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琳
摘要:在我國有些地方的森林長勢不好,對實際周圍的生態環境都會有一定的影響。在對這一部分地區進行森林的人工干預是為了改善這一地方的生態環境,令其遭到破壞的那部分環境得以快速恢復,生態公益林就是由此提出的。通過科學合理的營林配套技術,我們能更加出色的完成相關的營造公益林的任務。
關鍵詞:生態公益林;營造原則;營林配套技術;有關應用
經濟發展與資源的枯竭,讓人們開始重視生態回歸。從生態保護的角度看,生態公益林是對生態狀況較為脆弱的地區進行人工林的營造,對于生態安全和生物多樣性乃至經濟發展都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提供生態服務,一方面則可以利用林木資源進行特種用途林的營造來保持經濟效益。生態公益林包括水源涵養林、保持水土林、防風固沙林、護堤保岸林、自然保護林、國防林等等,可見生態公益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生態公益林營造的基本原則
(1)在進行生態公益林的營造過程中,我們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將地理環境以及生態的需求搞清楚、弄明白之后再進行樹種的優選,同時也要考慮種樹種植的密度以及其自身適宜的生長條件等影響因素。
(2)在對生態公益林進行營造時,我們也要注意對原始環境的保護。生態公益林是效仿原始林木進行栽種的,對于實際的栽種原始環境我們要盡其所能的進行保護,防止因植樹造林工作使得自然環境被二次的破壞。
(3)生態公益林木應多選擇本土的植物進行栽種。在營林的過程當中,種樹應該盡量多的選擇本地的植物種類,這樣會保證該地的生物多樣性。與此同時,為了提高生態功能的等級,采用多個品種的本地闊葉林進行混交,以此形成多樹種、多層次、多功能的人造林體系。
二、生態公益林配套的種植技術
1、合理配置與優選
在進行公益林種植工作之前,我們一定要注意對于樹種進行嚴格的篩選,對于一些本地的樹木以及原始次生林中的主要樹種或者半生樹種擴大選擇面積,與此同時,還應該依照原始生態下的林木生長密度進行種樹數量的限定,對不同樹木喜陰或是喜陽的習慣也要進行考慮。
2、場地處理和基肥施放
在造林前應對場地進行事先處理,主要是防止水土流失保護當地生態多樣性,生態林的清理也有其特殊性,不能采用劈山等方式,應利用和水平的帶狀或者小塊地面清理,清理出來的雜草等利用帶狀或者塊狀堆漚,由此增強土壤的基礎肥力,在清理時應對原有的喬木灌木進行保護。在種植前還應進行再次細致平整,為了生態環境的需求,不能利用全面墾殖的方式,應采用穴墾方式,植穴的規格按照樹木品種而定,按照品字設置,打穴時應將表土和心土進行分堆,在造林前一年就應完成上述整理工作,從而讓植穴充分風化、熟化,提高土地的氣水性,提高土壤肥力,減少病蟲、細菌危害,營造植株生長的小環境。
在種植過程中還應適時施放基肥,生態公益林營造的環境通常肥力較低,在種植中應根據土壤分析的結果進行肥料選擇,適當的施加基肥以此提高土壤環境的適應性,提高造林成活率。肥料通常應選擇復合肥,具備條件的可以利用有機肥來補充養分,尤其是磷肥的施加。在栽植前的一個月應結合表土回穴施放基肥,當回土到一半的時候進行基肥的施加并充分拌勻。不能邊施肥邊種植,因為肥料發酵會影響土壤的熱量散發,溫度過高會影響苗木成活。
3、苗木選育
選育是重要的造林基礎,在營造公益林的過程中也不能忽視對苗木的選育,因為苗木的選擇與培養是保證移栽成活的關鍵,所以必須嚴格控制苗木的選擇與質量控制,林木的育種是提高成林的重要技術基礎,在其過程中主要是對選育和繁殖優良的苗木品種,一方面對品種進行篩選一方面則是對質量進行控制,提高經濟性和生態性效益是苗木選育的核心思路。所以其是一項較強的實用性技術措施。選種與育種需要因地制宜的進行,在生態公益林的營林中其選擇的樹種多為當地樹種,并以原始林木結構為基礎,所以突出的因地制宜的思想,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多元化培育。品系必須做到多樣化,這樣才能在選育中確定良種,并將其作為營林的主力樹種,在生態公益林中得以應用,并發揮優勢提供成林率。
在對樹種進行選育時,我們應當把樹苗質量放在首要位置上,在進行育種作業的階段,我們應該將其的技術適用性放進考慮的內容中。在對有關技術進行使用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先應用那些應用手段成熟并且使用效果較為良好的技術。通過使用這些技術,令有關人員對整個公益林的成長狀況進行系統的掌握,并能對其進行有效的控制與管理。在此過程中也會應用一些智能方面的技術,但我們要明確一點,即使是有智能技術來輔助人們的工作,我們也不要忽視了人為控制的重要性。
最后一個部分是對種植條件的要求,植物對于生長的環境有著較高的要求,如果其環境條件不能適當的選擇好,那么對其長勢也會有一定的影響。想要樹苗的適應性以及成長及存活方面都表現良好,那就必須要對其栽植方面進行科學合理的計劃使物種的多樣性得到有效的保障。在對種苗進行篩選的過程當中要挑選那些長勢良好地進行栽種,對出現疾病以及長勢不好的樹苗進行淘汰。在此之后還要對樹苗的施肥情況進行控制,通過這種方式來觀察樹苗的抗逆性,我們一般會選擇二年生新發芽的苗木進行移栽。
4、種植標準選擇
在移栽場地上應先設計混交方式,生態林通常采用行間、株間、隨機混交的方式進行栽植設計,目的就是減少苗木的之間的競爭,增強依附關系,讓生態林盡量貼近自然。通常一個造林小班栽植的林木不應少于兩種,如全面造林應配置一兩種半生樹木。在栽植的過程中還應按照標準進行種植,山地造林應在第一、二場透雨后進行陰天移栽,種植時營養袋應淋透水,除去袋后帶土種植。裸根苗木應利用磷肥溶液和深根粉制備黃泥漿處理。種植時應扶正且保證根系舒展,增加深度,利用細土回填,然后輕提苗木,并適度壓實,最后松土回成饅頭形狀,植應為反向斜坡,方便蓄水。
5、移栽后期管理。
在移栽后應進行后期撫育,時間為兩年,栽植當年的8-9月進行撫育,然后次年的3-4月進行二次撫育,主要的工作就是進行松土、除草、培土、補載等,二次撫育應包括追肥,對植穴補充復合肥100g左右,采用環溝型施肥,促進吸收。同時還應重視生態林的補植,在生態林營造過程中補充栽植是一項重要的工作,因為土地問題而栽植的生態林,其面積是有限的,對于生態公益林的營造要求也十分苛刻,通常營造林木的土地都十分貧瘠,環境相對惡劣,所以為了保證苗木成林,必須在撫育的過程中進行補植。在保證成活率的同時還應減低維護成本和工時等,所以在后期維護的補植中應選擇更加適應本地氣候的樹種,應總結在初期營造中發現的問題,解決補植成活率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蔡東民,胡梅嬌.解析生態公益林的營造原則與營林配套技術[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3(11).
[2] 敖霜.生態公益林的營造原則與營林配套技術[J].科技傳播,2014(4).
[3] 江海芳,江海燕.淺談生態公益林的營造原則與營林配套技術[J].科技與企業,2013(12).