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 邊秀東
豬水皰性口炎是由水皰性口炎病毒引起的一類急性、熱性人畜共患傳染病。其典型特征是口腔黏膜發生水皰,并從口腔流出泡沫樣口涎,有時在蹄冠和趾間皮膚上亦發生水皰。到目前為止,該病已經在美洲、歐洲及非洲廣泛流行。隨著我國與世界各國動物及動物產品貿易的增加,豬水皰性口炎病傳入我國的風險也隨之加大,因此對該病及時準確地診斷與防制是非常關鍵和必要的。
1.病原
水皰性口炎病毒屬于彈狀病毒科水皰性口炎病毒屬的彈狀RNA型病毒。該病毒對乙醚敏感,不耐熱,58度30分鐘可滅活,在直射陽光或紫外線照射下迅速死亡,在4-6度的土壤中能長期存活;在PH4-10之間表現穩定;2%氫氧化鈉或1%的福爾馬林能于數分鐘內殺滅病毒。
2.病理
初期在表皮的馬爾皮基氏層的上皮細胞間漿液蓄積,不久相互融合、擴大形成水皰。水皰上部的上皮細胞不久變性壞死,以致在真皮發生白細胞浸潤,真皮的炎癥達到真皮層呈現不同程度的炎癥,有時在皮下也發現細胞浸潤等炎性變化。觀察不到包涵體。
3.癥狀
病初出現急性發熱,40-41.5,稽留2-3日。發熱1-2 日后,在鼻端、鼻鏡、口腔、舌、蹄冠部、趾間部的皮膚或粘膜形成水皰。水皰初期呈小丘疹狀,不久形成有明顯水皰,并相互融合成不足幾毫米至30毫米大小不等的水皰,水皰內充滿稍帶藍色的透明液體,1-2日后水皰破裂,形成糜爛、潰瘍。此后,體溫恢復正常,潰瘍部分形成痂皮,痂皮下面形成新生的皮膚或粘膜而痊愈。病程約2周。如果水皰在蹄部形成,則豬只會表現出跛行,嚴重者行走困難。在自然感染時,發現蹄部典型水皰是困難的,多數是在潰瘍時期才發現。由于豬的四肢末端污染,在發現跛行時,應對四肢進行認真沖洗、檢查。 潛伏期一般3-4天。體溫先升高(40.5-41.6度),24-48小時后口腔(主要是舌部)、鼻端先發生水皰,食欲減退,磨牙,口流涎、水皰很易破裂,此期非常短,隨后表皮脫落留下糜爛和潰瘍,體溫也在幾天內恢復正常。隨之蹄冠和趾間發生水皰,不久破裂而形成痂塊,蹄冠水皰病灶擴大則可使蹄殼脫落。病程約2周,轉歸良好,病灶不留痕跡。馬的水皰多在口腔黏膜。牛50%在蹄冠、乳頭。人感染時有如流感,突然發熱,惡心,肌肉痛,少數有口炎、扁桃體炎。
4.診斷
本病多發生于夏季和秋初,體溫高(40.5-41.6度),先在舌面、鼻端發生水皰,并減食流涎,隨后蹄冠、趾間發生水皰,病程2周,轉歸良好。多種動物易感,羊、犬不發病。動物接種2日齡和7-9日齡乳鼠及乳兔,乳兔不發病,乳鼠均發病。用間接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水皰性口炎所致的抗體,是一種快速準確和高度敏感的檢測方法。 類癥鑒別 1.豬口蹄疫 相似處:有傳染性,體溫高(40-41℃),口、蹄發生水皰,流涎,跛行,嚴重時蹄殼脫落等。不同處:發病多在冬季早春寒冷季節(不是夏季或秋初),馬不發病,傳染迅速,常為大流行。用病料接種2日齡和7-9日齡乳鼠及乳兔均發病,口蹄疫血清能保護。 2.豬水皰病 相似處:有傳染性,體溫高(40-42度),口、蹄發生水皰,跛行,嚴重時蹄殼脫落等。不同處:僅豬感染,蹄部先發生水皰,隨后僅少數病例在口、鼻發生水皰,舌面罕見水皰。一年四季均可發生,而以豬只密集,調動頻繁的豬場傳播較快。接種2日齡和7-9日齡乳鼠及乳兔,7-9日齡乳鼠不發病,其余均發病。 3.豬水皰性疹 相似處:有傳染性,體溫高(40-42度),口、鼻、蹄發生水皰,食欲減損,跛行等。不同處:僅感染豬(僅A、C型對馬有傳染性),水皰較大,大者直徑30毫米,有時腕前、跗前皮膚也有水皰。用病料接種2日齡和7 - 9日齡乳鼠及乳兔均不發病。按照發病季節(夏、秋兩季)、發病率和死亡率較低及臨床癥狀等特點,基本上可以確認。鑒別診斷或特異性診斷必須應用病毒學的檢查方法。以水皰液或水皰病變部的上皮細胞為診斷材料,將其接種于培養細胞上,根據是否出現細胞病變進行確認,其次是將其培養液和已知抗血清作中和試驗等進行鑒定。本病的病毒在各種培養細胞上都能形成明顯的細胞病變,或小白鼠腦內接種可使發病引起嚴重腦炎。
5.防治
除常規地嚴密消毒、認真檢疫外,在發生過該病的地區可接種疫苗預防。一旦發生,應按國家指令進行隔離、消毒,或施以捕殺處理等措施盡快撲滅本病。 注意豬舍和放牧地的條件,避免有使豬吻突或蹄的表皮造成擦傷的物品和地面,以防病毒的侵入。在發現有其他 動物感染本病時,應積極予以封鎖隔離,防止本區域的豬受到感染。
(作者單位:155605黑龍江省八五二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