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太輝
隨著農村改革深入,農業生產現代化、機械化、經營集約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業生產設施改善,使農業增效、農業增產、農民持續增收,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步伐,這些急需提高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實力,只有農村集體經濟增強了,才能強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民可持續增收。
一、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存在的主要問題
1.思想認識不清,發展集體經濟的意識不強。許多農村黨組織對集體經濟作用缺乏科學客觀全面的認知,對發展集體經濟持懷疑態度,認為提倡發展集體經濟已不合時宜;部分農村基層黨組織過度強調發展的困難,對自身優勢認識不足,挖掘不夠,存在畏難情緒。
2.村級領導班子素質不高,發展集體經濟的思路狹窄。相當一部分村干部年齡偏大,思想僵化,觀念守舊,市場經濟意識不強,發展經濟的能力較低,缺乏開拓創新精神。集體積累來源渠道單一,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思路狹窄,許多村干部把發展集體經濟等同于“上項目、找貸款、辦企業”,提及發展集體經濟,往往過分強調缺乏資金、人才、技術等客觀條件,不能立足現有的土地、產業、資源等優勢求發展。
3. 缺少政策支持和扶持
集體經濟發展不僅缺乏總體規劃,而且有關集體經濟發展狀況的基礎數據也模糊不清,給政策制定帶來了相當大的難度,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前農村集體資產管理比較混亂、集體經濟發展缺乏規范指導等問題。當前,農民群眾迫切希望政府給予土地使用、啟動資金等方面的優惠政策。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落后的,因資金短缺,普遍感到起步難;發展到一定規模的村級集體企業,因建在集體所有土地上的房屋沒有產權,面臨隨時拆遷的窘境,對今后的發展感到很困惑。
4.基礎設施薄弱,成為制約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瓶頸。由于區位條件、自然條件制約,農業基礎薄弱;相當一部分村道路、水電、通訊等基礎設施不完善。
5.村級集體經濟積累速度相對較慢。
村級集體積累是農村集體經濟生產和服務的物質基礎,是不斷增加農業投入和進行公益事業建設的重要保證。有些村集體資產被農戶長期占用,甚至出現帳目混亂,管理存在著嚴重問題,導致村級集體積累在群眾中的可信度和透明度下降。同時,村級集體財產保值增值、管好用活缺乏有效的經營,沒有用活資金,擴大再生產,多數是“坐吃山空”,集體經濟逐年萎縮。
6、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收益體現較弱。
農村土地歸集體所有,但在實際工作中往往得不到體現。比如在土地征用費補償問題上,在農戶集體觀念淡薄和村干部怕麻煩、怕得罪人思想的綜合作用下,“分光用光”的現象相當普遍。
7、集體資產產權不明晰且管理體制不順暢
農村集體資產形成時間長,構成復雜,目前多數沒有進行確權登記,產權不明,容易造成資產流失。加之目前集體資產的經營和管理主要還是村兩委成員,多數沒有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經營管理缺乏有效監督,制約了集體經濟的發展。個別得益于地緣經濟優勢,靠土地征用積累較大集體資產的村,沒有及時進行量化固化,集體資產名義上“人人有份”,實際上掌握在個別或少數人手里,有的出現決策失誤,有的資產流失,審計中發現多起違規問題。
二、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措施和對策
1、發揮區域優勢,合理利用當地農村資源。
發展農村經濟必須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根據各村不同的經濟基礎、資源稟賦、充分發揮區域優勢,合理有效地利用當地農村資源,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不斷增強村級集體經濟實力。因村而異發展“一村一品”的主攻方向,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有效形式,更是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壯大村集體經濟。
2、提高認識、加快發展農村集體經濟
農村集體經濟是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農村雙層經營體制的主要經濟成份,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既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和統籌城鄉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也是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保障。實踐證明,農村集體經濟對推動農村社會公共事業大發展,加快農村小康社會建設,鞏固農村基層政權,確保社會穩定、實現共同富裕和農村現代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了,才能有足夠的資金進行農村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才能真正兌現為民辦事的承諾,基層黨組織才能贏得廣大群眾的支持,農村基層政權才能得到鞏固;才能帶動大部分農民致富,實現農村的全面小康建設,才能確保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順利進行。各級黨委、政府要充分認識到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重要性,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快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擔負起組織、引導、支持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核心作用。
3、增強理財水平,管好用活村級集體資產。
管好用好集體資產,對于壯大集體經濟實力,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要建章立制,強化管理,實現村級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做到聚財有術,理財有方。必須進一步強化開支審批、收支預決算、財務審計監管等工作,把農村集體資產管理納入法制軌道,提高農民群眾對集體經濟的信任和支持,促其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