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一明 張志芬 趙立強
摘要:農業信息化的發展需要深入在農業發展的各個階段,因此要對農業的生產前的準備工作,農業生產工作和農業的產后工作進行三方面的分析,在三個方面中農業產前信息化最容易被忽視,因此增加了農業的生產成本,降低的了效益,所以要加強農業產前信息化的程度,為農民帶來實際效益。
關鍵詞:農業產業信息化;農業信息化發展;農業成本
農業產前信息化農業信息化的一部分,同時農業產業信息化又可以分為技術的信息化和物資的信息化、還有人員信息化。技術的信息化就是利用信息技術把農業養殖的技術傳授給農民,讓其每一位農戶都能具有解決農業問題的能力。物資的信息化是指物資的數據能夠直接的用數字表現出來,農業產前物資包括種子、化肥、農藥、農業機械等。物資的信息化能幫助物資之間能做到更好的調配,幫助農田得到相應的物質資源。
1、農業產前信息化建設
1.1農業產前的信息與農業人員的信息化
農業發展的最大的利益化,就要做好農業的產前工作。關鍵是在于農業技術、品種、以及先進農業機械的推廣。這就需要農業信息化人才的培養工作。讓農業信息化做到信息的廣泛傳播,在生產前進行大量的信息收集,對良好的種植品種、先進的種植技術、以及更符合農業發展和農業機械等信息,然后根據區域的現狀進行分析,選擇一套優良的種植方案。同時向農民積極傳授相應的農業知識,同時推行綠色化、無公害、非轉基因的發展。我國的農業人員的素質普標較低,平均受教育年齡不足5年,對于一些新技術的接受能力較弱,但是有對農業工作的熱情,對于能為農業增收的方案也愿意學習,但是需要反復的教學工作,這就要求農業產前信息化人員有著對工作耐心和信心,幫助農民增收,對發展地方特色農業經濟做出貢獻。保障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順利進行。
1.2以農民為核心的信息化建設
農業產前信息化的核心是農田和農民。要實現信息化就要對農民信息化建設做出相應的方案。但是在農民素質普遍不高的情況下,開展相應的信息化建設工作十分困難。在農業信息化發展中要從兩個方面進行進行解決之一問題,第一,提高農民文化水平,對簡單的農業技術進行了解,由淺及深讓農業技術技術做到相應的學習。第二。采用一些有高素質的農業本科生和有著多年種植經驗的技術員組成新的農業技術團隊在田間地頭對農民進行實際的技術指導,直接有效的幫助農民解決農業生產的技術問題。
2、農業產前信息的分析和決策
這需要勞動者的信息要對產前的收集到的信息進行分析和決策,則勞動者一定要具備較高的能力,同時可以使用一些較智能的軟件加以輔助。要對農業產前實施信息化則要對勞動者實施信息化戰略,這樣才能使得勞動者在決策時做出比較符合科學的判斷和規劃。如從農業環境信息:包括農業氣象、病蟲害、環境污染;農業生產供應信息:包括種子、種苗、農藥、化肥、農具、飼料及其原料等;農業生產信息:包括種植面積、長勢、產量、存欄量、管理狀況等大量信息中獲取勞動者需要的信息就需要勞動者必須具備一定的計算機操控能力和農業專業技術水平,這樣才能為農業管理決策奠定基勞動資料的信息化勞動資料中的生產工具部分是生產力發展水平和性質的主要標志,同時也是是劃分經濟發展時期的重要標志。農業產前必須保證基礎物資的供應,包括:種子、種苗、農藥、肥料等農資產品。為方便農民選購好的農資產品,相關部門應加強對農資產品的行政管理工作,應將農資產品信息及時的公開,對農民透明化,同時建立起一個長期高效的監管機制,實現農資產品市場的規范化,提高相關市場的誠信意識,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切實保障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以化肥相關的信息化為例。中國大量研究表明,在糧食增產中,化肥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比例約占50%。但是農戶獲取化肥產品的產地、品牌、養分含量及質量等相關信息的手段相當有限。
3、信息的及時傳播
目前的當務之急是要加快面向三農的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建設。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信息化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且解決了很多農民生產中的實際問題。技術相對而言已經比較成熟,但是人員的科技水平還有待提高,以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支持各種經營生產活動。需要對各類人員進行培訓,包括各級農業技術推廣員、農業領導、農戶等,目前遠程教育網絡系統基本建成,還可以利用遠程教育系統進行農村黨員干部的教育培訓。實現農業信息的及時傳播,使得農民在第一時間就能獲取到農業的相關信息,從而為農產品的生產提供導向作勞動對象的數量、質量和種類對于農業產前信息化發展有很大的影響。農業生產周期長,受自然災害風險較大,加之中國農村是典型的小農經濟,農戶數量大,缺少相關的指導,市場行為多變,中國農民還要承受很大的市場風險。在國際農產品市場上,出于行業組織、網際市場經驗和信息方面等原因,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市場管理機制缺位,不可避免地造成中國某些進出口企業在農產品國際貿易中虧損。因此對農業市場信息進行系統收集、管理、分析,進而預測國內外市場消費需求,同時及時反應市場供求和競爭態勢的發展變化,可以指引農戶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地安排勞動對象的生產和銷售。通過對勞動對象信息的準確把握來更好地抵御市場風險。
4、總結
在農業信息化管理中,產前管理是一個重要的工作,因為它需要根據市場決定相應的種植品種選擇,同時還要考慮相應的氣候、水文等信息。產前管理是農業生產的準備工作的信息化交流,能幫助優良技術在實際生產中的推廣,另外對革新產業結構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在農業信息化發展中,農民是信息化發展的一個重要核心。讓農民了解信息化的作用,然后利用信息做出一個合理的種植方案,增加單位面積上作物的產量。但是多數農民的素質較低,不會使用手機、計算機等有效的信息傳遞的介質,因此,農業部門應該建立一支有高素質農業知識的年輕人才和經驗豐富的技術員工組成的技術員團隊幫助農民改善種植技術,普及種植知識,促進農業增收。
參考文獻:
[1]高萬林,張港紅,李楨,趙佳寧.關于農業信息化與農村信息化關系的探討[J].中國農學通報.2011(01)
[2]高萬林,李楨,于麗娜,王進.加快農業信息化建設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0(03)
[3]詹嘉放.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產前、產中和產后階段的應用[J].廣東農業科學.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