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文紅
實現現代農業要有現代的生產力來支撐,同時,也要有現代的生產關系來保證。回顧以家庭分散經營條件下的生產力,其作用已發揮到了極限,那么,隨著現代農業的提出和發展,原有的農業生產方式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方面,勢必要發生重大改變。近年來,在發展現代農業的實踐中,已經讓我們感悟到,發展我省現代大農業的軌跡應該是:組織化、規模化、機械化、標準化、產業化,最終是現代化。組織化是現代農業的始點,也是現代農業的基礎和重要的組織保證。然而,在組織化建設發展中有一些問題卻值得人們深入思考。
一、組織化與農民增收問題的思考。新農村建設最根本的是要生產發展,實現生活寬裕,也就是說,通過發展生產實現農民增收,生產如果不能讓農民增收,生產就失去了發展的動力。要實現農民快速增收,農民就必須在生產、加工、銷售各環節中全面分享到農產品利潤蛋糕。然而,這只有在農民聯合起來,成立各類專業合作社以及專業合作社聯合組織的條件下才能做到。長期以來,為什么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很大的原因是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只局限在農業生產環節里爭得那么一點有限的利潤。在生產資料購買、農產品銷售等方面始終處于被動地位,根本就不具備價格談判的資格,在產品買賣交易活動中所處的低位,決定了農民獲得利潤的底限。為了改變這種狀態只有把農民組織起來,通過生產經營者的聯合,搞自己的產品加工、創建自己的產品品牌,向農業生產、加工、流通等領域進軍,從而分享農產品在生產、加工、流通領域里的利潤蛋糕,獲得更多收入,早日實現人均收入翻番的目標。肇州縣興和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擁有農民社員1680戶,是集種植、養殖、加工于一體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合作社成立6年來,社員收入由過去的人均收入3000元發展到現在的人均收入2萬元。在聯合社1680戶社員中,可分成三種類型,第一類是只加入種植業合作社的社員1200戶,占社員總的70%,2015年人均收入15000 元,高出當地非社員人均收入7000元;第二類是加入種植業合作社又加入養雞合作社的社員有85戶,占社員總數的 5%,人均收入10 萬元,高出非社員人均收入9萬元;第三類是加入種、養、加三種以上合作社的社員有 80戶,占社員總數 5 %,人均收入高達 12萬元。
二、組織化與產業化的問題思考。發達國家合作社發展的歷史比較久遠,可以說是先有組織化后有產業化,而我國真正意義上的合作社才剛剛開始,可以說是先有產業化,后有組織化。先有組織化的,使產業化與組織化融合統一,也就是說,在合作社基礎上,以合作社為依托建立起來的產業化龍頭企業,實現了企業利益與合作社成員利益同一;而先有產業化的,則形成了產業化與組織化的對立與矛盾,也就是說,脫離了農民合作社而單獨建立起來的產業化企業,其企業利益與基地農民的利益相對立。目前在我國,企業與基地農民之間的利益矛盾有時表現得很尖銳,當農民為企業提供的農產品出現滯銷時,企業壓等壓價,農民有意見;出現暢銷時,農民又不兌現供貨合同訂單,企業也餓怨言。總的來說,在沒有農民組織化前提下的產業化,加工和流通環節的利潤都被一些龍頭企業或其他一些私人企業獲取,農民很少或者說沒有分享到這個環節的利潤。因為大多數還不富裕的農民還沒有形成資本的原始積累,加之一家一戶各自為戰,沒有資金、沒有技術、沒有人材、信息不靈等,根本就沒有能力搞產品加工。
在提出現代農業建設的同時,特別是作為現代農業試驗區中關于產業化建設中,凡是以農產品為加工為對向的產業化企業,應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主體,不管是國外資本、國內私人資本等的引進,都要應用合作社模式,按合作社法的規定,實行資本報酬有限的原則,特別是國家投入的資本,一定要平均量化到合作社成員賬戶,作為利潤分紅股金,使企業成為增加農民收入的源泉,實現組織化與農民組織化統一。對現已形成的或原有的產業化企業,也可以通過組建起合作社,以產品資源優勢和組織優勢參股企業,以分享到加工、流通環節的利潤。也可以通過組織起來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形成農產品價格聯盟,迫使現有龍頭企業在利潤總額中拿出一部份,返還給為企業提供原料的農民。
三、組織化與城鎮化建設問題的思考。城鎮化建設、新農村建設其目的就是要改變多年來所形成的不公平的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城鄉一體化,讓農民能夠享受到與城里人一樣生活,但在現實中卻出現了農民不愿上樓甚至強迫農民上樓的現象。其原因是農民與土地關系的緊密化,也就是說,農民還沒有從土地束縛中解脫出來,他們要種地、要收獲,農具、糧食哪里放?還有一種情況,有的地方沒有理解中央城鎮化建設的精髓,簡單地引入城市資本,買斷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民一次性獲得了看似較高的收益,卻永遠地失去了生活保障。英國歷史上的“羊吃人”的圈地運動,不能在中國工業化進程中重演。失去土地的城鎮化建設,農民生活將成為無源之水,大量無業農民涌進城市無地可種,無事可做,無法生活,那樣定會造成社會的嚴重動蕩,后果不堪設想!
所以說,農村城鎮化建設要和農民組織化建設結合起來,通過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實現農業生產經營的規模化、機械化、專業化、社會化,并通過農民帶地入社、土地使用權作價入股、保底收入、按股分紅等辦法,吸收農民入社,讓農民成為合作社的所有者,并通過股份持有分得紅利,實現農民居住在城鎮,工作在場、社。農民以土地使用權作價入股合作社,不再自己經營自己的土地,使農民從土地束縛中解脫出來。一方面成為資本所有者和合作社的主人,另一方面成為獨立的產業工作者或工人。農民身份、農民稱謂將不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