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
發展壯大貧困地區農村集體經濟,增強貧困地區農村集體經濟活力,對于促進貧困地區農村全面小康社會建設、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鞏固農村基層政權、維護社會穩定、實現共同富裕和農村現代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貧困地區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滯后的原因分析
1、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政策缺乏有效性和持續性。在傳統集體經濟制度下,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農村集體財產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全統一到集體經濟組織中,農民既喪失了私人財產權,也喪失了獨立經營權,在這種政策下集體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初期,農村集體經濟實行承包、租賃、合資等經營方式,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數量和規模得以擴大,農村集體經濟有了質的發展。
2、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不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沒有完全擺脫計劃經濟體制束縛及時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由于集體經濟組織的管理落后、人才匱乏、技術落后,因而農村集體經濟在市場經濟浪潮中逐漸失去了競爭力,也使農村基層組織處于發展生產無財力、提供服務無能力、干部說話無威力、“有事無錢辦”的尷尬境地,集體經濟組織失去了對農民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面臨巨大困難。
3、對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認識不夠。各鄉鎮往往只強調村干部的帶頭致富作用而忽視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沒有認識到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是促進農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
4、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要素匱乏。貧困地區農村幾乎所有的村都把土地及生產資料分給了農民,發展農村集體經濟不僅缺少土地這個最基本的生產要素,而且農民也不愿把其他生產要素投入到集體經濟組織中來,生產要素的匱乏極大地限制了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
二、發展壯大貧困地區農村集體經濟的具體措施
1、提高認識、加快發展農村集體經濟
農村集體經濟是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農村雙層經營體制的主要經濟成份,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既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和統籌城鄉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也是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保障。實踐證明,農村集體經濟對推動農村社會公共事業大發展,加快農村小康社會建設,鞏固農村基層政權,確保社會穩定、實現共同富裕和農村現代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了,才能有足夠的資金進行農村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才能真正兌現為民辦事的承諾,基層黨組織才能贏得廣大群眾的支持,農村基層政權才能得到鞏固;才能帶動大部分農民致富,實現農村的全面小康建設,才能確保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順利進行。各級黨委、政府要充分認識到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重要性,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快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擔負起組織、引導、支持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核心作用。
2、營造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良好環境
貧困地區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困難重重,很重要的原因是現行政策環境有待完善,這就要求我們優化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環境。一是把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納入當地整體經濟發展規劃,常抓不懈,一抓到底;二是建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責任制,簽訂責任書,明確責任和獎懲措施,把鄉鎮領導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情況納入工作實績考核內容;三是制定扶持和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各相關部門要在財政資金、土地使用、銀行貸款、稅收優惠、結對幫扶等方面,按照各自職責,為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提供積極有效的服務,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和政策環境。
3、規范農村集體經濟資產管理
農村集體經濟資產管理對于農村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實踐證明,農村集體資產管得好,集體經濟就會積少成多;管得不好,再強的集體經濟也會垮下來。加強農村集體經濟資產管理,促進農村集體經濟資產保值增值,就要明晰農村集體資產的產權,加強對集體資產的清產核資、資產評估、產權登記,堅決制止挪占、私分集體資產的現象,防止集體資產流失。加強對農村集體資產的監督管理,建立健全村級財務管理機制、財務預決算制度、定期審計制度,實行民主理財,堅持和完善以財務公開為主要內容的村務“公開”制度,定期公開帳目,接受群眾監督,形成有力的監督約束機制。
4、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離不開各級政府的扶持,各級政府要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一是采取有效舉措化解村級債務,減輕村級債務負擔;二是增加對農村集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在稅收、用地、用電、綜合項目開發等方面給予大力扶持;三是建立對農村集體經濟薄弱村的財政補助制度;四是加大對農村集體經濟財務監督檢查力度;五是堅決制止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亂收費、亂攤派、亂罰款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