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亮
黃瓜霜霉病是一種流行性很強的病害。一旦發生會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重病地塊甚至全株枯死,造成嚴重減產甚至絕收。認識及掌握黃瓜霜霉病的發病條件與防治,已成為黃瓜生產中的關鍵技術環節。
1癥狀
黃瓜霜霉病主要危害葉片,幼苗期至結瓜期均可發病,特別是黃瓜進入收瓜期發病較重。一般由下部葉片向上蔓延,葉片感病初期出現淺綠色水漬狀斑點,病斑擴大后,受葉脈限制呈多角形,其色澤變為黃綠色,最后變為淡褐色;后期病斑匯合成片,全葉干枯卷縮,潮濕條件下病斑背面長成灰黑色霉層,病葉由下向上發展,嚴重時全株葉片枯死。
2 發病因素
2.1 氣候因素黃瓜霜霉病的發病遲早和輕重與溫、濕度條件密切相關。病菌對溫度的適應范圍較廣,濕度是決定病害輕重的主要因素。在5~30℃時均可發育,以15~25℃最適宜,20~25℃時潛育期最短,僅3天,氣溫高于30℃,病害受抑制。在有水滴的適溫條件下,孢子囊只要1.5小時就可萌發,2~3小時就可完成侵入,而在干燥葉片上孢子囊則不能萌發。在濕度較小時,病斑水漬狀不明顯或較小,濕度大或雨后,水漬狀明顯且迅速擴大。在多雨多露的情況下,晝夜溫差大,病害流行的速度最快。當棚內濕度大,溫度在16℃以上時,便可出現發病中心。病害發生的早晚與氣溫的回升有直接關系。溫室和塑料大棚,如果溫濕度控制不當,通風不及時,造成棚內濕度過高,夜間溫度低,濕度大,容易結露;葉片上長時間保持水滴,容易加重病害的發生與流行。
2.2 栽培管理栽培與肥水管理和病害發生也有直接的關系,一般排水不良或灌水過多的田塊,種植過密或中耕鋤草不及時的田塊,濕度較大,發病重。施肥不當,土壤板結,植株生長衰弱,抗病性下降。保護地澆水過多,不及時通風換氣,使保護地濕度過高,葉面長時間結露水,利于病菌產生孢子囊和孢子囊的萌發侵入,極易導致病害流行。
3 防治技術
3.1 培育壯苗
選用抗病品種,常規的育苗法大都采用營養缽育苗,以防止幼苗徒長和老化。多施有機肥料,促進幼苗生長健壯。加強光照,增強抗病能力。
3.2 加強栽培管理
建造大棚時要選擇地勢高、排水條件良好的地塊。施足底肥,增施磷鉀肥及有機肥料。在生長前期適當控制澆水,以促進植株根系發育。結瓜后要防止大水漫灌。出現零星病葉要及時摘除,可以噴0.3%磷酸二氫鉀或尿素加糖等進行保護。要注意通風排濕,棚內白天溫度控制在25~30℃,夜間濕度保持90%以下為宜。
3.3 高溫悶棚
春季,當密閉溫室氣溫能達到45℃時采用。在準備悶棚的前一天澆1次大水,次日選擇晴天上午10時左右關閉大棚,將溫度計掛于黃瓜生長點附近,使溫度盡快升至45℃左右,并要保持1.5~2.0h。溫度超過45℃時,遮蔭降溫,不能放風。達到規定的時間后,然后緩慢放風降溫。次日摘除枯老病葉后再澆1次水。霜霉病暴發時,第1次悶棚后,4d左右再進行1次。高溫悶棚要注意品種耐高溫情況及植株發育情況,過于幼嫩和未經高溫鍛煉的植株不宜驟然進行高溫處理。
3.4 清潔田園
隨時摘除病葉、病花、病瓜和衰老黃葉,既可減少病蟲源,又可通風降濕。及時摘除病葉及植株底部枯、黃、老葉等。一茬收獲后,及時徹底地清除所有的蔬菜殘余植株、葉片及雜草,并遠離菜地燒毀,以清除病菌的一切寄主,可減輕病害的發生程度。
3.5 藥劑防治
由于霜霉病發展迅速,流行性強,藥劑防治要以預防為主。一般在發病前噴1次藥。間隔10d噴1次,連續噴2~3次。中部葉片要重點噴。常用的藥劑有58%瑞毒霉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48%增效瑞毒霉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2%克抗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以上幾種殺菌劑對霜霉病的防治效果較好,具有保護及治療作用,注意交替使用。
3.5.1煙熏防治
此法省時、省工、省力。未發病時,可于傍晚用15%霜疫清煙劑或45%百菌清煙劑熏殺,每次每畝用250克。熏蒸時,關閉溫室,藥劑分放4~5個點,點燃冒煙后關門熏殺。每隔7天熏1次,連熏2~3次。發病初期,每畝用45%百菌清煙霧劑(安全型)200~300克,密閉熏蒸1夜,次晨開窗通風,隔7天熏1次。
3.5.2 噴霧防治
未發病時,用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噴霧預防,7~10天1次。一旦發現中心病株,即用72%杜邦克露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霧,噴細噴透,3天內噴2次。農藥要交替使用,以防產生抗藥性。
(作者單位:152300黑龍江省海倫市雙錄鄉農牧業技術綜合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