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憲坤
摘 要:根據二十八星瓢蟲的發生特點、生活習性制定出綜合防控技術路線,為馬鈴薯高產穩產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二十八星瓢蟲 生活習性 綜合防控
馬鈴薯是重要的糧食作物,在凌源市有多年的種植歷史,近年來隨著種植結構的調整,以及連作障礙和病蟲害侵襲,馬鈴薯種植面積在逐漸減少,其中二十八星瓢蟲為害就是重要原因之一。二十八星瓢蟲一般發生為害減產5%左右,嚴重發生為害減產高達30%,嚴重影響馬鈴薯的品質和產量。
1. 二十八星瓢蟲為害特點
1.1分布及為害作物種類
1.1.1二十八星瓢蟲屬于半翅目瓢蟲科,又名馬鈴薯瓢蟲,主要分布在華東、華北、西北、西南、華中地區,近些年隨著氣候的變暖,東北地區逐年加重發生。凌源市2000年以前一般為零星發生或輕發生,2000年以后逐年加重發生,發生程度由輕到重,甚至大發生。
1.1.2二十八星瓢蟲主要為害茄科、豆科、葫蘆科、菊科、十字花科等蔬菜,及龍葵、莧菜等雜草,大豆、馬鈴薯等糧食作物。
1.2為害特點 以成蟲和幼蟲為害,取食葉片、嫩莖和果實,為害葉,通常啃食葉肉,留下葉脈和上表皮,形成許多不規則透明的凹紋,后變成褐色斑痕,葉片皺縮,嚴重時植株似枯死,影響植物的光合作用,降低作物產量;為害果,在果實表面形成許多凹紋,逐漸變硬,品質下降,影響其經濟效益;為害莖,咬壞莖表皮,使養分不能正常運送,增加染病機會,減弱植株的抗逆性。
1.3形態特征 二十八星瓢蟲成蟲體長7~8毫米,半球形,赤褐色,密生黃褐色細毛。前胸背板前緣凹陷,前緣角突出,中央有一較大的劍狀斑紋,兩側各有2個黑色小斑,有時合成一個。兩鞘翅上各有14個黑斑。因此也叫二十八星瓢蟲。卵長1.4毫米,彈頭形,縱立,鮮黃色,有縱紋。幼蟲長約9毫米,長橢圓形,淡黃褐色,背面隆起,各節有黑色枝刺。蛹長約6毫米,橢圓形,淡黃色,背面有稀疏細毛及黑色斑紋,尾端包著末齡幼蟲的蛻皮。
1.4發生規律及生活習性
1.4.1發生規律 二十八星瓢蟲在東北地區一年發生兩代,以成蟲群集越冬。一般在5月份開始活動,6月上中旬產卵盛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為第一代幼蟲為害期。7月中下旬為化蛹盛期,7月底至8月初為第一代成蟲羽化盛期。8月中旬為第二代幼蟲為害盛期,8月下旬開始化蛹,羽化為成蟲,9月中旬開始尋找越冬場所,10月上旬開始越冬。
1.4.2生活習性 成蟲上午10時至下午4時最活躍,中午躲在葉背取食。涼爽弱光時轉到葉面為害。越冬成蟲多把卵產在馬鈴薯基部葉背,20~30粒靠近在一起,第一代產卵量240粒,卵期6天,越冬帶產卵量400粒,卵期5天。幼蟲夜間孵化,共4齡。二齡后分散為害。一代發育歷期23天,二代15天。
1.4.3當地發生情況 在凌源市馬鈴薯、茄子、豆類等作物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發生,并有逐年加重的趨勢。二十八星瓢蟲5~7月份主要為害馬鈴薯,茄子和早播豆類,瓜類。進入8月份,二代孵化,8月中旬是二代幼蟲為害盛期,此時馬鈴薯已采收,茄果類蔬菜已進入晚期,二代開始轉入白菜、蘿卜或晚播豆類等作物上為害。近三年8月上旬調查數據平均值:茄子被害株率35%,百株幼蟲43頭,成蟲30頭,蛹12頭;晚豆角被害株率87%,百株有卵6塊,幼蟲138頭,成蟲11頭,蛹17頭;田邊雜草龍葵被害株率100%,百株有卵9塊,幼蟲257頭,成蟲23頭,蛹4頭;白菜、芥菜、蘿卜被害株率15%,百株有卵2塊,幼蟲0頭,成蟲3頭。
2.綜合防控措施
2.1農業防控 人工捕殺成蟲,幼蟲,人工摘卵。利用其假死性敲打植株,收集消滅。幼蟲孵出前人工摘卵,集中處理,減少害蟲數量。
2.2生物防控 噴施蘇云金桿菌、云菊素等生物制劑,保護天敵。
2.3物理防控 根據其趨性,利用殺蟲燈或種植誘集作物,達到集中捕殺的目的。比如種植龍葵誘集。
2.4化學防控 在幼蟲未分散期或低齡幼蟲期抓住時機適時用藥,防治效果較好。可用2.5%溴氰菊酯2500倍液噴霧;2.5%功夫菊酯乳油3000倍液噴霧;2%阿維菌素可濕性粉劑每畝20~30克加水稀釋噴霧;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每畝10~20克加水稀釋噴霧。注意葉片正反兩面都要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