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云
一、造成農民失地的原因
1、城市化進程造成的農民失地。城市化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自20世紀90年代以采,城市綠化面積的不斷加大,進城人員對住房要求的不斷增加等,激化著城市空間不斷東擴西展南伸北延迅速擴展,為保證城市發展對土地的需求,大量農用土地被征用。
2、為競相發展經濟導致的政府征地,農民失地。當前如果獲取資本,特別是外商直接投資是各地經濟發展成功的關鍵。為了能吸引外資,許多地方通過壓低投資成本來提高投資的收益率,進而吸引外地資本的進入,各地竟相設立開發區,近十幾年間規劃面積不僅超過了現有城鎮建設用地總量,甚至超過臺灣島和海南省的面積。但目前國內現有的6015個開發區中,只有259個和 1559個是由國務院、省政府及有關部門分別批準的。而這直接影響到耕地的銳減。
二、農民失地后造成的影響
1、失去了穩定的生活來源。一部分農民一直以來都是以種田為主,農民種田收益雖不太高(每畝地收入約450元左右),但這部分收入比較穩定,為農民提供了最低生活保障。如果農民失去了最穩定的經濟來源,收入驟減,生活陷于困難,對其生活帶來較大沖擊。尤其是對那些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民沖擊更大,他們年齡偏大,沒有一技之長,失去土地后成了失地農民中的弱勢人群。
2、就業受到外地勞動力和城區下崗工人的沖擊。近幾年來,外地農民對本地經濟建設發揮了很大作用,但對本地農民勞動力的轉移也形成一定的障礙。外地民工普遍年紀較輕,能吃苦,工資要求低,而城區下崗工人有專長,文化水平相對較高,本地失地農民中年齡偏大的幾乎沒有競爭力,年紀輕的又因待遇偏低不愿就業。
3、生活成本提高,部分農民不堪重負。土地是農民最基本的生活資料,失地后就意味著生活已經城市化了,以往自己種自己吃,而現在生活用品都要到市場去買,從而增加了生活成本,造成他們的生活水平下降。雖然征地后農民得到了一定的賠償,但土地征用賠償還不足以解決失地以后的生活來源問題。另外由于大部分農民缺乏創業能力,補償金只能是可熟的“死錢”,長遠生計難保障。
三、解決失地農民的辦法
要從基本上解決失地農民問題,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構建補償、就業、社會保障“三位一體”的失地農民利益保障體系,即:改革和完善土地征用制度,以土地的市場價值為依據,通過補償標準,切實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堅持“就業優先”原則,改變傳統安置方式,按照“市場引導就業、政府扶持就業、個人自主擇業”的思路,加大組織領導、宣傳引導和就業服務力度,幫助失地農民實施在就業;以“土地換保障”為原則,以被征地所承載農民安置的實際社會成本為依據,構建政府主導型的失地農民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失地農民分享城鎮化、工業化和現代化成果的長效運行機制,從而為構建和諧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1、構建失地農民社會保障體系,土地的收成時農民最基本可靠的收入來源,是家庭保障最基本的經濟基礎,也是農民最后的一道生活安全保障,對于失地農民應盡快建立失地農民社會保障體系。
(1)建立失地農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機制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為一種解決貧困問題的補助機制,是社會保障體系中最后一道安全網,失地農民既有別于農民,又不同于城市居民,成為一個邊緣群體。他們既不享有土地的保障,也不享有同城市居民一樣的社會保障。最低生活保障是國民應該享有的基本權利,因此必須重視失地農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建立。盡管現在建立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但是現在保障金的面太窄,名額有限,而且,每月30元的標準對真正失去土地的貧困農民來說,無疑是杯水車薪。
(2)建立失地農民的養老保障機制
農村目前的養老方式主要依靠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這種約定俗成的規則,依賴子女供給的養老模式,總是具有一定的風險。
農民由于文化素質較低,面臨很大的失業風險,這又沖擊著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農民的養老問題歷來是農民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因此,建立適合失地農民的養老保障制度,將對社會穩定、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的推行起動積極的作用。
(3)建立失地農民的醫療保障機制
失地農民的醫療保障如前所述,醫學技術的進步,通過了醫療服務水平,但在保障和通過居民健康水平的同時;醫療費用大幅攀升,尤其是大病。高額的醫療費用支出,對參加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的失地農民面言,顯然仍有巨大壓力。因此,建立適合失地農民的醫療保障體系也是失地農民社會保障的一個基本面。
2、鼓勵失地農民創業,引導征地補償款合理利用,制定和完善關于鼓勵支持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的政策,鼓勵被征地農民通過非全日制、臨時性、季節性工作等靈活多樣的形式實行就業。
(1)強化勞動技能培訓制度,通過失地農民的就業能力。由于失地農民的文化素質和勞動技能普遍偏低,在土地以外的其他崗位競爭中處于劣勢,大部分人短時間內難以找到新的:適合自身條件的就業崗位。再加上園區企業目前處于起步階段,企業提供的工資、福利待遇等非常有限,難以達到失地農民的需求。因此,如何安置失地農民,解決失地農民的就業問題,一成為當務之急。
(2)持續地解決失地農民的就業難題,最根本的還在于轉變其思想觀念,提高其自身素質,增強其勞動技能。因此,政府幫助他們樹立全新的就業觀念,鼓勵其積極參力口就業培訓,提高勞動技能,適應企業的用工需求,努力通過勞動力市場尋找就業機會是當前的首要任務,政府有關部門要完善就業培訓體系,根據不同的年齡階段和文化層次,有針對性的安排培訓內容,盡可能使他們能有一技之長,解決就業問題。培訓費用政府應給予一定的財政支持,也可從土地征用款和集體積累中按一定比例提取,有條件的地方可免費培訓。對于積極參加就業培訓,獲得技能證書、上崗工作者,政府應給予適當的獎勵。
(3)搞好就業服務,設立就業服務網點。在村居設立勞動就業服務工作站,配備專職人員,負責社區內失地勞動力資源管理和就業服務工作,建立勞動力資源培訓、就業檔案,組織開展培訓,提供就業推薦服務等。建立信息流通機制,廣泛收集用工信息,及時向廣大失地農民發布信息。
(作者單位:157699黑龍江省林口縣農村合作經濟經營管理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