端生鞭毛1~5 根,有莢膜,無芽孢,革蘭氏染色陰性,在金氏B 平板培養基上,菌落白色,近圓或略呈不規則形,扁平,中央凸起,污白色,不透明,具同心環紋,邊緣一圈薄且透明,菌落直徑5~7 毫米,外緣有放射狀細毛狀物,具黃綠色熒光。生長適溫24~28℃,最高39℃,最低4℃,48~50℃經10 分鐘致死,除侵染冬瓜、節瓜外,還侵染葫蘆、西葫蘆、絲瓜、甜瓜、西瓜等。
3.3 發病特點:病原菌在種子內或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成為第2 年初侵染源。病原菌生長溫度為24~28℃,45℃條件下經過10 分鐘致死。適宜的相對濕度70%以上,隨雨季的到來和田間澆水開始發病,病原菌隨氣流傳播。發病的條件主要是濕度,尤其是下雨,如飽和濕度在6 小時之上病斑大且典型。
3.4 防治方法:①種子處理:瓜種可用50℃溫水浸種20 分鐘,撈出晾干催芽播種;或用100 萬單位硫酸鏈霉素500 倍液或農用鏈霉素浸種2 小時,沖洗干凈后催芽播種。②栽培措施:選育耐病品種,從無病瓜上留種;與非瓜類實行2 年以上的輪作;加強田間管理,生長后期及收獲后清除病葉及時深埋;瓜溝要有一定度,這樣便于澆水,不致于瓜溝太小,出現水漫瓜秧的現象。③藥劑防治:發病初期及蔓延開始期噴灑氧氯化銅、甲霜銅、可殺得可濕性粉劑,此外還可選用硫酸鏈霉素、農用鏈霉素等,以及1∶2∶200 的波爾多液進行防治。
4 甜瓜軟腐病
甜瓜軟腐病是由細菌引起的病害。
4.1 發病癥狀:主要危害果實,有時也危害莖蔓。果實發病時病部初現水浸狀深綠色斑,擴大后凹陷發軟,逐漸轉為褐色,病斑周圍有水浸狀暈環,從病部向內腐爛,散發出惡臭味。莖蔓發病多始于傷口,病斑呈不規則形水漬狀,向內軟腐,病部出水,嚴重時爛斷。
4.2 病原菌:為胡蘿卜軟腐歐氏桿菌胡蘿卜軟腐致病型,屬細菌。菌體短桿狀,不產生芽孢,無莢膜,革蘭氏染色陰性,生育最適溫度25~30℃,最高40℃,最低2℃,致死溫度50℃經10 分鐘,適宜pH 值5.3~9.3,最適pH 值7.3。除侵染茄科蔬菜外,還可侵染十字花科蔬菜及蔥類、芹菜、胡蘿卜、萵苣等。
4.3 發病癥狀:病原菌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第2年借雨水,灌溉水以及昆蟲傳播,由傷口侵入。病原菌侵入后分泌果膠酶溶解中膠層,引起細胞水分外溢,引起腐爛。陰天或露水未落干時整枝打杈,或蟲傷多發病重。
4.4 防治方法:①栽培措施:實行與非葫蘆科、茄科及十字花科蔬菜進行2 年以上輪作。及時清潔田園,尤其要把病果清除帶出田外燒毀或深埋。培育壯苗,適時定植,合理密植。雨季及時排水。保護地栽培要加強放風,防止棚內濕度過高。②藥劑防治:雨前雨后及時噴藥,常用藥劑有72%農用硫酸鏈霉素可溶性粉劑4 000 倍液,新植霉素4 000 倍液,50%琥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500 倍液,77%可殺得可濕性微粒粉劑500倍液,14%絡氨銅水劑300 倍液,12%綠乳銅乳油600倍液,47%加瑞農可濕性粉劑800 倍液。每隔7~10 天防治1 次,連續防治2~3 次。
(作者單位:161502黑龍江省依安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